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国时期,天下动乱,但受唐代文化的影响,书画活动不断,尤其在闭关锁国的西蜀和南唐,统治者爱好文学,重视书画,中原画家纷纷南下,宫廷和画院聚集了一批杰出的画家,如黄筌、顾闳中、周文矩、王奇翰、魏贤、徐熙、董源等,南北画风在技法上相互较量,绘画题材除了人物外,还开辟了山水、花鸟画等新的兴趣。现今流传下来的五代绘画和墓葬壁画中,可见这个时代的清晰面貌。
五代十国壁画墓葬是从1942年四川成都前蜀王建永陵的考古发掘开始的。半个世纪以来,已发现8座高标准的壁画墓葬,即南唐开国皇帝李胜秦陵(943年)、南唐第二位皇帝李璟顺陵,吴越国钱宽墓(900年),后蜀孟知祥和陵(934年),后周恭帝柴宗勋顺陵(959—960年),后周太守冯惠墓(958年),后梁义乌军节度使王处直墓(924年),以及吴越国第二任皇帝钱元瓘(公元939年)原配马氏的康陵。以上9座壁画墓中,7座为王与妃嫔之墓,余2座为统辖该地区的总督之墓。这些地位尊贵、日期明确的壁画墓,比较完整地保存了五代绘画艺术的时代特征和风格,对于研究唐宋绘画的转化过程极为重要。南部墓葬呈现出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壁面采用雕绘结合的方式,使壁面的层次感明显强调。
五代墓葬壁画题材和风格的变化,在宋代呈现出新的时代特征和价值取向。宋代壁画墓的典型形式是仿木结构的砖室墓,它是由晚唐五代的简易砖室墓发展而来的。这种墓葬形式自北宋中期以后,特别是宋神宗(公元1068-1085年在位)以后,在中原地区十分流行,内部装饰多为砖雕与绘画相结合。墓葬壁画中描绘日常生活场景的画面明显增多,营造了更加逼真的生活环境。砖墓的仿木结构也日趋复杂华丽。许多墓葬砖墙上都雕刻有门、窗、桌椅、屏风、衣架、灯、柜、镜、刀、尺等图像,形成了砖雕与绘画相结合的装饰图案。
宋代壁画墓主要分布在北方的河南、山东、河北、山西、陕西、甘肃等地,特别是北宋东京汴梁(今河南开封)附近的黄河中下游一带,在江苏、福建、江西等南方地区只发现少量壁画墓。由于南方地理、气候条件的限制,宋朝南迁并没有使得墓葬壁画装饰的潮流在南方盛行。宋代墓葬中的壁画都是按照一定的方位排列的,画面往往围绕墓主人和他的妻子举办酒宴的情景展开,壁画图像与墓葬空间配合紧密,从中可以明显地看到阴阳忌讳、神仙孝道、风水理论等的影响。目前发现的宋代壁画墓,大多属于无官职农村户和富商巨贾,墓葬制度比较简单,画师也是普通民间画师,世俗利益化、地域化的表现比较浓厚。
宋代帝后墓葬中,唯有河南巩县(今巩义市)洛河南岸的太宗皇后李后墓留有壁画。李后元德是太宗的贤妃,也是真宗的生母,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去世。真宗即位后,于咸平三年(公元1000年)按皇太后礼葬于太宗永熙陵西北角。墓室采用砖雕、线雕、斗拱画、壁画四种装饰方法。壁画唯有从墓室穹顶至墓室檐口处尚有绘画痕迹,上方绘有星辰,下方绘有宫殿楼阁,周围有祥云环绕。斗拱壁眼以墨色盆花勾勒,石制墓门上雕刻一尊高大的武士形象,这一题材在五代十国时期的墓葬中曾出现过。
以河南为中心的北方地区宋代壁画墓葬,始于1951年发掘的白沙宋墓。此后的半个世纪中,壁画相继出土。重要壁画墓葬有元符二年(1099年)禹县赵大翁墓,新安县城关镇宋村北宋墓,大观二年(1108年)新密平磨村墓,绍圣四年(1097年)河南登封黑山沟北宋墓等。
南方宋代壁画墓资料不如北方丰富,四川、江苏、福建、江西等地均发现少量宋代壁画墓。四川石室墓装饰题材也以开房宴为中心,辅以武士、四大神、开门女子、孝子等故事,且多为浮雕形式。四川、江苏、江西、福建等地发现的宋代墓葬壁画,拓展了我们对两宋壁画墓的认识。从壁画题材、内容、绘画风格、技法等方面看,福建与江西存在很大的一致性,反映了两地文化、社会风俗的相关特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