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鸦片问题逐渐成为政治上争议较大的问题之一。道光十六年(1836年),太常寺少卿徐乃吉主张“放禁”论,请求允许私售吸食,使走私鸦片合法化;道光十八年(1838年),鸿胪寺清黄爵滋提出“严禁论”,把治理吸烟放在首位。林则徐曾上疏朝廷,请求严禁鸦片。他不等皇帝指示,便开始在全省严禁吸烟,收缴鸦片、烟膏和烟具,并配制“断瘾丸”供民众戒烟,效果显著。随后又上奏,极力主张禁烟,特别是要铲除鸦片烟源,并提出禁烟方略。针对反对派的反驳,强调“法度当严,若仍松懈,则数十年后中原几乎无兵御敌,无银可支军饷。”犹豫不决的道光帝意识到严禁鸦片的迫切性、必要性和可能性,被迫接受严禁的建议,决定禁烟。十一月十五日(12月31日),道光帝特派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赴广东考察办理禁烟事宜。
林则徐进广州前,首先摸清了广州鸦片中毒的情况,搜遍了各个鸦片馆,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他于道光十九年正月(1839年3月)到达广州。二月初四(3月19日),林则徐与邓彦珍等人召集十三行洋商,命他们交出圣旨,责令洋商限期交出鸦片,并保证今后不再走私鸦片。他还郑重宣布:“鸦片不铲除,吾永不回头,誓死坚守此事,无有停止之理。”然而洋商却不肯交出。经过坚决斗争,他们打败了英国驻华贸易总督义律和鸦片贩子,缴获鸦片近两万箱,约二百三十七万公斤。四月二十二日(六月三日),在虎门海滩公开销毁。道光十八年十一月十五日,林则徐被任命为钦差大臣。来年的1839年,是禁烟史上最重要的一年,也是林则徐一生中最辉煌的时期。
禁烟期间,林则徐在衙门里题了一副对联:“海纳百川,故海阔;崖无欲,故崖坚。”这副对联形象生动,寓意深刻。上联提醒他要广听众言,才能办事,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下联提醒他为官要坚决断除私欲,才能挺直如山,屹立于天下。林则徐所倡导的精神令人敬佩,值得后人借鉴。
1839年3月10日,林则徐经过两个月的旅程抵达广州。珠江两岸挤满了数千人,大家都在焦急地等待钦差大臣的到来。整个广州都在等待,聆听钦差大臣的声音。林则徐的回答是第二天在门外贴出的两张告示,一张是《收函稿》,宣布钦差大臣来广州调查海口事件的目的。另一张是《收函稿》,相当于钦差大臣此行的第一份宣言,也是禁烟行动的前兆。这份告示是林则徐作为钦差大臣第一次向广州官员、民众和外国人公开露面,不仅再次向世人宣示他的正直,也是为了掌控极其复杂的局势。林则徐的日记记载了当天他住在乐华书院。
1839年3月18日,林则徐颁布两道诏令,19日下令禁止外国人离开广州,21日下令包围商号,22日下令逮捕英国鸦片贩子邓特。
英国驻华贸易监督官义律的到来,自然把矛盾转移到了他身上。他到华的当天,林则徐便下令停泊在黄浦江上的外国船只全部封舱,当晚封锁商号,撤走所有官员和中国雇员。但义律是个十足的流氓,面对林则徐的命令,他食言,耍无赖、敲诈、欺骗、撒谎等卑鄙手段。义律虽然狡猾,但不是林则徐的对手。3月28日,他向林则徐呈上《义律遵诏上交鸦片20283箱表》。
从1839年3月10日林则徐到达广州,到3月28日义律被迫同意交出全部鸦片,一共过了18天,充分说明林则徐第一次收缴鸦片的胜利。
林则徐在与邓廷桢等人商议后,对收缴地点、收缴、押送、保管、看管等各个环节都作出了细致的指示和安排。
4月10日,林则徐、邓廷桢亲自到虎门视察收缴前的准备工作。
这次没收行动于4月11日开始,林则徐全程亲自督办。
截至5月18日,经过34天的行动,共收缴鸦片19187箱、2119袋,总重量达公斤。
收缴鸦片期间,林则徐毫不懈怠地监督着这一复杂的过程,他日夜操劳,一丝不苟,没有出现任何差错。鸦片缴获是一次彻底的胜利,但如此庞大的鸦片数量该如何处理呢?外国人猜测中国可能对鸦片实行专营,从而使鸦片贸易合法化,但他们错了。林则徐向道光皇帝报告,要求核实实际数量,然后焚烧。道光皇帝对林则徐表示十分信任,他让林则徐、邓廷桢、仪良等人将收缴的鸦片就地销毁。
6月3日,林则徐指挥的虎门销烟行动,历时23天,向全世界宣告了中华民族不向侵略屈服的决心。虎门销烟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壮举,展现了中华民族无比伟大的形象,是反抗外来侵略的胜利。林则徐当然是这次事件的组织者、指挥者和执行者,从这个意义上说,他成了一个不知羞耻的历史巨人。
170年前,英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帝国主义国家,它不断疯狂地掠夺世界各地的殖民地,并试图用鸦片打开中国的大门。
广州是外国鸦片贩毒的中心。1838年,广州地方政府处死了一名中国鸦片贩子,英国鸦片贩子出面阻挠,引起广州民众的愤慨。1839年2月,上万民众在外国人住的旅馆前举行示威游行,谴责外国鸦片贩子干涉中国内政的罪行。
1839年3月,林则徐抵达广州,发动禁烟运动。他一方面加紧整顿海防,严厉打击鸦片贩子,另一方面下令洋人鸦片贩子上交鸦片。林则徐在给洋人鸦片贩子的告示中说:“鸦片不铲除,吾誓不回国。”在林则徐态度坚决、措施有力,加上民众的支持,洋人鸦片贩子被迫上交鸦片2万余箱。
林则徐下令在虎门公开销毁鸦片,并亲自带各级官员监督。他命人把鸦片放入挖好的两个大池子里,池子里放上卤水,把鸦片浸泡半天,然后加入生石灰,用生石灰把水煮沸,再销毁。用了22天的时间,才把缴获的鸦片全部销毁。这就是举世闻名的“虎门销烟”。
销毁鸦片的正义行动,得到了广大民众的支持,每天虎门海滩上都有数万民众围观,大家掌声雷动,外国人也对林则徐禁烟的果断性表示钦佩。
虎门销烟是我国近代史上反帝国主义斗争的光辉一页。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的胜利,是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史上的第一次伟大胜利。这一壮举维护了民族的尊严和利益,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战斗精神。
林则徐在广州调查鸦片时,意识到英国将要发动侵略战争。要战胜敌人,必须知己知彼。经过多方面的分析研究,他得出结论,要把敌人的优势变成自己的优势,这就是魏源总结和阐述的“师夷长技以制夷”。于是林则徐亲自主持组织翻译队,把外国人对华言论翻译成《华务外谈》,作为当时中国官员的一种“参考消息”;为了了解外国的军事、政治、经济情报,把英国商人主办的《广州周报》译成《澳门新闻》;为了了解西方的地理、历史和政治,把英国人默里的《世界地理》译成《四大洲》,这是我国近代第一本系统介绍西方地理的著作;还翻译了瑞士法学家瓦泰尔的《国际法》。其中一条规定是:“各国有禁止外国货物输入之权。”由此可见,中国的禁烟政策是完全符合《国际法》的。在军事方面,努力加强和改善沿海的防御力量。林则徐从外国购入新式大炮200余门,安装在海口炮台上。为了提高军事技术,他还收集整理了大炮瞄准方法、战船书籍等资料。林则徐这种敢于学习外国先进科学技术的精神,受到人们的高度赞扬,被称为“开眼看世界第一人”。虽然林则徐对西方的了解比较肤浅,接触西学的目的是为了外交和军事的需要,但他的确在近代中国开创了学习、研究西方的风潮,对中国近代维新思想起了启蒙作用。
英国殖民者不肯放弃罪恶的鸦片贸易,正谋划武力入侵中国。林则徐在广东禁鸦片的同时,积极备战,修筑炮台,拉铁链堵江,相信“民心可利用”,招募五千余渔民组成水上勇士,屡屡挫败英国人的挑衅。1839年下半年,又打赢了九龙之战、川鼻关之战。道光皇帝盲目骄傲,下令停止英国贸易。道光十九年十二月初一(1840年1月5日),清廷任命林则徐为两广总督。鸦片战争爆发后,定海失守,岐山到广州,做了与林则徐相反的事。在英国侵略者的威胁利诱下,他擅自签订了《川皮草案条约》,割让香港,并赔偿鸦片价款600万元,却把这一切怪罪到林则徐的头上。
林则徐在抗英中立下大功,却遭到投降派的陷害,被道光帝罢官,被“遣往伊犁,以苦修赎罪”。他忍辱负重,于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7月14日)踏上赴任之路。在赴任途中,他依然忧国忧民,没有为个人的挫折而叹息。在古城西安与妻子告别时,他愤然写下了“若利于国,祸福不避”这首感人诗。这是他爱国情怀的表现,也是他气质性格的写照。
道光二十一年十一月九日,林则徐到达新疆。林则徐不顾年老体弱,从伊犁跋涉三万里来到新疆,视察了南疆八座城市,加深了对西北边防重要性的认识。林则徐翻译的材料中发现的沙俄对中国的威胁,促成了他抗英抗俄的国防思想,成为近代“防御论”的开创者。于是他明确向伊犁将军布延泰提出“耕耘作战”以备不时之需,并带领群众兴修水利,推广坎儿井、纺车等。为了纪念他的功绩,人们称他为“林公井”、“林公车”。林则徐根据自己多年在新疆考察的经历,以及当时沙俄逼迫清政府开放伊犁的事实,指出了沙俄威胁的严重性。他在临终前警告说:“中国最大的威胁是俄国!”林则徐的远见被后来的历史所证实。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起,朝廷复用林则徐,调任陕甘总督、陕西巡抚、云贵总督。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九月,他被召回北京候任,十一月以正官衔署理陕甘总督。二十六年(1846年)四月,任陕西巡抚,七月初九日(八月三十日)到陕西就任。此时,陕西各种社会矛盾十分尖锐:鸦片战争时期,清政府为解决军费困难,不仅将陕西征收的盐税上缴,还强迫陕西上交白银一百多万两。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对外国侵略者的赔款也分摊到陕西,仅西安府咸宁、长安两县每年征收的赔款银就达两万多两,相当于上交白银的三分之一。加之各地灾荒接连发生,劳动人民生活极其困难,渭南、富平、三原、大理、蒲城等地的“刀客”联合当地回民,反政府斗争此起彼伏。
林则徐上任后,下令严惩“刀客”,并表示要请朝廷对平灾有功的地方官员予以奖励。同时,他采取了一系列赈灾措施。一方面,他把西安府等地的粮食一百多万石卖给贫民,对买不起粮食的特困户和老弱病残等,都由政府收养,省城西安就收养了三四千名特困群众。他劝说绅商捐钱捐粮,救济本村的贫民,并命令各地地方官员和富户买牛、当押,以免影响农耕。另一方面,他向清廷上书《各受旱县暂缓收缴钱粮的奏章》和《咸宁十二县延长收缴粮石限额的奏章》,请求朝廷暂缓收缴钱粮。为从根本上避免饥荒,他计划在关中兴修水利,并命陕西粮监张继新研究《关中名胜图录》一书,提出方案。此方案最终因费用过高而未能实现。林则徐通过以上办法,暂时稳定了陕西局势,但他自己却因劳累过度而病倒,不得不向朝廷请假三个月接受治疗。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三月,清廷任命林则徐为云贵总督。到任后,因平定云南边境有功,被封为太子太保,授花翎。二十九年(1849年)秋,他病重,请求回乡治病,次年三月返回侯关。九月,他被清廷任命为钦差大臣,赴广西镇压拜上帝会反清武装起义。他带病从侯关出发,于十月十九日(1850年11月22日)在潮州普宁府逝世。他的病殁奏疏未到北京,清廷又令他于十月二十四日(11月27日)暂任广西巡抚。
任云南巡抚时,他提出整顿云南矿业政策,鼓励私采,兴商,反映出他的思想中蕴含着资本主义思想的萌芽。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他因病辞职,结束了他的政治生涯。道光三十年(1850年),清政府任命他为钦差大臣,督办广西军务,以镇压太平军。在赴任途中,他于1850年11月22日在潮州普宁县府邸猝死,终年66岁。死后,追封为亲王太傅,按总督规矩赐俸,原任所罚全部恢复,谥号为文忠。
[编辑本段]英国政府对鸦片贸易的态度
英国政府对鸦片贸易的态度非常明确。这在帕麦斯顿给义律的指示中有所体现。1838年6月15日,帕麦斯顿写道:
“关于您在 1837 年 11 月 18、19 日和 12 月 7 日的信中所提到的鸦片走私贸易,我必须说,女王陛下的政府不能干涉,以使英国人能够破坏他们进行贸易的国家的法律。因此,这些人因中国法律在这个问题上的更有效执行而遭受的损失必须由那些因自己的行为而导致损失的人承担。”[《英国档案鸦片战争译本选集》(第一卷),第 258 页,中华书局胡斌译]
当英国政府后来决定向中国派军队时,巴麦尊在给义律的指示中仍然强调:
“女王陛下的政府毫不怀疑中国政府有权禁止鸦片进口中国,并有权没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