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1877年出生于浙江海宁周城(今海宁市盐官镇)。他一生着有著作62种,修订古籍200余种。前几天,我联系上了王国维的曾孙、我在复旦大学的学生王亮。很多年前,我在复旦图书馆古籍部认识了他。王亮告诉我,他的曾祖父只活了50岁,但他在上海生活了近10年。这段历史可以说是他学术生涯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01
小学校对遇见罗振宇
1898年2月16日,王国维从家乡来到上海。这是因为时事报社的秘书、海宁人徐家兴因事离开报社,推荐他接替工作。报社分配给他的工作并不轻松。除了校对、复印之外,他还要做代理写信的工作。
《时事新闻》是当时改良派的重要喉舌,人才济济。遗憾的是,当王国维到达报社时,并没有见到梁启超。此时,梁启超受谭嗣同邀请到湖南时事学校任教。
如今,上海国际饭店旁边的黄河路上,餐馆鳞次栉比。恐怕很少有人知道,一百多年前这里就有一个东文社。这是由金石学大师罗振宇创办的,公司位于黄河路凤阳路美富里。 1896年,罗振玉在上海创办农学会,编辑出版《农学杂志》。为了聘请译者,将欧美日农业书籍、农业期刊介绍到中国,他在美富里开设了东文社,特聘请日本汉学家藤田健峰(丰八)等人为教授。
王国维与罗振宇合影
当天,罗振宇来到《时政新闻》看望经理王康年。上楼后,看见一个小房间里有人在自饮。桌子上有一袋花生,摊开一本书。读《文选·两都赋》,饮绍兴酒。罗晋问道。男人站了起来,给自己的座位让了个位置。他就是王国维。交谈中,罗振宇感觉此人的天赋和学历非同一般。尤其是当我看到王为同学写的扇子上的历史绝句,最后一句是“你知道千秋有多壮丽吗?从黑海东望秦朝”,真是“大”不同之处”。于是告诉他,自己成立了一个东丽文学社,劝别人去社里读书,并若有所思地说:“你放心去读书吧,我会给你在农科报上留个名,你就可以了。”闲暇时写点文章,月薪40元,家庭和个人生活就能维持。”
经过报社经理王康年的同意,王国维每天下午到东方文学社学习三个小时,开始勤工助学的兼职生活。那年王国维22岁。
侗文学社聘请了多名日本教师,主要教授日语,也开设英语和科学课程。东文社为王国维系统学习西方科学文化创造了机会。从此,他从老师田冈凌云的文集中了解了康德和叔本华,并开始对西方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02
从《教育世界》编撰到主编
此时,罗振玉创办了东文文学社,并于1901年5月出版了中国近代第一本教育杂志《教育世界》。杂志主要介绍中外教育理念和体系。不仅发表有关教育观点、教育史、教授培养、学校管理、家庭教育等,还出版传记和外国教育小说。
今年年底,在罗振宇的支持和日本老师藤田的安排下,王国维实现了留学梦想,来到了日本东京物理学院。他白天学习英语,晚上学习数学和科学。不料,第二年春天,他因维生素严重缺乏,脚气病发作,不得不提早回家。在海宁家中休养的他焦躁不安,稍稍康复后返回上海。
罗振宇非常高兴,立即将编撰《教育世界》的重任交给了他。王国维开始将外国哲学、美学、教育、心理学等方面的优秀论着一一引进中国。 1904年,王国维出任该杂志主编。我们在编写国外教材、介绍教育政策理论研究成果的同时,也更加注重翻译和介绍国外作家的作品。康德、叔本华、尼采、席勒、歌德()、卢梭()、托尔斯泰、莎士比亚(Asia)、白龙(Byron)等人一一出现。
王国维早年的学术研究实际上是从教育开始的。 1906年,他发表了《论教育的目的》。其观点不仅与现行德智体美育的教育方针基本一致,而且与培养人才全面发展的教育要求相一致。这是20世纪初中国教育的重大突破。在本杂志中,王国维还翻译了日本橘千三郎的《教育》、藤泽力太郎的《算数题与教学法》、牧濑刚一郎的《教育教科书》、英国西江外格兰的《西方伦理史》等。
与此同时,王国维发表了《红楼梦评》、《文学散文》等哲学、美学著作,并创作了《人间词》。 《红楼梦评》是他对哲学的兴趣所激发的一个话题。这篇发表于1904年《教育界》的论文,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用西方哲学和哲学方法研究中国文学作品的文章。他的专着开创了一种潮流,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03
“艾丽园”诚邀大学学者
1911年,王国维随罗振玉来到日本。 1916年(丙辰年),他结束了四年的海外生活,提前回国。这次“丙辰回国”,是他后半生再创学术辉煌的新起点。
王国维之所以要在春节期间回国,是因为他要去“哈同花园”主持《文化杂志》。今天的上海铜仁路曾是哈同路,因旁边犹太商人哈同修建的私家花园而得名。哈同在现在的上海展览中心旧址上修建了一座花园“艾丽花园”。哈同家族热衷于中国古典文化,在公园内创办了藏圣明治大学。这是一所从小学到大学的全日制学校。其课程以古代汉字、古玩和法律法规为主。聘请的学者有王国维、张一山、费树杰、邹静树等。
王国维接受邀请,不仅担任仓圣明治大学“经学教授”,还担任《学术丛书》编辑部主任。王国维总是带着书籍或手稿去哈同花园,侍从冯友是他的侍从。他的任务是给王国维买书包。那时,王国维还留着辫子。出门的时候,他衣着朴素,看上去并不好看。他看上去很土气,甚至看起来很落后,但他的文化“丰富性”却让外国人对他刮目相看。
04
欢乐热闹的五行里
此时,王国维租住在爱文一路(今北京西路)大同路五行巷。这是一座三开间、两层的石库门住宅。当时,王宇伟和他的妻子以及他们的七个孩子住在那里。后来“阿摩头”王登明就出生在这里。
王国维故居
王亮说,据其姨婆王东明回忆,当时兄弟姐妹在五行里打架、吵闹、捉迷藏。他的父亲没有表现出任何厌倦的迹象,继续看书、写文章。
王国维没有像其他男孩一样送女儿王东明上学,而是留在他身边亲自授课。他教她读《孟子》、《论语》,闲暇时就躺在书房的藤椅上休息。这时,书房就成了孩子们的天堂。不管他们怎么翻柜子,他都没有责骂他们。这时,王东明在背古文的时候,看到父亲好像睡着了,背不下去就跳过了一句。但每次,父亲听到都会眯着眼睛提醒她,让她继续背诵。
在拥挤的五行里,孩子们度过了美好的童年。那时候家里经常有日本客人,孩子们也敢跟日本人开玩笑。他们知道日本人喜欢乌龟,所以趁客人不注意的时候,偷偷地用白色石膏在背后的衣服上印上小乌龟图案,然后躲起来笑个不停。王国维见状,并没有责怪他。长大后,他们才发现,他们开玩笑的人并不是普通人,而是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过杰出贡献的日本著名学者,如铃木虎夫、神田喜一郎等。
05
不朽之作《观塘吉林》出版
1917年底,日本学者铃木虎雄在上海与王国维交往频繁。他在回忆文章中提到,他曾长期借用过王国维的《人间词》手稿。
《人间词》是王国维诗歌创作的实践成果,出版时间早于更为著名的《人间词话》。可以说,从《人间词》到《人间词话》的过程是文学创作实践与美学理论探索的有效结合。它不仅有扎实的创作基础,而且对中国古今诗歌的文学、美学、乃至哲学进行关心和思考,最终使《人言》成为文学和美学研究的巅峰。王亮说,其实他的曾祖父一直对《人间词》评价很高,甚至表现出比《人间词话》更大的成就感。
王国维书法
这一时期,王国维在学术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其中包括他在甲骨学方面发表的许多开创性的论文,为他赢得了世界性和历史性的学术声誉。其中《殷文见先王考》、《殷周制度论》等文本的出版受到高度评价。学界赞道:“占卜之学,直至成文,如漆室中忽见明光,有联系或有路径可寻。四海风景随之,而有”。没什么问题。”王国维开创了利用甲骨文来证明历史的先河。 ,纠正了《史记殷本记》中的诸多错误,也证明了《殷本记》记载的殷朝皇帝世系总体上是正确可信的。他利用甲骨文重建了殷朝的文字历史。同时,1917年写的《殷周制度论》也是一篇重要的、具有代表性的论文。本文首创了研究甲骨文和古文献的“双证法”。其学术价值在学术界是不可替代的。
王国维与藏书家蒋如藻关系密切。蒋氏书馆是清代、民国初年的图书馆。王国维花了四年时间编撰了一部藏品目录,堪称20世纪一部重要的目录学和版本著作。
1923年3月,王国维散文集《观塘吉林》出版,收文章200篇,诗67首。分《仪林》、《士林》、《竹林》等20卷(1928年版增至24卷)。 。这是王国维转向历史学和考古学后取得的重要成果的集锦。他在古文字、器物研究方面的学术成就随着《观堂吉林》的出版而得到中外学者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