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我在梦中遇见了这个世界,还是这个世界是我的梦?”“蝴蝶是我,还是我是蝴蝶?”“是我梦见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梦见变成了我?”这是东周中叶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庄周的故事。他是继老子之后战国道家的代表人物,也是道家的主要代表之一。
庄子生活的时代是战国末期,但庄子庙却在庄子故乡蒙城修建,是在他去世一千多年后的北宋。回顾历史,或许可以得到答案。北宋以前,尤其是唐代,在政治上尊崇儒家,但只崇拜老子,不崇拜庄子。直到宋真宗年间,才推崇道教哲学,全国各地兴建道教活动场所的风潮,才促成了庄子庙的修建。
庄周崇尚自由,只在宋国做过漆园官。《史记》卷六十三《老子传》所附《庄周传》中有详细记载:“庄子,孟国人,字周,曾为孟国漆园官,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根据这段史料的记载和对出土文物的研究,可以肯定庄子庙始建于北宋时期。时任县令王敬在涡河北岸创建了漆园城,后来被黄河洪水淹没。
明万历九年(1581年),蒙城知县吴义鸾在现址重建庄子庙,也是历史上最为壮观的庄子庙,有逍遥殿、梦蝶楼、正门、二门、鱼池桥、观鱼台、道观等建筑。明崇祯五年(1632年),时任知县李世芳重建逍遥殿,增建“五花亭”,开辟池塘为濠上观鱼园,并亲笔撰写《新修庄子庙志》。后来,由于社会动乱,加上几经战乱,庄子庙逐渐破败,仅存几处。
现存的庄子庙是蒙城县政府在宋代庄子庙遗址上为纪念庄子而新建的道教宫观。整个庙宇由庙宇建筑群和万树园两部分组成,采用汉代建筑风格,主要建筑有大三门、影壁、山门、逍遥殿、古衡门、濮池、五笑亭、观景台、观鱼桥、梦蝶楼、南华经阁、东西碑廊、道观、客舍等。一座仿汉代建筑风格的庄子庙,又一次矗立在庄周故里。
重修庄子庙时,在原址发现了苏轼所写的《庄子庙记》和明宗博王同所写的《新建庄子庙记》残篇。苏轼所写的《庄子庙记》残篇隐约记载着“庄子,孟人,曾在孟栖园为官。”这也使得可以证明庄周的故里就是如今的安徽蒙城。
虽然庄子庙是在庄子去世一千多年后才修建的,后来又被洪水淹没、重建、又被毁,但它历经战乱和风雨,如今又屹立在庄子的故乡蒙城。即使历经如此艰辛和一千年,庄子对中国历代思想家、文学家的影响,无论在哲学还是文学方面,都是不可磨灭的,而庄子庙恰恰记录了庄子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