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去浙江海宁不是因为皮革,也不是因为广为流传的笑话,而是因为金庸。海宁是金庸的故乡。
海宁地处杭嘉湖平原,毗邻杭州,由嘉兴管辖。海宁这个名字的意思是“海静、波平”。
我们常用“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来形容一座城市的文化底蕴。这句话用在海宁再合适不过了。
作为良渚文化的发祥地之一,7000多年前就有先民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历史的长河缓缓流过千年,海宁人才辈出——怪异小说鼻祖钱宝、红叶情人顾况、与李清照齐名的朱淑贞、陈阁老、《书剑》中的原型……他们都是海宁独特的人文景观。
到了现代,王国维、金庸、牡丹、徐志摩、蒋百里等更是闪亮的明星,这也是吸引我来海宁的原因之一。
在海宁,我们只去了盐官古镇。看上去就是一个普通的古镇,但似乎我们想去的地方都已经逛完了。
盐官古镇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这里自汉代起产盐,故名。相传,唐玄宗李辰当了十四年皇帝,看透了红尘之后,放弃了锦衣玉食,愿意来到盐官镇出家为僧。他去世后,他的灵塔仍矗立在盐官镇。
在古镇众多的浙江,盐官看似默默无闻,但每年中秋节前后,这里却迎来了大批人潮,因为这里是观赏钱江潮的最佳地点之一。
▲图片来自网络
“八月十八潮,天下最壮观。”盐官游观潮度假公园紧邻钱塘江。公园内有全国重点文保单位鱼鳞石池、明代占鳌塔、孙中山观潮亭——天风海涛阁。 、毛泽东海潮诗碑纪念亭、乾隆手植古植物、石良才碑、镇海铁牛等景点。
我去海宁时正值春天,并不是观潮的最佳季节。不过,秉承着“来来来”的理念,我还是早起看潮。也许是季节不对。明明已经到了潮水要来的时间,但天还黑着,只能听到潮声却看不到潮水。
即便如此,也足够壮观了。潮水之声震耳欲聋,如万马奔腾、怒吼。如果能看到,那将是“霜雪怒涛翻滚,苍穹无际”的景象。
盐官古镇是典型的江南古镇,水穿城而过,两侧青石板路,路边房屋错落有致。
镇上有陈阁老宅,这也是传说中的乾隆皇帝的亲生父亲。相传雍亲王胤禛早年无子,后生下一女。恰巧此时朝臣海宁与陈阁老生下了一个儿子。两个孩子同年同月同一天出生。当雍亲王担心没有孩子继承皇位时,雍亲王就想出了这个主意。一个聪明的伎俩。他以庆祝两个孩子的一周岁生日为名,将陈歌先生一家人骗进屋里,并趁机用自己的女儿换了陈歌先生的儿子。
因为这个故事,盐官也被称为“乾隆故里”,但这个称呼有些草率。因为在《清史稿》和《御玉谍》中都有明确记载,乾隆是雍正的亲生儿子。
这个故事在海宁广为流传。海宁人查良镛(笔名金庸)根据这个故事写下了他的第一部武侠小说《书剑恩怨》。
距离陈歌旧居不远,就有金庸书院。走进书院,白墙黑瓦,淡雅清新。通道的墙壁是金庸作品中的经典石雕和壁画。感觉就像走进了刀光剑影的竞技场。
整个书院不大,古典园林、假山、流水、亭台楼阁的建筑都小巧精致。书院主题空间由“报告厅-水亭-图书馆”组成,收藏了多个版本的金庸作品及相关研究资料。具有讲授、展示、藏书三大功能,是金庸学术交流的重要场所。
距离古镇不远,有一栋不起眼的小楼。这座建筑是中国古典大师王国维的故居和他少年时代的住所。
故居坐北朝南,有两个庭院,均为木结构。前为三开间平房,后为楼房。两入口之间有天井和厢房。整个建筑群形成一个独立的庭院。
我至今仍忘不了当我穿过狭窄的楼梯登上二楼,透过花窗看到春天的景色时的那种恍然大悟的感觉。我不知道这种感觉属于“三界”中的哪一个。
王国维故居前厅正中有一尊王国维铜半身像。陈列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王国维的故乡、家庭背景和生活。第二部分介绍王国维的主要学术成就,展示王国维的各类著作和手稿。第三部分为国内外专家学者研究王国维著作。
作为钱塘江畔的古镇,总应该有一个拜佛的地方。海神庙是供奉浙江海神的寺庙。海神庙是雍正年间浙江巡抚李卫所建。面朝钱塘江,是一座似庙非庙、似宫非宫的建筑。
海神庙的结构模仿紫禁城太和殿,因此又被称为“银宫”。咸丰年间,大部分建筑毁于战乱。光绪十一年(1885年)重修。残存的石坊、石狮子、石坊、青城桥、城门、正殿、御碑亭等,仍显示出皇家监察的气度。
行走在盐官古镇,可以感受到时光的温柔,也可以在慢下来的时光中感受到很多的无奈。或许是因为离杭州太近,盐官古镇一个明显的感觉就是年轻人太少了。沿街的店铺里很少见到年轻人的声音。
路过一家做竹编工艺品的店,店主是一位上了年纪的叔叔。岁月的皱纹在他的双手上爬行,赋予了他精湛的技艺。无论是篮子、花篮,还是小玩意,店里的手艺都非常精致。 。
我从商店拿了一根竹筒来做工艺品。转动时,会发出蝉鸣声。现在是黄老邪的最爱,比逗猫棒还管用。
每当想起蝉鸣,依然会想起盐官古镇的两天一夜,想起波澜壮阔的钱江潮,想起名人轶事,想起充满时光的古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