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色陶罐
《鹿捧灵芝》画
3月27日,记者在天水市博物馆采访时获悉,近日,钦州区中梁乡石家湾村果农在自家土地上发现了一处砖室墓。天水市博物馆组成7人救援清理小组,开始进入发掘现场对古墓进行抢救发掘,发现的三座古墓初步鉴定为宋金时期古墓。
据了解,天水市博物馆在对钦州区忠良乡石家湾村发现的三座宋金墓葬进行抢救性清理发掘的同时,还对编号为M3的古墓及出土文物进行了整体迁移和安置。墓葬得到恢复性保护。据介绍,该墓中出土了灰陶瓶和酱釉瓷杯。墓内绘有《二十四孝》、《鹿抱草》等彩画,栩栩如生。天水博物馆文物保护部主任王焕新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预计4月中下旬开始对M2、M1两座古墓进行抢救、清理和恢复性保护。
据所长王焕新介绍,今年1月,石家湾村果农在自家土地上发现一座砖墓,并及时向天水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报告了此事。天水市博物馆专业人员勘察时发现,该墓位于通往村庄的道路旁,墓顶裸露约30厘米。不幸的是,工作人员发现该墓已被盗墓者盗过,里面并没有发现任何文物。后来,工作人员在进一步清理挖掘时,意外发现了距离这座古墓不远的另外两座古墓。经测量,一号墓为仿木结构砖室墓。墓室呈长方形,高约3.5米,有0.4-0.6米不规则的墓穴。二号墓宽1.72米,深1.87米。素色青砖为仿木结构。墓道高1.2米,深1.85米。它有一个拱形砖屋顶。三号墓宽1.8米,深2.03米,高2.4米。砖砌仿木结构,砖砌拱形屋顶。
同月25日,天水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将结果上报省文物局。经省文物局批准,天水市博物馆组织对三座古墓进行抢救性清理。随后,天水市博物馆组建了7人的救援清理小组,于1月下旬开始进入发掘现场,对古墓葬进行救援发掘。工作人员初步判断,发现的三座墓葬均为宋金时期墓葬。
画中人物栩栩如生
天水市博物馆工作人员表示,村民发现的一号墓和后来工作人员发现的二号墓都有被盗的迹象。三号墓的形制与二号墓大致相同,为方形砖室,仿木结构。墓。整个墓室是用砖块和绘画模仿当时的实际建筑建造的。墓室周围绘有《妇女开门》、《二十四孝》、《鹿抱草》等宋代常见绘画作品。画中人物栩栩如生,充满浓郁的古风气息。社会氛围。根据墓葬的建筑特色和壁画的绘画风格,工作人员初步判断该墓为宋代墓葬。
此外,墓中出土的器物还有:直口卷唇灰陶瓶一件,口径9.5厘米,高15.1厘米,底径9.2厘米;直径11.8厘米,高4.8厘米,底径9.2厘米。 4.7厘米,斜口圈足酱釉瓷杯。此外,还出土了一些人骨和严重腐蚀的铁钉。
随后,天水市博物馆文物保护部和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具体承担了壁画的保护修复工作。通过咨询专家并查阅相关文献,初步制定了墓葬壁画保护方案。王焕新主任介绍,为了解决壁画中层层分解剥落、颜料层粉化起泡、壁画地面和白灰层强度降低等重大问题,之后,工作人员采用了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下完成自然脱水的方法。拟对墓室壁画的颜料成分、画层结构、厚度及可溶性盐类进行分析检测,为后期科学脱盐、脱水处理及进一步保护修复提供理论依据。
王焕新主任表示,墓葬结构特征和出土文物为研究渭河南岸宋代古墓葬提供了珍贵的史料。目前,天水市博物馆已将完整的三号墓及所有出土文物、墓砖移至天水市博物馆进行保存,修复后向游客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