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文物学会、中国建筑学会指导,中国文物学会20世纪建筑遗产委员会等主编的《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年度报告(2014-2024)》近日由天津出版大学出版社。
本书是一本讲述20世纪中国建筑遗产的发展与演变的书。汇集了近90位建筑文化专家,分为“作品”、“观念”、“事件”三大篇章,亲身描述和回顾中国20世纪的建筑遗产。十年的保护和传承过程,包含了清华大学礼堂、梁启超墓地、重庆建设工程等建设工程专家学者的建筑背后的记忆和故事。
南北两个西式礼堂
中国拥有历史悠久的校园和历史建筑的大学屈指可数。民国时期几所著名大学所建的礼堂一直保存至今,成为这些大学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其中厦门大学、河南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的礼堂采用中国古典建筑风格,飞檐翘角,典雅美观,而清华大学、原中央大学的礼堂则采用西方古典建筑风格,拥有高耸的圆顶和严谨的柱子。每个都有自己的特点。
我有幸在拥有两个西式礼堂的校园里学习。这两座宏伟的建筑分别建于1921年和1931年,整整相隔十年。它们从北到南相互呼应。它们在20世纪中国建筑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值得记录。
1914年,时任清华大学校长周亦春委托耶鲁大学校友亨利·基勒姆·墨菲为校园制定新的全面规划,并主持了礼堂、科学馆和图书馆的设计。体育场的四大建筑,所有图纸均符合美国建筑标准,在美国绘制后发往中国。
清华大学礼堂
1917年5月正式动工的礼堂位于校园东部大草坪北侧,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建筑采用希腊十字布局。入口门廊由白色大理石制成,有四根爱奥尼亚石柱。柱子之间有三个平行的拱门。门扇由青铜制成,有细致的雕刻。门是二楼观众席的。室外阳台可供休息。中央大厅平面呈方形,支撑着高6米的帆拱形八角形鼓座,鼓座上覆盖着直径18.3米的半圆形穹顶。墙壁主要由透明红砖制成,圆顶的外表面安装有黄铜板。后来又涂了一层蓝灰色的沥青,以加强防水。
墨菲设计的清华礼堂是仿照美国第三任总统、《独立宣言》起草者托马斯·杰斐逊设计的弗吉尼亚大学图书馆而设计的,但也做了几个方面的改变。比如门廊更多的是古罗马风格。凯旋门的正面,穹顶两侧用红砖砌成三角形山墙。这与其前人在门廊上砌石山花的方式不同,形式较为简单。整个建筑的比例经过了严格的考虑,显得非常精致。
1920年清华大学地图
礼堂主要建筑材料均从美国进口,工程质量非常高。清华的教育和建设经费来自美国返还的部分庚子赔款,以美元结算。礼堂的建设恰逢美元贬值和财政紧张。为了减少开支,墨菲对原来的设计做了一些修改,取消了穹顶。天窗节省了钢肋支撑的成本。弗吉尼亚大学图书馆的圆顶于 1903 年重建过一次,采用了一种称为 系统的多层陶土建筑技术。墨菲原本打算用同样简单的方法来建造它。清华大礼堂的圆顶,但该计划遭到中国外交部和清华大学董事会的否决。最终,采用了更昂贵的钢筋混凝土现浇薄壳完成了建筑的封顶。这导致工程进度被推迟,直到1921年4月才完成,总费用为155,000美元。
该礼堂建筑面积1840平方米,是当时中国所有大学礼堂中规模最大的。建成后,成为清华大学重要的标志性建筑。它举办过无数的会议和演艺活动,周末也经常放映外国电影。内部大厅由四角柱子支撑。这是一个高而宽敞的空间,灯光明亮。地面铺着软木地板,还有一些悬臂式的两层座椅。上下两层共设有1200个礼堂座位,确保视线畅通无阻。殿内曾悬挂两块匾额,一曰“与国同寿”,一曰“人文崛起”,寓意人文精神日趋精进。北侧有宽敞的舞台、后台空间,可满足大型会议、演出等功能。主要缺陷是原设计未能充分考虑声学问题,导致舞台传声效果不佳。 1926年,在物理系叶其荪教授的指导下,对礼堂的音响系统进行了改造,情况得到改善。
清华大学礼堂,20世纪20年代的老照片
1920年庚申科毕业生筹集资金为母校奉献了一座日晷。日晷放置在草坪南端,面向礼堂。日晷原本是古代的测光、计时工具。清华大学日晷底座采用西式造型和图案,上面刻有“行胜于言”四字格言。顶部安装有十二点钟的银色珐琅圆。圆盘和指南针后来被石雕所取代。
抗战时期,清华大学南迁,后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在昆明组建西南联大。美丽的清华校园被日本侵略者占领,一度被改造成军营和野战医院。校园一片狼藉。幸运的是,礼堂没有受到严重损坏。 (本文作者:贾军,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结构环境,初学者经典之作——梁启超墓园
众所周知,梁思成先生一生主要致力于中国古代建筑考察、历史研究与写作以及建筑学科的创建与教育(乃至科普)。然而,作为一名建筑师,他留给人们的印象似乎比较模糊。除了众所周知的鉴真纪念馆和人民英雄纪念碑之外,还有少量1930年代和1940年代的建筑作品(吉林大学礼堂和图书馆、仁利地毯公司门面、北京大学地质学院)博物馆和女生宿舍等)和1950年代和1960年代的建筑。梁启超墓,1929年设计,1931年竣工,由梁思成的父亲梁启超设计。可以说是梁启超真正意义上的处女作。 28岁时,他一行动就创作出经典的建筑与环境设计作品。梁启超墓地也本应是中国20世纪重要的建筑遗产,但它在北京西山脚下隐藏了90年,一直不为公众所熟知。
梁思成先生设计的墓地和纪念碑
梁启超墓地位于北京西山群峰环抱的南坡东端,卧佛寺东南部,连绵群山西南麓。北侧背靠向西延伸的侧峰,东侧背靠向南逐渐倾斜的侧峰。山侧峰向西望去,就是西山的主峰。墓地大致呈正方形,边长约90米,四周有毛石砌成的矮墙(水泥顶),有南、北、西三座门。园内密植松柏(以松树为主)。
整个墓地以一座八角形石亭为几何中心。亭高约5米。它是由精致的普通石头砌成的。单层平面呈八角形,下部位于铺砌地面之上的二层八角亭上。异形石台上有两个四向奔行的石阶,共五级,各有一个梯形拱门。其中东、西、南门洞各通一条走廊。只有北门洞前面有台阶和台阶。墓地北门不通北甬路,颇令人费解。顶部为绿色琉璃瓦屋顶。八边坡的中间是一个小平屋顶,有四个角边。石椽层叠,悬垂。檐下有两块角石铺地,各一斗三升。四个门洞上方各有一人。字形补间石铺路。亭内为穹顶,雕有莲花藻井。亭子里什么也没有。墙体四个角内侧凹陷,有预留固定结构的痕迹。据推测,此地最初是为了纪念墓主人的生平事迹而设计的壁碑。据说石亭内还拟立梁启超雕像。因遭遇挫折未能实现,碑亭改为休息亭。此亭建于1929年9月,张君劢等出席梁启超公祭的亲友当场同意捐资并动工兴建。 1931年,石亭与主墓同时竣工。
石亭的内部和顶部如何制作
石亭的东北方向是主墓的墓台和地面。主墓坐北朝南。一条砖砌长廊从墓地南门沿南北轴线延伸至墓台前台阶。墓台高约1.4米。它的侧壁是由与墓地墙壁相同的粗糙石头制成的。台阶和墓台均用规则的条石镶边,平台用横缝交错的方形石板砌成。墓台后端的栏杆墙逐渐升至平台上方,与斜坡相连。顶部由石条支撑,朝北有台阶出口与北坡相连。坡上有两棵大白皮松,树高大,枝繁叶茂。对称地种植一株在左边,另一株在右边。与主墓中轴线布局相比,墓台不对称。东侧规整,西侧南北错落。台阶西侧平台的宽度几乎是东侧平台的两倍。由于墓地位于东北向西南逐渐降低的斜坡上,水平墓台与东北斜坡平齐,西南斜坡自然凸出。
梁思成先生设计的墓地和纪念碑
拾级而上,墓中央是梁启超和他的妻子李蕙仙的墓,还有墓桌。后墓呈长方形,平缓的三坡顶,石砌而成。墓室四周被整齐的灌木围成“U”字形,形成了环绕的祭祀流线。墓室庄严肃穆,古朴有序。它由49块浅黄色长方形大石块和石条组成。中间升起的主碑高约3.6米,宽约1.7米。墓主核心顶部有两层石块,两侧堆砌有守卫石块。左右护石的顶部均雕刻有平行的丝带和内部旋涡状的涡卷图案。主碑前有祭坛,两侧低平墙,形成带状衬墙,两端向前延伸,形成环抱。顶部附近刻有象征捐赠者的浮雕;两侧各有一张石椅,后面有一块石面。抬起一个微妙的角落意味着坐下。主碑阳刻“贤考仁工夫君及亡妻李夫人之墓”字样。碑背刻“民国二十年十月,男梁思成、思永、思忠、思达、思礼,女“时周、思顺、思庄、思义、思宁、女儿”。公婆林徽因、李福满、孙女任孙静丽”(标点符号为空格),没有碑文、生平,甚至没有墓主人的生卒年月。墓道沿途的土槽里长满了绿色植物。墓体及墓面左、右下侧,主墓西侧墓台各有一柏,联墓东侧卧碑为梁氏后人新刻。碑后有一棵枝叶优美的小白松,为纪念梁启超第二任妻子王贵荃而题名“母亲树”。墓台、墓体、墓面于1929年设计,1931年10月竣工。41年后,设计者梁思成去世。
梁氏后裔扫墓后在石亭前
台下松树丛中,甬道中轴线东侧,有一小块方形砖砌地,为梁思成七弟梁启雄及梁启雄之子的坟墓及墓碑,梁思谦(1983年去世);甬道西侧,有石亭东门。岔出一条支路,南侧是其子梁思忠、梁思礼、女儿梁思壮的坟墓及其墓碑。除了梁思忠的墓碑可能是梁思成设计的以外,其余的应该是后人制作的。
(本文作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李兴刚)
《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年度报告(2014-2024)》由天津大学出版社出版
(本文摘自《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年度报告(2014-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