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卜千秋墓壁画 墓壁画是中国传统壁画的一个重要分支,常见的墓壁画一般绘于墓室的墙壁、天花板和廊壁上,因其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状况、社会风俗、民间信仰、神话传说、历史事件等信息,被称为“历史画面”。在众多的墓壁画遗迹中,汉代墓壁画以其题材多样、造型精美、规模宏大,在艺术和考古领域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和文物价值。洛阳西汉卜千秋墓壁画是汉代墓壁画的代表之一。位于洛阳面粉厂的西汉卜千秋墓于1976年发掘,墓中出土一枚印章,印章上有篆书“卜千秋印”,因此确定为卜千秋之墓。专家认为,该墓应为汉昭帝至宣帝之间(约公元前86年至公元前49年)。墓主室平脊用20块砖砌成,上绘有一幅衣冠楚楚的升天壁画,长约4.5米,宽约0.32米。画中描绘了墓主人步千秋夫妇骑着龙凤,在伏羲、女娲、青龙、白虎、朱雀、蟾蜍、仙女等神兽的簇拥下,神气昂扬地升天,祥云缭绕。不难看出,这幅《步千秋升天图》中奇幻浪漫的物象造型,构成了汉民族对精神永存、生命轮回的幻想,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升天愿望。此幅壁画与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升天图不同,它以横幅长卷、连续形式描绘了墓主升天的场景。
画家运用娴熟的技法、装饰性的线条、夸张的形象与朴素的描写、鲜艳的色彩,使整个画面均衡和谐,充满神秘感。仔细看这幅壁画,正室正面墙上,绘有一头人首鸟身的蜈蚣图,展翅欲飞。据考证,这头蜈蚣就是仙人王子桥。在中国道教名著《仙人传》中有这样的记载:“王子桥本为周灵王之太子晋,喜吹笙,模仿凤声,游历于伊、洛之间。道士浮丘公带他到嵩高山。三十余年后,他进山找桓良,桓良说:‘叫我家人七月初七在高石山顶等我。’时至,他驾白鹤至山顶,不见,便举手谢过当时的人,过了几日便走了。”这幅墓室壁画的构思,完全是取材于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阴阳五行,画的内容正是前文所说的汉人对长生不老、轮回转世的渴望。由此可以推断,步千秋墓壁上同时出现的“太子乔”和“步千秋升仙”是墓主精心构思的,说明墓主人步千秋希望死后能像春秋时期周灵王的太子乔一样,骑龙凤而升入仙界。 2、西汉墓葬壁画的艺术特点汉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发展时期,由于汉文帝、景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当时的经济、文化有了初步的发展,形成了空前的繁荣景象。加之汉代推行孝道统治,在待死如生的孝道观念影响下,认为“人死后成为鬼神,具有意识”。
因此当时盛行厚葬之风。汉人除了在墓葬中随葬财宝、木偶、车马等供死者“享用”外,还在地宫墓的棺椁、壁饰上下足功夫,才使得汉代墓葬壁画如此繁盛。卜千秋墓壁画是西汉时期较为成熟、典型的墓葬壁画,对其进行研究,可以深入探究西汉时期的民俗、宗教信仰、社会风俗、绘画的起源等,为历史和艺术提供极其重要的文献资料。通过前文的论述和图片的分析,笔者从卜千秋墓壁画中,将西汉墓葬壁画的艺术特点概括为三点。 (一)技法娴熟,造型严谨西汉墓葬壁画处于中国传统绘画发展的早期阶段,形象姿态变化多样,线条精炼洒脱,景物虚幻。墓葬壁画的构思和技法受到时代背景的影响,特别是绘画的影响。在当时的艺术风格中,绘画语言在中国绘画史上还未达到顶峰,因此壁画中呈现的人物和物体也表现出一些不成熟的特征,但这种特征在壁画中体现了古朴、生动的时代特征。从以上对卜千秋墓壁画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知道,这一时期的壁画具有一定的现实主义目的。但是,墓葬壁画中存在大量的神兽和仙禽,这些神兽和仙禽在现实生活中是没有依据的,因此墓葬壁画中对现实的客观描述并不完全严谨。例如壁画中出现的伏羲、女娲、神兽、瑞鸟等,都只是当时社会背景中人们流传下来的虚幻形象,画家并没有实物作为参照。
这些神兽都是按照不同人物、动物的演变而组合起来的,因此这些图像有更多的塑造空间,相比于人物,会更加的有造型感,从卜千秋墓壁画中我们可以看出西汉壁画的艺术特点。 ◇ 张灵秀 摘要:卜千秋墓壁画是西汉壁画的代表,画面精美,题材典型,在历史、艺术等领域都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卜千秋墓壁画以技法娴熟,造型严谨为特点,同时融入了汉代的儒道思想,在内容表现上,有龙、凤、白虎等形象,体现了汉民族的图腾崇拜观念。 关键词:卜千秋墓壁画;造型严谨;儒道思想;图腾崇拜 [古代艺术] 66 DOI:10.16129/jki.mysdz.2015.11.030 2015·11 更具塑造力。在人物塑造方面,当时的画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人物刻画和塑造能力,但正如前文所述,绘画语言尚处于摸索阶段,呈现出一些幼稚、朴素的色彩,但正是这种朴素、朴素,不自觉地流露出了生命的精神。值得注意的是,在整幅墓葬壁画中,可以很容易地看出作品内容的主次关系。墓主人步千秋的绘画更为细腻精致,而其他侍女、神兽、瑞鸟等的刻画则更为松散随意,服饰也较为简朴,因此其生动性不如墓主人的强烈。在色彩方面,西汉墓葬壁画的色彩发展了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彩色平绘技法,但在晕染技法上,吸收了当时的绘画技法,探索出了没骨法等技法。这些新的绘画表现方法自然增强了墓葬壁画中的色彩表现力,与造型相结合,表现对象生动逼真。
也正是绘画技法的吸收,使单调的色彩逐渐扩展,形成复杂的配色,形成了汉墓壁画中色彩的鲜艳生动,变化丰富自然,凸显出浓厚的乡土气息和时代的烙印,从而给观者带来视觉的审美体验。(二)儒道融合汉朝建立后,当时中国思想界形成了庞大而系统的知识体系,各家各派的思想逐渐交融融合,建构了当时的文化背景。所以,不是以“一物可取,一物可换”的形式否定过去的思想,而是以“百川汇流”的形式综合兼容。在古代中国,儒道两家思想都是由统治阶级和集体无意识的自然选择所推动的,汉代人也不例外。当时汉武帝采纳了著名思想家、哲学家董仲舒“废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极力强调以儒家思想为国家思想之本,坚决排斥其他思想体系。这一政策的推行,使儒家思想成为汉代正统思想,各个领域都受到其影响,绘画、墓葬壁画亦是如此。儒家思想讲究孝道礼义,主张人治、道德感化。因此,《二桃杀三君子》、《飞女》、《孝经》等儒家经典故事常被绘于墓葬壁画、砖石之上,足见儒家思想在当时社会的重要地位。同时,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人们普遍认为“人死后成为鬼神,具有意识”,人生有轮回,精神可以永恒,所以在集体无意识的自然选择下,当时社会上的人们坚定地信仰道教思想,所以道教思想在当时整个社会盛行。
道教思想源于中国人对鬼神信仰和修仙的思想,人们认为通过墓室中物化的阴阳五行思维模式,主要包含“长生不老”和“辟邪驱鬼”等内容,可以保佑墓主,祈求子孙长寿。汉初儒家思想确立了在整个社会的主导地位后,道教思想从汉初以前一个影响巨大的显赫思想流派,变成了流淌在社会深层中的一股暗流,与儒家思想相得益彰,影响着汉代人的生活。在洛阳汉墓壁画的内容中也体现了这一点。因此,在很多墓室壁画中,我们经常看到墓主在云端飞翔修仙的画面,周围环绕着许多神兽和仙鸟。 (三)图腾崇拜的表现形式在卜千秋墓壁画中不难发现,壁画的绘画题材中,出现了不少奇异的动物、鸟类和人物形象。这些形象有龙、凤、白虎、朱雀、蟾蜍等,历来被中华民族视为吉祥、神圣的神灵。在古代,各种神兽、瑞鸟都是神的象征,是超人能力的化身。因此,这些形象是人类对图腾的崇敬和崇拜,体现了汉民族对原始图腾的崇拜。在古代汉民族的精神世界中,无疑存在着一个充满着各种不可言说的神秘色彩的图腾形象世界。正是因为这种神秘性,才使得形象世界中的图腾充满了只有人类才能感受到的精神力量。在汉人的意识中,人的意志与物性融为一体:草木、山川、日月星辰的枯荣变化,是天帝生命的体现,人也处于这无穷无尽的阴阳变化之中,相互感应。
把任何自然现象都看作一种符号,纳入一个普遍的精神世界去解读,是一种神化的形象思维。“艺术的创作,取决于当时的时代精神和周围的风俗习惯。”古代汉族先民将这些充满灵力的图腾虚像物化到墓室壁画中,想象着形象的精神力量可以使墓主人长生不老。虚幻世界的精神力量也给了那些民间画家创作上的灵感和执着,也让两千多年前的壁画有了无穷的魅力。在卜千秋墓壁画中不难发现,墓主人卜千秋夫妇所骑的龙凤都是中国古代传统的图腾元素。除此之外,还有朱雀、白虎、蟾蜍等图腾元素。当然这些元素并非卜千秋墓壁画所独有,而是墓葬壁画中较为常见的元素。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西汉墓葬壁画中的奇幻元素不仅受到当时儒教、道教的影响,而且还有更深层的图腾崇拜观念。它与诞生的时代一起诞生,源于原始宗教结构,是与原始宗教并存的艺术作品。3.结语汉文化又称华夏文化,发源于我国汉代,是在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思想基础上演变发展起来的独特的中华文化。卜千秋墓壁画虽然只是西汉众多墓葬壁画中的一幅,但其内容和风格都是典型的代表。笔者从其分析中概括出西汉墓葬壁画的三大艺术特点,并从技法、题材、观念等角度追溯西汉墓葬壁画的艺术渊源,再次印证了卜千秋墓葬壁画在历史与艺术领域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吴鸿.黄泉下的美人[M].北京:三联书店,2012。 [2]黄明兰.洛阳汉代壁画·卜千秋墓西汉壁画[M].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2004。 [3]洛阳博物馆.洛阳卜千秋墓发掘简报[J].文物(1977)(06)。 作者简介:张灵秀,1995年出生于河南洛阳。现就读于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装饰艺术系,师从史卫平教授、孙欣教授,研究油画、壁画。曾就读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周建石工作室,研究漆艺与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