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公墓官网-浦东华南公墓-华南陵园官网-华南墓地

墓园地址:航头镇海桥村航都南路668号

官方热线: 400-616-7959

24小时热线:150-2115-4828

自驾车线路:

看墓请提前预约,以便安排工作人员接待。自驾车提前预约可报销500元油费。详情请拨打400-616-7959, 150-2115-4828(微信同号)咨询

公交车线路:

华南公墓墓园班车:购墓免费接送。

冬至、清明期间全市设有多处祭扫专线班车,请提前一月购票。票价若有浮动,恕不另行通知。

广州陈家祠(之一)

发布时间:2024-10-14 00 浏览: 55

陈家祠,又称陈书院,俗称陈家祠,位于广州市荔湾区中山七路恩龙巷34号。它是由翰林院陈伯涛等48位东莞陈姓先生发起兴建的。汉太祖太丘为始祖。是清末广东省72县陈姓宗族在广州联合兴建的一座宗祠。祠堂始建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竣工于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主要用于为陈家子弟到省城备考、受任、纳税、诉讼等提供服务。临时居住地。陈家祠是广东最大的广府传统建筑之一。也是我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装饰最精美的祖式建筑。被誉为“岭南建筑艺术明珠”。 1988年,陈家祠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陈家祠堂牌位_陈家祠辈分_陈家祠堂

陈家祠堂

陈家祠堂_陈家祠辈分_陈家祠堂牌位

陈家祠概况

陈家祠堂牌位_陈家祠辈分_陈家祠堂

国家安全纪念碑

陈家祠坐北朝南。主楼宽80米,进深80米。它的平面呈正方形。目前占地面积约15000平方米(含前广场),建筑面积可达8000平方米。陈家祠由十九座大小不一的单体建筑组成。建筑群以青云巷为间隔,长廊相连,庭院穿插,形成“三路三进九堂两厢”的庭院式布局。其整体结构布局严谨,虚实相间,殿堂雄伟,庭院宽敞典雅。

陈家祠堂_陈家祠堂牌位_陈家祠辈分

陈家祠堂门厅

陈家祠前楼原有的水池、旗杆是岭南祠堂建筑的标准配置。水池起到风水作用,具有蓄水、防火等功能。旗杆是氏族荣誉的象征。旗杆上的石头也叫功德石。科昌中学收到朝廷颁发的“旗匾银”后,族人才能在祠堂前为他立旗杆,升旗祭祖。旗杆上的石头包含着细节。刻有候选人的功绩、时间、排名等,显示了国家认可的功绩,代表了一个氏族的声誉和荣耀。

陈家祠西侧旗杆

有石头的旗杆

陈家祠前楼东西两侧原有四根旗杆,三根旗杆。其中,四根旗杆为“光绪壬辰科公士殿试第一名第三名,授进士、翰林院编修”。 “陈伯涛礼”,三根旗杆分别是“光绪甲午恪授进士兼翰林院庶吉士陈昭昌礼”、“光绪甲臣恩克任翰林院庶吉士(丁惟有毕业于进士堂游学)并授衔编修”。授予尚书陈其会礼”,“光绪武审第一名,宣统元年科举第二名,授翰林院编修陈振贤礼”,后因历史原因,全部毁坏。 2010年,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根据历史照片对旗杆进行了修复竖立,并在原旗杆夹座上恢复了8块原旗杆夹石。从安全角度考虑,旗杆、旗桶均采用金属材料代替木材。旗杆包括底座的总高度控制在20米左右,旗杆上安装了防雷设施。同年,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陈氏书院前平原水库部分地区进行了考古调查和发掘。考古发掘揭示了该池的边界,东西长49米,南北宽16米。有计划将游泳池恢复到原来的样子。

陈家祠堂牌位_陈家祠辈分_陈家祠堂

陈家祠堂门厅

发表于《中国的建筑与景观》,Ernst [德国] (1923)

门厅是陈家祠的第一进门厅,也称头门。这是迎接和送行客人的地方。位于陈氏书院中路南端,坐北朝南,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建筑面积352平方米。这是陈氏书院的正门。第一正门殿建于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是一座砖木混合结构的硬装梁楼。与其他同类建筑不同的是,它的屋顶巧妙地将狭长的造型一分为三,中间高,两侧低,显得匀称。墙体采用优质东莞青砖砌成,木梁采用优质坤甸木材搭接,并涂上桐油。靠近外檐的构件大多采用石材,以适应岭南多雨、烈日曝晒的气候条件。门正中,有红底黑字,写着“陈氏书院”。两座黑漆实木大门宽2.05米,高5.6米,为广东最高。各画一尊高大的门神,秦琼红脸,尉迟恭黑脸。步入门内,中间两根柱子之间有四扇屏风式的隔断门,划分了空间,遮挡了视线。网格中心两侧镂空,雕刻人物和故事;裙板浮雕博古图等图案,造型典雅,工艺精湛。精致而含蓄的美感。

陈家祠辈分_陈家祠堂牌位_陈家祠堂

陈氏书院大门

陈家祠堂_陈家祠堂牌位_陈家祠辈分

门口梁架

陈家祠堂_陈家祠堂牌位_陈家祠辈分

门内的柱子

陈家祠堂_陈家祠辈分_陈家祠堂牌位

正门内设有屏风式隔断门

陈家祠堂牌位_陈家祠辈分_陈家祠堂

门后

正门外有一对鼓石,直径1.4米,连底座高2.55米,起到支撑高门架的作用。同时也彰显了祠堂的层次和风格。包古石雕刻精美,充分运用浮雕、圆雕、透雕等技法,雕刻了八仙、蝙蝠、铺面等。两侧的石台是祭祖仪式时八乐演奏的地方,也是祭祖仪式的重要场所。事件。门前还有一对岭南风格的石狮子,是根据2010年出土的碎片和老照片复原的,上面刻有“虎虎生威”等吉祥图案。

包古石(之一)

石狮子(第一部分)

门后为第一进院落,周围有聚贤殿、书院建筑中殿及两侧回廊。聚贤堂是部落举行春秋祭祀或会议的场所。拥有雄伟的大厅和宽敞的庭院。殿面阔五间,面阔27米,进深五间,16.70米。它利用桥墩来提升梁和支架。前后廊伸出六柱21根。整个大厅都是木结构的。后金柱中间三间有双面雕花屏风12面,两侧均装花罩。殿前有石台一座。石栏、石柱饰有岭南水果,镶嵌铸铁花栏。聚贤殿的梁架雕琢精美,殿内排列的巨屏精美清晰,均为精美的木雕。屋顶瓦脊长27米,高4.2米。这是清代广东石湾陶瓷雕塑公司温如碧的作品。对比鲜明的色彩和华丽的装饰凸显了聚贤殿的中心地位。

陈家祠辈分_陈家祠堂_陈家祠堂牌位

聚贤堂

陈家祠堂_陈家祠堂牌位_陈家祠辈分

聚贤殿内

陈家祠辈分_陈家祠堂牌位_陈家祠堂

聚贤堂匾额

落款“南海狮山严氏婚房十九福孙侯田敬书”

陈家祠堂牌位_陈家祠辈分_陈家祠堂

聚贤堂梁架

中进东西殿与聚贤殿位于同一排,中间隔青云巷。东西殿面阔三间,14.05米,进深五间,16.70米。用墩抬梁,设斗拱,山墙支撑檩条,引出前后廊。后金柱正房设双面雕花隔扇四扇,后金柱次房及殿堂前后各设穿花隔扇。

陈家祠堂_陈家祠辈分_陈家祠堂牌位

中津东堂立面

陈家祠堂牌位_陈家祠堂_陈家祠辈分

中津西堂后

陈家祠堂_陈家祠辈分_陈家祠堂牌位

中津东堂后

后来进入的殿堂称为宗祠,是陈氏祖先牌位安放、宗族成员祭祀的殿堂。殿面阔五间,面阔27米,进深五间,16.40米。瓜柱用来抬梁,21根5柱后墙承重,前廊。殿后檐柱间有一座高大的雕花木龛,供奉着广东各地陈氏先祖的牌位。

陈家祠辈分_陈家祠堂牌位_陈家祠堂

陈家祠辈分_陈家祠堂_陈家祠堂牌位

祠堂内,看堂前庭院和聚贤堂

陈家祠辈分_陈家祠堂牌位_陈家祠堂

祠堂木雕神龛

陈书院原有祠堂十一座(祠堂五座,东西殿各三座),供奉加入陈书院的陈氏先祖。然而,它们后来被摧毁了。我们现在看到的祠堂是根据陈氏书院的一些史料和实物复原的。其中,祠堂第三龛是按照陈氏书院“主座西第三龛”的主体布局复原的。神社台阶上的旧木板是从剩余的一些台阶板上挑选出来的,放置在原来对应的位置上。恢复。为了方便观众近距离观赏这些残存的神社台阶,特意挑选了几处进行部分修复展示。从主座西第三龛的主像及其余踏板可以看出,牌位的顺序多以汉字商数表示。另外,在一些踏板上还发现了一些碑文的顺序是用《千字文》来表达的。

陈家祠辈分_陈家祠堂_陈家祠堂牌位

神社的老照片

发表于《中国的建筑与景观》,Ernst [德国] (1923)

陈家祠辈分_陈家祠堂_陈家祠堂牌位

修复后的神龛雕刻盖

陈家祠辈分_陈家祠堂_陈家祠堂牌位

修复后的神社祭坛上的供奉器具

后东西殿面阔三间,14.05米,进深五间,16.40米。瓜柱承梁,山墙承檩,前廊用。殿门有14个花隔断。殿后还设有木雕龛盖,但规模比殿稍小。东西厢房及厢房稍低,是书院教学、读书的主要房间。东西房为单间,人字形火山墙支撑檩条。内部采用门楣、隔断和落地花罩组合装饰。后窗是彩色玻璃的,房间前面有一个小天井,让室内外看起来特别清晰。

陈家祠辈分_陈家祠堂牌位_陈家祠堂

从后面进入东殿前

前后院由卷棚顶的长廊连接。走廊由细铸铁柱支撑,显示出西方建筑风格的影响。连廊具有遮风挡雨、连接书院各建筑的功能。它同样具有分隔庭院的功能,但又分隔又连续,使庭院景色富于变化而不沉闷。廊道与庆云巷相连,祠堂南北各有出口。是连接宅邸南北交通的重要道路。

陈家祠辈分_陈家祠堂_陈家祠堂牌位

走廊

陈家祠辈分_陈家祠堂牌位_陈家祠堂

第一次进入西院内廊

陈家祠堂_陈家祠堂牌位_陈家祠辈分

走廊及祠堂

南端西门与走廊相连

南端东门与走廊相连

南端东门连廊百年风貌

发表于《中国的建筑与景观》,Ernst [德国] (1923)

陈氏宗祠年谱

1888年(光绪十四年),以陈迎川馆、陈世昌馆名义,在广州西门外修建了涟源街、荔枝湾富水堂、恩龙里等总面积约36600平方米的房产。购置建陈书院。

1893年(光绪十九年)书院落成。

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废除科举后,书院更名为陈氏工业学堂。民国时期为文范学校、广东体育专科学校、莒县中学。

1950年,广州行政干部学校成立。

陈家祠堂牌位_陈家祠堂_陈家祠辈分

1957年经广州市人民委员会批准,列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由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全面维护管理。

1958年,陈氏书院正式由广州市文化局接管。

1958年至1959年9月,陈氏书院得到全面恢复和修缮。

1959年,该院成立为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主要收藏、保存、研究、宣传、展览广东历代各类民间工艺。还涵盖了全国各地的民间工艺品。馆内设有多个展厅,常年展示馆藏文物。展品包括陶瓷、雕塑、刺绣等精美工艺品。

1962年,陈氏书院被广东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1966年,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关闭,陈家祠主体建筑被广州新华印刷厂占用,用作印刷车间。 9月,广州薄膜机械厂占用陈家祠东院及后院,建厂房。

1968年,陈氏书院前院被广州市第三十二中学占用,并修建教学楼。

1980年,广州新华印刷厂迁出。

前门前壁有损坏痕迹

陈家祠堂_陈家祠辈分_陈家祠堂牌位

石柱上写满了油漆写的标语

陈家祠堂牌位_陈家祠堂_陈家祠辈分

聚贤殿内地面受损严重

陈家祠堂牌位_陈家祠堂_陈家祠辈分

祠堂神龛被毁,墙上开窗。

1981年,陈家祠进行全面修复。

1983年,重新对外开放。

1988年,陈家祠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4年更名为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

1995年,广州市三十中学拆除陈氏书院前院教学楼,归还前院。

1996年被评为“广州市十大旅游风景区”第一名。

1997年,广州复印机厂完全退出陈氏书院东院和后院。

2002年、2011年,陈家祠两次被评选为新世纪“羊城八景”之一,有“古刹留香”、“古刹留香”的美誉。

2007年至2008年,修复了祠堂内的五座大祠堂。

2009年至2010年,荔湾区搬迁广州市第三十二中学,建设陈家祠文化广场。

2010年10月,陈氏书院前广场地面恢复至历史水平,修复正门前石狮子座,并重新竖立旗杆。

2015年10月至2016年4月,祠堂案恢复。

2017年5月,中国博物馆协会宣布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为国家一级博物馆。

墓区声明
看墓请提前预约,以便安排工作人员接待。自驾车提前预约可报销500元油费。
墓区销售热线:400-616-7959
24小时咨询热线:150-2115-4828(微信同号)
免费专车接送 专业顾问全程陪同 购墓优惠多赠品丰富

400-616-7959

150-2115-4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