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作者Ruwy原创,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我离家救李郎,谁知竟中了状元。”黄梅戏《女驸马》描写的是平民女孩冯素贞与穷困王爷李昭廷的传奇爱情故事。它粗略地展现了女扮男装参加科举、意外中状元误招王妃、洞房献智脱险等一系列近乎离奇却又合情合理的戏剧情节,塑造了一个善良、勇敢、聪慧的古代女孩形象。其中以“洞房献智脱险”最为惊心动魄。冯素贞女扮男装中了状元后,却被皇家逼着做王妃。新婚之夜,素贞冒死向公主说情,感动了公主,她才得以脱险。
黄梅戏《女驸马》舞台演出
如果这个故事发生在唐代,冯素贞和李昭廷的爱情故事或许会以悲剧收场。唐代女子男扮女装是一种时尚,人们在评判性别时会格外注意。冯素贞如果以李昭廷的名义参加科举,很容易被人识破,中不了状元,招不到上门女婿,帮不了李昭廷讨回公道,更不会有美满的爱情。这样的戏剧情节,只适合女性长期被封建礼教禁锢,不能露齿而笑,不能对着门立面,不能抛头露面,着装规范严格的历史时期。唐代女性自信豁达,从容乐观,有权利选择自己的着装,掌控自己的生活,决定自己的命运,是开放多元包容的唐文化的代表。
黄梅戏《女驸马》舞台演出
据说女子男扮女装之风是从太平公主开始的。太平公主几乎人人都知道,她作为唐高宗与武则天的女儿,也是唐代著名的政治家。有一次,唐高宗与武则天举行家宴,他们的爱女太平公主穿上男装,身穿紫衫,腰束玉带,头戴黑丝巾,身上还佩带磨刀石、佩刀、火石等七件边官五品以上武官才配的饰品,在唐高宗面前载歌载舞,大有男子汉的英姿。唐高宗和武则天没有责怪她,而是笑着对她说:女子不能为武官,你为何这样打扮?对她男扮女装,明显是宽容与鼓励。之后,众人纷纷效仿,唐代女子男扮女装也就成了时尚。从宫廷到民间,从贵族到平民,女子穿男装、穿男式皮靴成为一种时尚,使女性服饰逐渐男性化,可以说,当时比较流行的是中性风格的女性。
太平公主素描
唐武宗时期,女子男扮女装也很盛行。武宗的妃子王氏不仅能歌善舞,而且有政治才能,辅佐武宗登基,深受武宗宠爱。王氏身材高挑纤瘦,身材与武宗十分相似。武宗出游打猎时,王氏身穿男装,骑马陪伴左右。由于她与武宗长相相似,人们根本分不清哪个是皇帝,哪个是妃子。
唐武宗很喜欢她,想立王氏为皇后,宰相李德裕却不愿意。李德裕认为王氏出身卑微,入宫多年无子嗣,不适合做皇后。唐武宗也认为这两点有道理,不再想立她为皇后。这样,王氏就失去了统领后宫的机会。公主的男装显然得到了武宗的赞赏,至少是得到了武宗的认可。这些生动活泼的生活场景,也被定格在珍贵的唐墓壁画中。1995年陕西省富平县唐节敏王李重俊墓出土的壁画《男装侍女图》就是其中之一。图中描绘了三位身着男装的宫女:左侧宫女身着大袖长裙,双肩高扬如翼,右侧两位宫女身着赭色窄袖长裙,头戴帏头,充分表现了唐代妇女喜爱穿轻薄男装的社会风气。
唐武宗御制图
1973年陕西省富平县唐高祖第十五子李凤墓出土的壁画《男装捧物图》也是代表性的例子。《男装捧物图》描绘的是一名身着男装、手捧包裹的女子,呈行走姿态。她头戴黑色帏头,下着大红圆领长袍,下穿条纹波斯裤,脚穿系带鞋,双手捧着物品,双手合胸,边走边回头。系带鞋是一种轻便、便于行走的鞋子,鞋底常用麻绳编成,鞋帮用丝绳编成,做工十分精良。唐墓壁画中的男扮女装侍女大多仍穿着女鞋,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女子在男扮女装、追求精神自由的同时,并没有忘记自己女儿的利益。
女子男扮女装的服饰习惯,是唐代开放的文化状态下女性自我选择的表现。开放的唐文化对外来文明持开放态度,只要自己喜欢,一点也不介意。也让唐代女性在服饰上有了更多的选择,让她们可以充分展现自己的个性,引领了一代人的服饰文化潮流。
古代妇女扮女装
唐代女性是幸福的,她们不仅可以衣着俊俏,展现英气,还可以温婉性感,展现女性魅力。过去人们只知道西方女性穿暴露的衣服,其实,一千多年前,中国唐代女性就已经穿过类似的暴露服装。暴露的裙子和唐代女性服装,展现人体美,是古代服装史上的一大革新,与“三寸金莲”中女性的畸形审美有着根本的区别,是对儒家几千年来“礼制”的挑战,是反传统的。与其他朝代的服装不同,唐代服装体现了大胆、开放、思想倾向现代的特点。
永泰公主墓壁画《持物侍女》中,女子衣着华丽,身材丰满,衣领低垂,露出颈胸。“粉胸半掩,如暗雪”、“胸前白如雪,面如云霞”,这些都是唐诗中赞美女性身材的句子。唐代诗人李侗曾这样描写女道士庞莲诗:“面色醉杏妒,半胸娇白如云霞。”这位女道士竟然穿着这种时髦的露胸装,与风流倜傥的文人交往。初唐时,低领露胸的服饰已逐渐在宫廷中流行,盛唐时期更是风靡一时,民间也纷纷效仿。女子身穿长裙掀至胸前,露出胸背,裸露的手臂只用薄纱遮盖,是“大袖纱衫”最典型的形态。头戴海棠花,身披朱色斗篷的女子形象,见于唐代周昉的《发花仕女图》。衣裙下,肌肤滑润如霜,薄如蝉翼,丰腴曼妙的身姿散发着柔美静谧的美感,显露出富丽堂皇的华美,女子的形体美展露无遗。
两位顽皮的唐代女性
如果说唐代妇女着男装是在单调的服装类别中增加了一种中性的服装风格,那么,当时流行的宽松服装、袒胸露背的服装潮流,则是展现人体美的裸体风潮。这一切都是唐代政治开明和对外交流频繁的结果。有学者认为,露背服装源于印度佛教,因为在从印度传入中国的佛教艺术中,佛画中的妇女多身着这种服装;也有学者认为它来自西方,如跳折枝舞的胡人妇女就身着这种服装,所以当她们舞得如燕飞翔、天鹅惊艳时,常常“半露肩”。可以说,唐代妇女的露背服装,将西方欣赏人体美的习俗与佛教中的裸体相结合,从而体现了人体的曲线美。露肩服饰显然是唐代妇女继承了前代封建服饰制度,同时又大量吸收了各兄弟民族和中亚、西亚等外来国家的服饰的结果。唐代不断出现的新式服饰,是中华文明与外来文明融合的结果。
外国服饰即胡服在唐代妇女中也很盛行。唐代胡服妇女主要穿圆领、折领、窄袖、对襟,饰有锦边的衣服,头戴圆顶帽,束腰,束带,上挂各种小饰物,下穿竖条小腿裤,脚穿尖头绣花鞋或半软鞋。因此,在民间生活中,出现了唐代妇女头戴锦缎胡服,着翻领窄袖长袍、着条纹小腿裤,以及“回鹘服、回鹘马”的形象。新中国成立前,日本人大谷光瑞发掘新疆阿斯塔那古墓,盗走了大量文物,《穿胡服的美女》就是其中一幅。画中人物身姿婀娜,举止优雅,体态丰腴,艳丽多姿,动作自如。由于她们穿着胡服,所以画面上呈现出一种异域风情。
古代胡服妇女
1994年陕西礼泉县出土的昭陵新城公主墓壁画《侍女图》亦为代表。东壁南板上的四位侍女,头发单髻或双髻,唇红腮红,端庄秀丽,身着低领紧袖白衣,多为半袖上衣,肩披橘红色条纹或深蓝色披肩,下着各种条纹的长裙,裙下露出黑色圆头鞋。此外,永泰公主墓壁画《宫女图》和房陵大公主墓壁画《男装侍女图》均表现唐人身穿大翻领式或窄袖紧身西服和胡服,生动地反映了唐人对胡服的偏爱。
唐代著名画家张萱的《虢国夫人春游图》中,画中有九人骑马,前三骑和后三骑分别是侍从、宫女、保姆和小孩,中间两骑分别是秦夫人和虢国夫人。其中四人着裙褂披肩,另五人着圆领男式长袍。虢国夫人上着浅蓝色窄袖裙褂,肩披白色披肩,下着红裙金花,裙下穿红鞋。由此可见,在宫廷休闲娱乐中,各种身份地位的人都穿着胡服,在休闲娱乐活动中给人一种十分轻盈灵动的感觉。这种异国服饰的广泛流行,正是唐代大开放、大吸收的氛围中人们所表现出来的积极心态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古代女子骑马
唐代妇女服饰文化是唐代本土文化与外来文明融合的一个缩影。唐文明兼容并蓄,吸收了各种外来文化的养分,造就了唐文化的辉煌。唐文化的兴盛是强势文化状态下才会出现的社会现象。强势文化有很强的调控能力,就如同人体生命系统一样,在与外界系统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过程中,通过自身的免疫系统消灭有害菌,或者通过自身的新陈代谢只留下那些有益的成分,从而使自身更加强大;而弱势文化则不具备这样的调控能力,往往会被强势文化同化。外来文明对唐文化的影响表现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两个方面。外来的动物、植物、奢侈品、药品、科学技术等,极大地丰富了唐代人的生活,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的一些风俗习惯。音乐舞蹈、洞窟造像、绘画艺术、民间讲经讲义、摩尼教、景教等丰富了唐代人们的精神生活,影响了唐代人们的生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