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全市基层公共文化建设工作推进会在临淄区召开。近年来,临淄区着力加强文化惠民,全力满足群众文化需求,全区基层公共文化建设成效显著。强化三大保障
增强基层公共文化建设凝聚力
1.加强组织领导和支持
成立临淄区历史文化展览工作领导小组,积极协调党史、民政、档案等相关部门,明确职责,确定具体责任部门和人员。区委、区政府对历史文化展览项目给予政策、资金支持,协调资金600万元,全力保障历史文化展览项目顺利推进。
2. 加强部门协作和支持
区委宣传部等九个部门联合印发《乡村记忆工程建设实施方案》,开展“乡村记忆工程”普查,发现乡村传统文化138处,其中金山镇利金山村入选首批山东省乡村记忆工程文化遗产名录,入选传统文化村。实施濒危古建筑维修保护工程,对临淄县衙、王氏庄园、亭台楼阁、刘培同故居、余园桥、张家宅等古建筑进行抢救性维修保护。
区文编局从文化艺术科、文物管理局、文化馆等部门选派精干人员组成工作小组,负责历史展示工程的实施,聘请专业策划公司出具展览提纲,实施实际展览,2016年将建成50个各具特色的历史文化展示馆(室)。
3.加强人才支撑
以齐文化研究中心、齐文化研究会专家学者和区属学校语文、历史教师为骨干,吸纳一批大专院校、国学研究机构、国学爱好者、道德模范等人员,组成专兼职宣传队,在农村普及齐文化知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目前,我区已成立50余人的宣传队。
以临淄区稷下学宫(尼山学宫)为主要基地,在全区12个乡镇街道建立稷下学堂,开展稷下讲堂(儒学讲堂)活动,并选择一些人口密集的村(社区)开展国学进农村、社区活动,构建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稷下讲堂网络体系。
把握三大运营商
提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
4.重点抓好区级历史文化展览馆建设
依托齐国古城遗址博物馆,建设区级历史文化展示项目展厅。展览面积3000平方米,分为历史文化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红色文化展、综合展等板块,展板300余块、展柜122个、实物600余件(套),生动展现了从龙山文化时期至改革开放后五千年的历史演变。
5.重点建设镇村文化遗产展示馆
一是乡村记忆展览馆。凤凰镇南津村投资620余万元建成临淄区历史文化展示项目南津村展览馆,展厅面积4774平方米,展出藏品1967件,体现了鲁中乡村民俗特色。
二是北方民居展览馆。七都镇西固洞村在已有300多年历史的崔家民居基础上修建了古城村史馆。馆址位于古城社区院内,由清中叶古建筑(四合院)改建而成,建筑面积120平方米,有正房3间、东西厢房3间。村史馆共设三个展厅,第一展厅主要介绍该村的由来和历代先民,其余展厅则展出了收藏的生产生活用品和用具,以及与展品相对应的生产生活场景图片和介绍。村史馆于2015年9月落成,集中展示我国北方典型民居的特色。
三是祠堂陈列馆。黄城镇余家祠堂陈列馆展示了北方农村典型祠堂的特色。余家作为余家村的大家族,明初建村后便建有祠堂。历经数百年,祠堂庭院及主体建筑保存较为完整,见证了余家的兴盛、发展与变迁,是临淄民居建筑中较为珍贵的遗存。其所承载的梁架结构体系、青砖建筑风格,为研究清代建筑提供了详实的资料,具有一定的科学艺术价值和重要的史料价值。
四是红阁。北海银行是中国人民银行的前身之一。1940年春,北海银行清河支行撤至皇城徐家庄,开始印制北海货币,为华北乃至全国的抗日战争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持。北海银行清河支行地下印刷厂以红色金融北海银行、红色摇篮徐家庄、红色英雄李人凤、红色企业监狱为主题,详细介绍了北海银行的发展历程和革命英雄李人凤及徐家人民为保卫北海银行地下印刷厂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五是民族特色展厅。齐岭街道刘家营村建有少数民族村落历史馆,展示蒙古族特色风情。刘家营村是山东省唯一的蒙古族村落,全村蒙古族占80%。刘家营村落历史馆于2015年12月建成,集体投资5万余元。展厅面积60平方米,展示内容包括:蒙古族生活用品、生产工具、历史碑文、村落历史起源、沿革、历史变迁等。
六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以南州格孜里为载体,建设格孜里核心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格孜里核心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艺术形式,现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七是因地制宜,留住记忆。各镇、街道、村、社区根据实际,结合本地实际,建设了各具特色的历史文化展览馆。金陵回族镇建设了黑陶展览馆;稷下街道在稷下文化园建设了齐文化展览馆;朱台镇建设了洪阳图书馆,收藏了全国各地的地方志书、名人书画等。
6.抓好稷下讲堂特色平台建设
稷下学宫每周四组织“稷下讲堂周讲”活动,传播齐文化知识,普及围棋、书法等传统技艺。2015年以来,我区共举办各类国学讲座150余场,直接参加人数3万余人次,受益群众10万人次。
突出三个方面的融合
确保基层公共文化建设活力
7.突出基层公共文化建设规范化
一是按照国家、省、市指导标准,建立完善我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标准体系,明确政府主体地位和保障底线。二是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布局、用地、建设规模、设计建设规范、技术要求等标准,合理规划建设各类公共文化设施。三是以科学发展总体评估为抓手,完善乡镇(街道)、村(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考核标准。以考核定级为抓手,完善各级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考核标准。
八、突出基层公共文化建设均衡发展
一是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全区有大型综合文化广场24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12个、村文化院和社区文化活动中心469个、农家书屋414个。
二是统筹城乡公共文化资源配置。推行公共文化场所总馆分馆制,设立32个区图书馆分馆,实现农家书屋全覆盖,深入实施“文化惠民、服务群众”工程,每年为行政村、社区农家书屋增补增订出版物20余万种。区图书馆每年开展20余次流动服务,满足群众在家门口看书的愿望。
三是确保特殊群体享受平等服务。区图书馆为农民工提供流动书屋服务,每年20余次走进施工现场,服务农民工5000余人次,阅览图书5万余册;会同区教育局在全区中小学开展“我最喜爱的书”征文比赛,激发青少年读书热情;在实验小学、临淄一中建设图书馆分馆,为学生提供更好的阅读条件;开展全民读书活动,今年我区被评为山东省全国读书示范区;区图书馆设立盲人阅览室,满足盲人读书需求;引导建立阳光残疾人体育艺术中心,加强对残疾人文化艺术的支持;组织文艺演出走进养老院、驻地部队、智力残疾人社会团体、民族工作重点镇村。
9.突出基层公共文化建设社会化
政府采取购买服务方式实施“一村一年两场演出”项目,2016年购买农村惠民文化演出1000场次,探索公共文化设施社会化运营,区级注册艺术协会70余个,乡镇、街道、村(社区)民间艺术团体300余个。
(区文化局供稿,《中国临淄》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