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我们就来说说东汉的篆文。
东汉除了继承了西汉用文字瓦制作地板贴面的传统外,还出现了带有文字的小型彩印条瓦,常见于墓室。
砖室墓所用砖多为长方形砖,有一定的长宽比。长度与宽度之比为二比一,宽度与厚度通常为四比一。为了增加强度,有的墓室顶采用楔形砖和凹凸母子砖(以利咬合)。大多数长方形砖都是素色的,有的在侧面和顶部印有图案、图像或文字。砌砖时,有文字、花卉装饰的一面不建在墙内,而是建在墙的表面。
东汉刻字砖多有日期。这些日期使我们能够知道制砖和建造坟墓的确切时间。砖上还印有吉祥文字或墓主人的姓氏。
(东汉·篆文)
这种带有日期和姓氏的墓砖类似于墓志铭和墓砖。然而,汉代人的坟墓往往是在生前建造的。也有死后暂时存放棺材,下葬前先建坟墓的情况。因此,墓砖的年表并不是墓主确切的死亡和埋葬日期。
少数墓砖,如上图中的“张公砖”(文:张公氏皇后墓),起到了墓碑的作用,所以也有人称其为墓志铭砖。
制砖不是一项技术要求很高的工作,而是一项繁重的劳动。即使到了现代,制砖业仍然是这样的:
(现代制砖机)
墓砖上的印章应该由负责人或专门从事其专业的工匠书写,而不是由普通劳动者可以留下的印记。
许多东汉砖刻是在砖块尚未干燥时就书写刻在砖块上的。这些砖刻并不是刻意刻成的,而是简单地书写、刻在泥砖上,作为书写的载体,然后烧成砖。字体有篆书、隶书、草书等,其中隶书占多数。我们可以将这些文字视为汉族的日常书写。
(安徽亳县东汉砖文)
因此,如果我们以这句话为规矩,认为“无字无来历”并生硬地解释,就会在很多问题上造成误解。因为有些文字只是随意的想法,书写和刻画也只是“玩玩”而已。
东汉砖刻分为印刻、干刻、湿刻三类。
1. 压印砖文字
压花砖中有方砖。这些砖块并不多。其形式是由西汉文字方砖发展而来,图案较多。
四川出土的“福贵昌二十四字”砖面以十字线分为四部分,每部分都有方形边框。方框以中线为界,每方框内放置三个字符。字为“阳文庙”篆书尽量用横竖笔画,稍有变化。每个字符根据情况有不同的长度。有些字符有多个笔画或添加曲线以增加装饰。如图所示:
(东汉《财贵旺二十四字砖》)
解释是:富贵荣华,宜于宫殿;杨洋适合兄弟;彼此思念,不忘彼此;荣辱与共,长寿。
喷印砖大多为条状砖,砖的侧面和两端都喷印有砖文字。几乎都是阳文隶书,很少有涟漪。砖文字古朴大气,不加任何雕刻、装饰,不求工整、对称。有时还有反文,甚至完全反文,即印象为主文。一般来说,由于这种印有铭文的条砖是在阴间使用的,所以字迹不是很讲究,不像西汉的瓦片铭文,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
2、干刻砖刻铭文
干刻砖铭多见于东汉时期囚犯埋葬的砖块上。这类砖刻是用锋利的金属工具在比较坚硬的残砖上刻出来的,所以笔画细而僵硬,刀进入的一端锋利。埋葬犯人的砖上的铭文应该是监管犯人的下级官员或犯人中受过教育的人所写的。它们都是用隶书书写的。这本书可能是同一个人刻的,也可能是一个人写的,然后由另一个人刻的。
(东汉·囚徒墓砖)
雕刻时,雕刻师不需要描出字迹,只需要根据笔划刻线即可形成文字。因此,笔画都是一刀刻成,不加修饰,平而坚硬,没有粗细和波纹的变化,只是一笔。 ,圆砖笔划很少,有的弯笔划二三刀刻成折笔。雕刻时,笔画是按方便上下刻的,并不按照笔画的顺序(齐白石后来篆刻也用这种方法)。
3、湿刻砖文字
湿刻砖刻是用锥形棒在湿软的泥土上书写、雕刻,然后烧制成砖。
以下是您需要了解的内容:
用硬笔在软载体上书写与用软毛笔在硬载体上书写类似,但也有区别:湿刻字可以按照与墨写体相同的笔顺一笔写出。人物。文笔连贯,转折自如。在湿刻文字的笔画交汇处,后面的笔画会打断前面的笔画,而且笔画的顺序非常清晰。但由于标记棒的刚性,它无法像刷子那样因提按而呈现出笔画粗细的明显变化。写波浪、草书也不容易,而且笔画往往是连续的。
东汉湿刻砖铭文主要见于1925年陕西西安南郊出土的30多块刻砖和亳县南郊出土的400多块刻砖。 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安徽。
(东汉,湿刻砖文)
这些书法文字,无论是隶书家还是草书家,无不用笔快,一气呵成,飞扬流畅,讲究有力,书写功底十分娴熟。书法史上更有价值的是曹操宗室墓出土的砖刻。这些砖刻铭文除少数印砖和朱书砖外,均为湿刻砖。湿刻砖铭中,以简单通俗隶书和行书最为常见,占一半以上,其次是较为工整的隶书,也有一些是草书。书写者应多,书法艺术性高。
(【追布丁阅读史】第37期,部分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版权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