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六朝古都南京东郊风景区内,有一座雄伟、庄严的建筑群。这就是被誉为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第一陵的中山陵。中国民主革命伟大先驱孙中山先生长眠于此。中山陵是很多人来南京必去的景点之一。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因胆囊癌恶化在北京结束了他传奇的一生,享年59岁。随即,国民党在北京为孙中山先生举行了大规模的葬礼。孙中山逝世一周年之际,中山陵奠基仪式在南京紫金山茅山南坡举行。中国人自古就有落叶归根的传统。无论生前生活在哪里,很多人死后都会选择安葬在家乡。而且,与孙中山同时代的名人死后都选择回乡安葬。比如冯国章死后葬在河北老家,黄兴死后葬在湖南老家。但孙中山去世后,他的葬地不是广东老家,而是南京紫金山。这是怎么发生的?
这要从1912年3月孙中山在南京东郊紫金山的一次游猎说起。当时,孙中山已正式辞去中华民国大总统职务,正在等待新任大总统。袁世凯前来接任重任。孙中山一时兴起,带着得力助手胡汉民、侍从队长郭汉章等人到紫金山打猎。这里是明孝陵所在地。不仅雄伟,景色更是不用说。背靠青山,是一块难得的宝地。于是孙中山感慨地对胡汉民说:“当我有一天去世时,我想向我的同胞乞求这片土地来安放我的尸体。”当时大家只把孙中山当成一时的情感,并没有认真对待。然而十多年后,孙中山临终前仍惦记着南京,并特意对妻子宋庆龄、汪精卫等人说:“我死后,可以葬在紫金山脚下”。南京,因为南京是临时政府成立的地方,所以1911年的辛亥革命是不能忘记的“孙中山一生最重要的时期是在南京度过的,南京是六国古都。历朝历代,明朝建都。历来是中国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此外,朱元璋的孝陵就位于紫金山。这一切对于孙中山来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山陵依山而建。东边是著名的灵谷寺,西边是明孝陵。整个墓地占地2000余亩,共耗资400万两银元。中山陵主要由博爱坊、墓道、陵门、石阶、碑亭、祭堂、墓室组成。陵墓周围有乐台、仰止阁、藏经楼、永丰社、咏木录、中山书院等特色建筑。他们像星星捧着月亮一样围绕着坟墓。这些建筑融合了中国古代建筑特色,如斗拱、山墙屋顶等民族风格,同时也吸收了西方建筑,如灵堂、重檐、山墙屋顶、四角堡垒式方屋等。
当时,中山陵的设计图是通过报纸上的公告征集到的。公告不仅要求陵墓建筑古朴、庄重,具有中国建筑风格,而且要求陵墓建筑具有特殊性、纪念性。最终,经过几个月的筛选,曾有留学经历、有金陵女子大学(即今天的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校园设计经验的陆彦之被选中。
从上面看,卢彦直设计的中山陵形状像一座“自由钟”。山脚下的孙中山铜像就是钟的尖顶。半月形的方形就是钟顶的弧线。南入口的石牌坊和缓慢的墓道如下面的钟声。陵墓顶部如圆钟摆,寓意孙中山先生在战争和政治变迁中始终扮演着唤醒民众的作用,因此也被称为警钟。陵墓入口处有一座花岗岩牌坊,牌坊上刻着孙中山生前亲笔书写的“博爱”两个金色大字。从博爱广场到纪念馆,共需经过392级台阶、8个平台。 392级台阶是对当时中国3.92亿同胞的隐喻。从下往上看,只见台阶不见平台,象征着革命道路的艰辛和坎坷。此外,中山陵的所有建筑,为了体现中国传统建筑风格,都位于一条中轴线上。它们沿中轴线由南向北逐渐升起,与周围的墙壁构成钟的主体。大殿是陵墓的核心建筑。祭堂有三扇拱门,是中国传统建筑中常见的紫铜雕花双扇门。门楣上刻有“国家”、“民生”、“公民权利”,这是孙中山生前始终倡导的三民主义。纪念堂中央矗立着孙中山坐像,由世界著名雕塑家保罗·伦茨基用意大利汉白玉雕刻而成。
说到这里,朋友们应该很容易看出,中山陵整个陵园不仅完美地体现了中国的建筑风格,还融合了很多西方的建筑风格。和谐统一的色彩,增强了庄严的气氛,寓意深远。其气势雄伟,难怪被誉为“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第一陵”。
但中山陵的建筑风格与中国陵墓最大的区别在于它的陵墓是开放式的,游客可以进入陵墓参观中山陵。事实上,孙中山在去世前,就希望能够像列宁一样保存遗体,供公众瞻仰。国民政府还专门定制了列宁去世时使用的玻璃纤维棺材。但这样时间太长,而且孙中山的遗体也很难保存。所以当时北京协和医院专门派了专业人员对孙中山的遗体进行了防腐处理,并将遗体暂时安放在美式楠木玻璃盖棺材里。但当时的防腐技术尚未成熟,半个月后灵柩交付时,孙中山先生的遗体已不适合人们瞻仰,只好改葬。如今,在中山陵中央的长坟里,上面有一尊汉白玉的孙中山卧像,下面埋着孙中山的遗体。前来瞻仰的游客可以围着圆形墓室的汉白玉栏杆,俯视棺材上的卧像。
虽然中山陵工程规模比较大,但由于很多各界知名人士都是孙中山先生的支持者,所以中山陵整个建设过程还是比较顺利的。从1926年1月正式破土动工到1929年夏天最终竣工,共历时三年。事实上,中山陵一开始的规划面积是现在面积的两倍多。当时,在实力雄厚的蒋介石等国民党核心领导人的领导下,整个紫金山被划入了孙中山陵园。中山陵界址起中山门,沿宁杭公路南侧绵延30米,包括小陵围、马群、岔路口、王家湾、太平门,面积45870亩。但最终由于种种原因,实际建成面积只有2000亩。但仍然未能动摇中山陵在当时国民党人心中的地位。对他们来说,中山陵是新中央政权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