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8日,是我们在广东广州的最后一天,我们乘坐下午1点30分的高铁,只剩下半天的时间。英威叔叔建议我们去陈家祠,因为陈家祠在广州很有名,第一次来广州的人都会去看看!
从英伟叔叔给我们提供的相关资料中,我们知道陈家祠是广州市十大风景区之一(1996年被评为广州市十大风景区第一名),也是广州市十大风景区之一。新增8个景区。在地图上我们还看到,广州地铁一号线有一个专门的地铁站——陈家祠站,距离我们住的酒店只有三站路。于是,我们决定乘坐地铁去参观陈家祠。
果然,当我们走出地铁时,我们看到了一座非常高大的牌楼,雄伟壮观,气势不凡。放眼望去,数百米外矗立着一大片古建筑群。这里有陈家祠堂——建于1888年的陈家祠堂!
门票价格不高,10元/人。买票进去,游客很多,其中也有很多外国人。里面很大,房子很多,都是雕花画画的。它们简直就是艺术品。陈家祠不愧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文字记载,陈氏书院计划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兴建,光绪二十年(1894年)竣工。是广东省各地陈氏家族共同捐建的一座“家庙”。其设立主要为参与捐献的陈氏后裔前往省城准备科举、任用、纳税、诉讼等事宜提供暂住处。作为捐赠的回报,这些陈氏宗族可以将祖先的牌位供奉在陈氏书院的祠堂里。
陈氏书院是广东省规模最大、装饰华丽、保存完好的传统岭南祠堂式建筑。占地面积15000平方米,主建筑面积6400平方米。它由19座独立建筑组成。陈氏书院汇集了广东民间建筑装饰艺术的精华,巧妙运用了木雕、砖雕、石雕、灰塑、陶塑、铜铁铸造、彩画等装饰艺术。其题材广泛、造型生动、色彩丰富、技艺精湛,是一座耀眼的民间装饰艺术殿堂。
21世纪以来,陈氏书院以“历史悠久的古刹”两次入选“新世纪广州八景”,被誉为“广州的文化名片”。现已成为岭南地区最具文化艺术气息的博物馆和著名的旅游胜地。
走在陈家祠的庭院里,我们有一种时光倒流的感觉。我们仿佛看到、听到了陈家孩子们读书备考的身影和声音。我们特别被陈家祠的艺术所吸引,它的建筑以其精美的装饰和宏伟而闻名于世。木雕、石雕、砖雕、泥塑、陶塑、铁铸工艺品等各种装饰,遍布祠堂内外的屋檐、大厅、庭院、庑廊。
既有大制作,也有精美的小作品。装饰风格或粗犷豪放,或精致细腻,各具特色。尤其是在琉璃瓦脊的塑造上,还蕴含着广泛的古典故事和当地风光。这是令人眼花缭乱的美丽。风格独特。寺前墙壁上有六幅大型卷轴式砖雕。每块砖雕长4米。它们是用青砖一一雕刻而成,然后连成一体。三维、多层次的画面蕴藏着神话。传说、山水园林、花卉、水果、走兽、钟鼎、彝族铭文等,犹如一座民间艺术书院。
陶瓷雕塑工艺集中在19个殿堂屋顶的瓦脊上;东西倒立外墙的砖雕规模最大;灰雕集中在瓦脊、庭院廊道上,由南海灰雕艺术家创作;木雕除梁架聚贤殿的大门和屏风外,后面有11座双层明雕神龛,神龛高大,有“光绪十六年”、“光绪十六年”等铭文。刘德昌修建的惠兰桥”和“元昌街石台”。祠堂内的各种装饰丰富多彩,题材广泛。
据了解,建筑物内的各种雕刻、装饰,主要是建筑商前往省内各县,聘请大量能工巧匠集中到广州制作。据现有资料,从事砖雕的艺人有番禺的黄南山、杨建廷、李碧珠,南海县的陈兆南、梁成、梁进等。其中以黄南山雕刻数量最多。雕刻也极为精美,技艺高超。他们非常有名。
1958年整修后,陈家祠辟为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郭沫若同志1959年游览后留下五言诗:“天工可换,人为不如天,果然建天下,不如十年读书。”陈家祠的建筑装饰技术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已享誉中国。受到国外建筑专家、学者的重视,在德国、日本的建筑艺术专着中均有专门介绍。 1959年成立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1994年更名为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
参观陈家祠真是不虚此行!如果仔细看的话,一天也不一定能看完。由于时间紧张,我们只浏览了大约两个小时。如果我再去广州,我一定会去陈家祠仔细看看。
(文图党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