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仲恺、何香凝墓:位于南京紫金山中山陵东侧。 1935年,南京国民政府举行国葬,并将廖仲恺灵柩移至此。 1972年,何香凝去世。经周恩来总理特批,他们合葬于廖仲恺墓,实现了他们“同被窝,同洞死”的夙愿。
故乡花园(廖承志墓园)位于惠州市红花湖风景区。 2008年9月25日,廖承志先生的骨灰从北京八宝山迁葬于此。公园分为“入口区”、“纪念广场区”、“纪念广场区”、“纪念广场区”等区域。 “纪念广场区”有廖承志铜像和铺面广场,“纪念广场区”设有纪念平台。 ,纪念纪念碑。陵园入口处的铜像是原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同志题写的。
廖仲恺先生纪念碑矗立在廖仲恺故乡惠州市仲恺高新技术开发区陈江街道幸福村。廖仲恺被杀后,国民政府决定在此立碑。碑文由时任国民政府主席汪精卫、国民政府委员吴朝枢撰写。
位于广州市越秀南路93号中华全国总工会旧址。 1925年为国民党中央党部所在地。 8月20日,廖仲恺在此被刺杀。 1926年5月,第三届全国劳动代表大会决定在王先生逝世处立碑。该碑曾一度被毁。 1982年,中央决定修复纪念碑,叶剑英元帅题写了碑名。 (古月秀色网站提供)
位于何香凝故乡广州市荔湾区东照街道海南村,始建于1931年。1992年为纪念何香凝先生,更名为“何香凝纪念学校”。
其前身为仲恺农工学校。 1925年10月,国民党中央为纪念廖仲恺扶持工农业工人的精神,下令设立。 1927年3月26日正式开业,何香凝担任校长14年。她出售画作筹集资金用于扩建校舍和购买设备,为学校的发展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1982年,王震副总理提出,为了更好地纪念廖仲恺、何香凝,希望将学校升格为大学。 1984年8月20日,廖仲恺先生逝世59周年之际,农牧渔业部和教育部联合发文,批准学校升格为“仲恺农业技术专科学校”。 2008年,学校更名为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双清塔:廖仲恺、何香凝将自己的住所命名为“双清塔”,取“人月皆清”之意。广州原来有两处:一处位于广州南华西路龙溪新街42号,是廖仲恺的弟弟廖恩涛的房子。廖仲恺、何香凝结婚后一直居住于此,直至1903年赴日本留学为止;另一个位于东山百子。这条路是何香凝于1923年继承其父亲的遗产修建的。 1938年,廖承志将其用作八路军广州办事处办公楼。后遭日军轰炸,现旧址已荡然无存。
何香凝美术馆:位于深圳市南山区华侨城。 1995年5月13日经中央批准在深圳兴建,1997年4月18日竣工通车,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题写校名博物馆的。它是中国第一座以个人命名的国家级美术馆。
仲恺中学:位于惠州市仲恺高新技术开发区陈江街道,原名陈江中学,1984年11月更名为仲恺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