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底的一个星期天,时任市考古所所长的李飞接到东山王家峰村村委会副书记梁春生的紧急电话,汇报他们村东边梨园里的“王墓”被盗。李飞所长立即安排常益民、周建两名副所长赶赴现场勘察。被盗古墓位于东山王家峰村东边的梨园里。经调查,王家峰村原名“王家坟村”,村子就是因这座王级墓而得名的。两名副所长到达现场时,看到一座高约4米的古墓包,在包的西北角发现一个直径约60厘米的垂直盗墓洞。
▲ 土丘
从被盗洞往内看,可见墓室很深。因职业关系,常益民副主任没有丝毫犹豫,让村民找来绳子,系在腰上,自己蜷缩着身子爬到洞口,趁着狭小拥挤的空间拍了几张照片。照片中的壁画色彩艳丽,光亮如新。经常益民先生和市文物管理委员会退休老人王天秀先生、研究员曲传福等人初步研究、测定,确认年代应为北朝。然而由于临近春节,天气寒冷,地面结冰,一场大雪覆盖了整个梨园,工作暂停了。
▲墓室全景
2001年春,正式进入发掘阶段。先探明墓道、天井的形制和布局,然后开始发掘。一场春雨过后,墓道西壁的填筑层因雨水的冲刷而坍塌,露出了壁画。可以看出,画中人物大小接近真人。由于壁画是直接在墓壁的白色石灰层上绘制的,因此壁画的保存状况很差。
▲ 最先被雨水冲刷掉的壁画
▲ 植物的根部夹在填料与壁画之间
在咨询了相关专家后,中国文物研究院的郑军先生受邀来到施工现场,调研制定了清理保护方案。郑军先生带队成立了清理小组,由刘万祥负责带领一批经过严格检查和考核的技术人员,对壁画进行清理保护工作。就这样,他们一边仔细清理壁画,一边检测壁画,并对脆弱的壁画层进行了加固。
▲郑军老师指导壁画清洁与保护
从2001年春天开始,到2002年10月,将近一年半的时间,酷暑严寒。夏天,临时保护棚里的工作人员犹如桑拿房,闷热难耐,汗流浃背;冬天,没有任何保暖措施,墓道最深处有6米,冷若冰霜,极其寒冷。特别是在清理墓道底部时,为避免出现任何差错,工作人员直接躺在湿冷的地面上,一清理就是一整天。就是从那时开始,刘万祥的腿疼病就一直困扰着他。到现在,不仅没有缓解,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严重。工作人员在薄冰上对墓道、天井、甬道内的所有壁画进行清理和保护。
▲ 清洗壁画
▲ 清理前的墓室局部
9月底,墓室进入清理发掘阶段,期待已久的墓室被打开后,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墓室四壁精美的壁画。由于地处黄土高原,几乎没有地下水侵蚀,壁画基本保持原状,画面清晰,色彩鲜艳。这样的画面,让人震撼不已!抬头望去,圆形穹顶上星光点缀,星座之下,还有莲花点缀其间,给人以飘逸流畅之感。在墓室底部,可以看到一些陶俑和瓷器碎片。
▲墓室底部全景
因为这座墓葬至少被盗过五次,破坏严重。随葬文物无一完整,全部破碎,原有位置和状态已不复存在。但修复后,有近500件,这还是一个相当可观的数量。可以想象,这些庞大的陶俑群,是一支完整的军事队伍。最值得注意的是,在棺木碎片中,发现了一枚历经劫难后,镶嵌着充满异域风情的蓝宝石的金戒指。
▲ 破碎的陪葬品
▲ 蓝宝石戒指
徐显秀墓是同期发现的保存最完好的大型壁画墓,为研究北朝晚期的丧葬习俗、葬制、墓葬壁画规制和题材等提供了珍贵资料,对研究中国绘画史具有重要价值。整个墓葬的彩绘壁画基本完好,共计约300平方米。
墓室整体壁画营造出男女墓主等候出墓的场景。墓道内,手持三缨旗、手执鼓吹长号、佩剑持弓、手执缰绳牵马的人物分列两边,表情各异,群雄逐鹿。整个墓室壁画气势磅礴,空白处点缀着流莲,弥漫着浓郁的佛教氛围。
人物表情各异,错落有致,相互呼应。人物各式各样,马匹、牛车、怪兽、各种仪仗、武器、乐器、生活用品等多达200余尊,器物形象与实物大小一致。画面布局和谐,内容多样。1400多年前北齐高官显赫威严、奢华生活场景,仿佛身临其境。与河北万章墓、太原娄睿墓相比,此墓壁画人物形象更贴近现实生活,是当时生活的真实写照。
▲ 墓北壁上的墓主与乐师
徐显秀墓壁画蕴含着大量的历史文化信息,对这些信息的提取和解读,将使我们对北齐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有更深入的了解。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还是反映中外文化交流的内容:北壁侍女裙上有典型的萨珊波斯风格的连珠纹和动物、奇花异草装饰纹样;东壁侍女裙和西壁马鞍上有连珠纹和菩萨;牛车车顶上悬挂着带有连珠纹的镜子状器物;徐显秀墓室装饰纹饰,大量采用了波斯人喜欢的连珠纹,并有所创新,如连珠纹、人头像等,是研究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资料。
墓葬中出土的镶嵌蓝宝石的金戒指、串珠镶嵌碧玺的戒盘、戒面上雕刻的神秘人物图案等,应来自中亚、西亚乃至地中海地区,为研究中西文化交流史提供了新的资料。
▲ 身穿镶有珠子的长裙的女仆
徐显秀墓在让我们看到诸多惊人发现的同时,也给发掘者带来不少疑问:墓口随意摆放多余随葬品,墓门砖缝中多置陶俑,绘制壁画的颜料碗完成后直接摆放在墓口,碗内有残留颜料;高贵美丽的女墓主被画成三只眼睛,而且明显是错眼未矫正,直接画了一只对称的眼睛;北壁东侧,有一人手持笛子假装吹笛,画师却忘记了自己所吹的乐器。
▲ 墓室入口处放置的颜料碗
▲ 重新绘制的女墓主眼睛
▲ 被遗忘的笛子
壁画和墓葬中的种种迹象表明,如此规模宏大、等级极高的王陵竟然是在如此仓促的情况下修建而成的。墓室入口处的两扇石门,下方原本雕刻着中国传统意义上的青龙和白虎,但在最后的绘制过程中,上方的怪鸟被按照浮雕的原始形状进行了上色,而下方的青龙和白虎则被分别重新绘制成“鸟”的形象。尤其是墓葬中的人骨标本数量极少且已破损,没有一具完整的骨架。
经石金明先生初步鉴定,遗骸中的头骨可能属于未成年人,两颗牙齿为青少年乳牙,只有颈椎属于老年人。也就是说,现存的骨骼可能属于两具甚至三具个体。那么,乳牙代表的个体从何而来?墓主人夫妇的遗骸又去了哪里?徐显秀墓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也给我们带来了太多未解之谜!
▲ 浮雕青龙与彩鸟
回想起那段时光,考古所的每位同志都十分珍惜。当时,市考古所所长李飞和考古队主要成员常益民、曲传福、周建、张清杰等都年过四十,正值人生巅峰,正值干大事之时,遇到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他们目标一致,志同道合。在近两年的田野发掘过程中,他们每天坚守在工地,早出晚归,没有周末和节假日,带领单位里一帮年轻人奋战在工地一线。
▲常益民(左)记录墓室壁画
天佑我们,我们努力了,也收获了荣誉。该遗址因保存完好的北齐大型砖室壁画和科学严谨的发掘与保护,于2002年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还荣获2001-2002年度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三等奖,二等奖空缺。更重要的是,还为田野考古和文物保护培养了一批后备力量和专业队伍。
今天,我们依然能看到那些千年前色彩斑斓的壁画,我们要感谢考古工作者不畏酷暑、不惧墓底寒风刺骨的挖掘,更要感谢幕后的英雄们——文物修复师们。是他们用巧手打磨岁月的痕迹,让文物恢复原本的璀璨光彩;是他们在城市的喧嚣中,用青春和无尽的耐心修复着时光的碎片,让我们看到了历史的面貌;是他们用匠心守护着古人的智慧,让文明一代一代传承下来。
嘉宾介绍:
裴静蓉,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多年从事晋阳古城遗址考古发掘与研究,研究方向为晋阳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