1954年春,山东省沂南县北寨村的老乡在村边取土盖房时,意外发现一座古墓。随即,当地文物考古队对古墓进行了挖掘,一座宏伟豪华的古墓出现在考古专家面前。
这座古墓历经千年仍保存完好。更令人惊奇的是,墓室的墙壁上布满了石雕。考古专家经鉴定,这是我国迄今为止出土的最大的肖像石墓。这就是北寨汉墓。
北寨汉墓位于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界湖镇北寨村。北寨汉墓的石雕极为细致、细致。是我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大型汉画像石墓。
北寨汉墓位于山东省沂南县北寨村。这座大墓坐北朝南,全部由玉石砌成。分前室、中室、后室、侧室。总面积88.2平方米,石材共用。 280元。其中,画像石42块,画像73幅,面积44.2平方米。这些石像代表了当时绘画、雕塑艺术的较高水平。
从墓中出现的画像石来看,北寨汉墓可谓极其豪华。然而,北寨汉墓里并没有发现任何墓志铭,甚至连陪葬品和棺材、尸体都被盗了。因此,墓室石壁上的画像就成为研究这座墓室的唯一线索。
整石雕刻肖像是汉代贵族流行的墓葬装饰方式。但不同时代的雕刻技术略有不同。工匠们在木质顶板上采用了高浮雕技术,即使图案从底部高高突出的雕刻。这种工艺仅见于东汉末年的文物上。因此,专家初步断定该墓为东汉时期所建。
由于没有关于古墓的其他线索,为了保护古墓,考古人员在发掘后不久就用沙子回填了墓室。直到40年后的1994年,考古部门在古墓东南20米处又发现了另一座墓葬。其结构与先前发掘的古墓相同。应该属于同一家族的墓葬。
在新发现的墓葬中,考古专家在地上发现了散落的汉代五铢钱。其中一种切边小五铢钱是东汉末年才开始流通的货币。由此,专家们确认二号墓与一号墓为同一东汉时期所建。
新发现的二号墓虽然确认了北寨古墓的建造年代,但关于北寨古墓还有很多疑问没有被揭晓。
北寨汉墓一号墓并不回避使用龙形象作为装饰。一条龙倒挂在中国八角形擎天柱上方。龙身和龙梁都是由一整块石头雕刻而成。
龙身上生有翅膀,鳞片铺开。最后隐约可见朱砂染成的红色,大气磅礴,雍容华贵。墓室左右各有两个相邻的后室。显然这是一对夫妻的坟墓。
左男右女合葬的形式在东汉时期已经成为习俗,但从墓室壁画来看,该墓实际上是左女右男的。 ,而且女墓比男墓宽1厘米。
据推测,这座墓的女主人应该是一位皇家公主。只有这样,女主人的坟墓才能比丈夫的坟墓高,也能解释为什么坟墓里有龙形装饰。
为了获取墓主人身份的信息,专家们对古墓的石刻进行了研究。一座古墓门楣上雕刻的肖像引起了考古专家的注意。
画像中,翻山越岭而来的胡人,眼睛深陷,鼻梁高高。他们身穿短衣,头戴胡族特有的皮帽。他们手里拿着弓箭,似乎正准备过桥。另一边的汉人也不示弱,手持武器坚决反击。将军坐上战车,冲锋杀戮。专家推测,画像中曾经带兵驱逐胡人的将军就是古墓的主人。
人们根据北寨汉墓中的种种迹象,拼凑出一幅久违的图画。坟墓的主人可能是一位皇家公主和她的丈夫。她的丈夫很可能是一位杰出的将军,在驱逐胡人的战争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北寨汉墓所在的沂南县,史称阳都。一位当地贵族进入了考古学家的视线。他的名字叫傅展。他是唯一两次被东汉皇帝封为侯爵的人。他显然有财力在沂南建造如此宏伟的陵墓。
公元25年东汉王朝建立时,傅瞻受到皇帝的特殊宠爱,官场事业蒸蒸日上。每当皇帝亲自出征时,他就被要求主管朝政。或许正是这种特殊的身份,让傅瞻死后才敢用御龙门来装饰自己的居所。
《资治通鉴》中有这样的记载:傅瞻曾率部平息叛乱,取得了彻底的胜利。这证明傅瞻不仅是一位文官,而且还是一位善于征战的将军。这也与墓内石刻的情况相符。
公元27年,傅瞻被封为阳都侯,但仅仅三年后,他就被贬到了今天的青岛崂山区,在那里他跌入了人生的最低谷。公元37年,皇帝决定再次重用傅瞻,不料傅瞻在上任途中中暑身亡。这也不排除这里就是傅瞻坟墓的可能。
或许正是因为墓主生前比较匆忙,来不及做准备,也不愿意提及自己被贬的经历,所以墓里没有留下墓志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