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家们都盼望着“捡漏”,但事情往往适得其反。很多传说中的泄密往往都是在不经意间发生的!
▽▽▽
就像2010年拍卖会上拍出1.3亿元人民币的袈裟陀罗尼被一样,被一位业余收藏家捡到。
▲袈裟经被
2005年的一天,热爱收藏的秦先生参加了北京的一场拍卖会。
拍卖会上的许多拍品都有着名的名字和所有者。
然而一件标价8万元的“清末黄缎袈裟”却无人关注。
最终,该拍品未能竞拍。
但秦先生却觉得这件“袈裟”有些奇怪。黄色缎子内隐隐有精美的图案和文字。
所以最后他残忍地花了9万元买下了“袈裟”。
回到家后,他打开了“袈裟”。
当表面的黄色缎子被拆开时,夹层中出现了一张精美的“经被”,上面写着四个大字。
谁知他在袈裟夹层中发现了这件罕见的缂西陀罗尼被。
谁能想到,这件以新台币1.3亿元成交的国宝,几年前却无人问津。
经过越来越多的专家鉴定,越来越多的收藏家想要收藏这件文物。
最终,在2008年的一次拍卖会上,这部曾经失败的经典作品作为压轴作品出现。
最终被一名持有15号车牌的女子以6550万元买下。
▲一位小姐以新台币6550万元购买了袈裟陀罗尼经被。
虽然该拍品以6550万元成交,但秦先生对这个价格并不满意。
他说:“还是比预期低很多”,因为他预计《克陀罗尼经》至少能拍出9000万元的价格。
然后这件宝物在2010年被拍卖,成交价格超出了他的预期! 1.3亿!
那么这款 被子的起源是什么?
为什么没人关心它却能卖到这么高的价格呢?
▽▽▽
此袈裟陀罗尼经被长2米,宽1.38米,颜色为古铜色。
佛经采用双面挂毯,由细羊毛和捻丝制成。被子正反面的纹饰清晰、流畅、一致。
它含有梵文、藏文、汉文等多种文字,主体是一座装满陀罗尼经的宝塔。塔身周围有精美繁复的图案。
我们知道,缂丝这个“编织圣品”,一般人很难闻,更不可能亲眼见到。它代表了我国几千年丝织工艺的巅峰。
明初只允许用来编织“圣旨”甚至“妃嫔”等最高级别的圣旨。因此历来有“一寸缫丝,一寸金”之称。
▲挂毯制成的“龙袍”
蓖麻经被(简称经被)是清代皇帝、皇后等皇室安葬时专用的。它们从质地、颜色、数量上严格分为六个等级。
这款被子采用藏羚羊绒、鹿绒和丝绸制成,档次最高。
因此,专家推测它绝非来自民间,只是在皇宫中发现的。
据查,代代相传的缂丝经被仅有两幅,分别安放在乾隆裕陵和慈禧定东陵。慈禧被子是孙殿英盗墓时发现的,但乾隆被子下落不明。
▲据说慈禧下葬时穿过的衣服
虽然典籍中对此类墓葬的色彩和装饰有详细的记载,但亲眼见过的人却很少。他们是在慈禧陵被盗之后才知道这件事的。
此经被据说是西藏活佛进贡给乾隆皇帝的。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具有非凡的文物价值。
从其挂毯的质地和编织方法以及文字的书法风格来看,带有明显的清代乾隆时期的印记。
因为被子上标注了“左脚”、“右脚”、“左肩”、“右肩”的位置,所以是按照乾隆皇帝1.8米的身高量身定做的。其纹理、织法、文字均标有明显的乾隆时期痕迹,堪称国宝。
据秦先生记述这段经文的来历,孙殿英率军分两路盗墓。一组赶往埋葬慈禧太后的定东陵,另一组则进入埋葬乾隆帝的裕陵。
与他一起埋葬的无数金银财宝被洗劫一空,坟墓也遭到了极大的破坏。
前清朝的老老少少得知消息后赶到,将尸骨重新装好,并带走一些作为纪念品埋葬。
乾隆皇帝身上盖的这件凯陀罗尼被,很可能就是其中之一。
故宫综合评估权威专家张淑芬曾表示:
“这确实是清代中期的真品,虽然不能完全确定是乾隆皇帝盖的,但这种皇帝专用的陀罗尼经被,是最高级别的私人物品,而且有通常没有第二盘。”
在这陀罗尼显露之前,人们只见过孙殿英盗墓时也出土的慈禧盖的陀罗尼被。
而且那经被是鲜黄色的,层次和规矩都不及这。
▽▽▽
在古代,绣工必须德才兼备,还要有很高的图案和美术审美能力,才能编织出宫廷用品。
如此大的挂毯,尺寸巨大,装饰精美,由于编织难度大,需要一个人花费数年时间才能完成。
此工艺在清代乾隆年间达到鼎盛,后逐渐衰落。即使现在,也达不到当时的工艺水平。
因此,有专家估算,“即使是现在最普通的工匠仿制,成本也将在20元/平方厘米以上,总成本不会低于10万元”。
因此,无论它是否是乾隆墓的被子,仅其精湛的工艺就拍出上亿元的价格也就不足为奇了。
花9万元买经典被子的秦先生,真是犯了大错!
▼喜欢的话就点个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