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陵位于骊山之南、渭水之北,风水极佳。秦始皇陵的修建历时四十余年。根据史料记载、现代科技手段和考古发现,我们对秦始皇陵地表建筑和地宫的位置、面积、设施结构等有了一定的了解。
长期以来,人类历史上修建的八大伟大工程,即埃及胡夫金字塔、巴比伦空中花园、古希腊阿尔忒弥斯神庙、奥林匹亚宙斯神像、摩索拉斯陵墓、罗得岛太阳神巨像、亚历山大灯塔、秦始皇陵兵马俑,被誉为“世界八大奇迹”,这一说法在中国大陆早已广为流传。
事实上,“八大遗迹”并非任何政府或非政府组织的权威评定,所谓“八大遗迹”更多的是一种褒义,而非确切的称谓。即便如此,这一说法还是得到了世界范围的广泛认可和传播,至少在中国大陆是如此。其中,除了埃及金字塔和秦始皇陵兵马俑外,其余“六大遗迹”均已消失。
然而对于中国人乃至世界人民来说,世界上还有许多神奇的奥秘等待着人们去挖掘和探索。其中,中国有一处遗迹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将再次让世界惊叹。它就是秦始皇陵。
目前秦始皇陵考古发掘和研究进展如何?文献记载和影视剧中虚构的秦始皇陵地宫与实际情况有哪些差异?还有哪些未解之谜?
一、秦始皇陵选址现址的原因
秦始皇陵位于骊山北麓河流冲积扇上,周围环绕着骊山群峰。
秦始皇为何选择在这里修建陵墓呢?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解释道:“秦始皇筑陵于骊荣山,名蓝田。背阴处多金,向阳处多美玉,秦始皇贪图美名,便葬于此。”
许多人都认同这个观点。有人指出,秦始皇陵东侧有一处人工改造的鱼塘,水源来自骊山东北部,由南向北流。秦始皇陵修建时,建造者在陵墓西南侧修建了一条东西向的堤坝,长1000多米,宽40-70米,将水引向西北,绕过秦始皇陵东北部。根据中国古代风水理论,“山环水绕”是修建陵墓的理想之地。
也有人认为,秦始皇选择今址与当时的礼制、等级观念有关。秦始皇先祖的陵墓在今临漳县以西的峙阳一带。秦始皇选择峙阳以东的骊山修建陵墓,与《礼记》、《尔雅》、《论衡》中记载的西为长子、东为幼子的先秦选陵礼制观念是一致的。
也有人认为,秦始皇选择现址,与当时“依山修陵”的传统观念有着密切的关系。
另一些人认为,这与秦始皇在骊山凿出五处水源,并用土垒砌五座坚固的山峰,形成“五爪金龙”的风水格局有关。
2. 秦始皇陵的修建过程
秦始皇陵的营建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公元前247年到秦统一全国的公元前220年。在这28年中,陵墓工程设计和主体工程施工开始并逐步推进。按照礼制,君王刚登基就要修建自己的陵墓。但这一时期也是秦国完成灭六国、统一全国大业的关键时期。因此,秦国不会在陵墓修建上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
第二阶段是从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天下到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这九年应该是大规模修建陵墓的时期。秦完成大一统之后,自然要把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到陵墓的修建中去。这一阶段的完成,或许就是陵墓主体工程基本完工。
秦始皇陵修建图
第三阶段,从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去世起,至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冬止,历时三年多,这应是陵墓营建工程的最后阶段。
虽然秦始皇陵修建耗时四十年,但很多学者认为,这项史无前例的浩大工程,虽然主体部分在秦始皇在世时可能已经基本完工,但最后的收尾工作应该是一个“烂尾工程”。之所以出现如此“虎头蛇尾”,主要原因是陈胜、吴广领导的大泽乡起义爆发。大泽乡起义爆发后不久,陈胜就派周文(周章)率兵攻打秦都咸阳。周文的军队一路击溃了所有的将领,先锋部队到达了郗(今临潼县新丰镇附近)附近,距离秦始皇陵只有不到几千米的距离。
秦二世召集群臣商议对策,内务大臣章邯建议:“匪患已至,已在边塞,派兵到附近郡县已经来不及,骊山上还有许多俘虏,请大赦他们,给他们士兵与他们作战。”秦二世将正在骊山修建陵墓的俘虏全部赦免,并组成了军团,在章邯的指挥下进行反击。这支军队的战斗力可谓“超乎想象”,不仅摧毁了周文的军队,还击溃了当时实力最强的项梁军队,迫使项梁自杀。直到巨鹿之战,才被项羽率领的楚军彻底击溃。由于修建陵墓的俘虏都被征入军队,尚未完全完工的陵墓工程自然也被迫停工。
三、秦始皇陵的布局与结构
秦始皇陵分为陵区和葬区两部分。陵墓大致呈“回”字形,占地面积近8平方公里。陵墓以土丘为中心,有内外城墙,城墙四面都建有高大的城门。
内城墙南半部地面及地下设施最多,北半部西部为配殿辅助建筑区,东部为后宫人员埋葬区。
外城,即内城墙与外城墙之间的部分,是西部地区地面及地下设施最为密集的部分,南、北地区尚未发现任何遗迹或器物。
秦始皇陵封土近似方形,顶部平整,腰部略呈阶梯状。《史记》记载“秦始皇陵封土高五十余丈”,按今制应为115米。现高43米(一说55米),封土底部呈长方形。封土东西宽485米,南北长515米,占地面积近25万平方米。
4. 秦始皇陵神秘的地宫
内城南半部的坟丘之下是地宫(地宫),安放棺木和陪葬品,是陵墓的核心。
关于地宫的形制,陵墓修建领导人之一李斯曾说:“钻不进去,烧不着,敲了也是空的,下面也没有什么形状。”作为当事人,李斯的说法大致正确。可以推断,秦陵必定有一个密封的、充满真空的碉堡式地宫。有人认为,秦始皇地宫是竖坑式,欧洲核子研究组织的科学家认为,地宫呈拱形。地宫直径约50米,内有3条完全封闭的地下河和4个直径25米的青铜环,重达1万余吨。
地宫全部用大理石砌成,地宫主体和墓室均为长方形,地宫实际东西长260米,南北长160米,总面积达4.16万平方米。中国物理学家丁肇中先生曾推测,秦陵地宫的深度为500-1500米。这种推测很难成立,这样的深度不仅地宫水难以排出,还会使渭水之水倒灌进秦陵地宫。现代考古钻探表明,地宫坑至底部的实际深度约为26米,秦代最深处至地面约37米。墓室应为石砌。
如果说借助现代考古技术手段,我们对地宫的位置、形状、长宽等有了大致的了解,那么地宫最神秘的地方,莫过于地宫中棺椁和陪葬品的摆放位置,至今仍是一个谜团,而这其中最主要的依据,还是传世文献中的相关记载。
《史记》:秦始皇记载:“凿井三井,以铜入棺,以宫阁阁阁珍宝盛之。令匠人制弓弩箭矢,近者射之。以水银为江河,以运水。又以人鱼脂为烛,久燃不灭。”
郦道元《水经》卷八记载:“秦始皇……凿山凿石,禁锢三泉,用桐木做棺材,方圆三十余里。上画天象星辰,下用水银代表四水五岳九州,代表地理形势。宫殿楼阁官房中,摆满了奇珍异宝。命工匠做弓弩,有近者射之,用人鱼脂做烛,烛不灭,日久不灭。那些没有子嗣的妃嫔,都随葬,数量众多。”
根据上述文献,人们绘制了秦始皇地宫和陵墓的场景如下:
根据上述文献记载及相关考古发现,研究者对秦始皇陵地宫的景象作了如下描述:秦陵拱顶为“天象星辰图”,日月星辰、银河、二十八宿等均用夜明珠拼成。宫殿地面“百川五岳九洲,地理趋向”,“江河湖海”均用水银灌注。铜棺置于象征中国领土地势的地图上,铜棺四周环绕着“人鱼膏”人形铜柱,铜柱上点缀着长明灯。宫殿内部,无数文武百官塑像庄严矗立。如下图所示:
这和影视制作者想象的秦始皇地宫场景并不完全相同。
电影《神话》想象秦始皇陵地宫
考古地球物理勘探表明,地宫内确实存在明显的汞异常,且汞分布呈东南、西南方向强,东北、西北方向弱的趋势。这说明《史记》等有关秦始皇陵埋藏大量汞的记载是可靠的。
墓室周围筑有厚厚的夯土墙,东西长约168米,南北长约141米,南墙宽16米,北墙宽22米,由多层夯土砌成,每层厚约5-6厘米,土墙内为石砌墙。
相关考古发现表明,秦始皇陵地宫墙体、土墙结构清晰,未遭受过人为破坏,通往地宫的墙体和通道亦未发现有人为破坏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