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向来是百姓们的最爱,早在清同治年间,“七十二疑墓”的传说已初具雏形。
相传彰德郡附近有一名叫朱牙儿的青年,在江武城东南的彭村打柴。彭村古时曾是人工湖,曹操将其命名为玄武池,并在此训练水手。后来,由于长年不疏浚,中原不断旱灾,池水干涸,玄武池逐渐淤塞,长满芦苇,变成陆地。
这个叫朱亚儿的年轻人,在打柴的时候,看见一米多高的蒿草丛里有一座大坟,墓砖裸露,墓前放着一块石碑。由于他不识字,就回到村里,找了一个识字的人。识字的人领他来到墓前,看了石碑上的字,才知道这是魏武帝曹操的墓。于是,村民们立即把这件事报告给了磁州县衙门。
县令得知后,立即乘轿来到彭村,可拨开杂草却发现,坟墓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连石碑都不知所踪。县令非常生气,很想打朱亚儿的屁股,可那孩子却像是人间蒸发了一样,从此再无他的消息。
曹操遗嘱全面否定“七十二墓疑案”
传说终究只是传说,想要知道曹操的墓在哪里,还得从他的遗言说起。这份遗言是西晋著名文学家陆机在宫中的密柜中无意间发现的。全文如下:
古时,人死后要葬于荒地。计划在西门保庙西边的平原上修建一座寿陵,以高地为基,不设坟丘,不设树木。《周礼》说守墓人掌管公墓,诸侯皆葬于左右,大臣葬于后。汉制亦称陪葬陵。有功之公卿大臣将领,应葬于寿陵,墓地宽广,足以容下他们。
这就是曹操的遗言,也就是我们上面提到的“不立记号,不立高丘”。在遗言的最后,曹操还提到了铜雀台。他命令妻妾要在铜雀台的庭院中安放六尺高的床,悬挂灵帐,祭祀干果。每月初一、十五早晨,要在灵帐前奏乐跳舞。同时遗言还嘱咐手下的官员们“你们要时时登上铜雀台,西望我的墓地。”后人根据这份遗言的内容,以铜雀台为中心,寻找曹操的墓地,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如愿。
这份遗嘱虽然不能帮助人们找到曹操真正的陵墓,但却解决了一个问题:它彻底否定了“七十二疑冢”的存在。曹操在这份遗嘱中明确规定,自己的陵墓要建在西门保庙西侧的平原上,“以高为准”,“不葬不树”,即陵墓必须建在高处,上面不覆土、不植树,也不做任何标志。这样,临漳、磁县的“七十二疑冢”就是人工用土垒砌而成的。这些陵墓小的有数丈高,大的有数十丈高,从远处望去,犹如一座座小山丘。其中一座叫沈庄乡的帝陵,它的土方长90米,宽80米,高40米,这显然不符合曹操规定的形状。
最坚决否认“72座疑似墓”存在的人,当然是盗墓贼。民国初年,曾发掘多座疑似墓,其中不少墓内有墓志铭,均为北魏、北齐王公大臣之墓。一座是齐王之墓,一座是齐献武帝第十一子高阳王绪之墓。其中一座碑文上写着:“墓主为齐王四叔。”
多名考古学家确认曹操疑似墓葬其实是一大群北朝古墓群,并指出准确的数量并非72座,而是134座。在古人眼中,72只是一个约数,而非真实数字,所以“72座疑似墓葬”只是一个粗略的数字,用来说明曹操疑似墓葬的数量,但曹操墓肯定不在这“72座疑似墓葬”之中。
曹操墓其实就在甄皇后墓旁边,难道这里面另有隐情?
那么,铜雀楼究竟是怎样的呢?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所著的《彰德府志》中,临漳县详图上,明明标注了铜雀楼南五公里处的灵芝村,有一座“魏武帝陵”。令人吃惊的是,这座“魏武帝陵”的南边,居然紧邻甄皇后的朝阳陵!
甄皇后是谁?根据史料记载,她就是魏文帝曹丕的妻子甄文昭,曹操的儿媳。这更让人费解,公公和儿媳的墓居然是在一起的!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都去哪了?曹操玩得再疯狂,也不会挑战这种隐秘的传统道德!
编纂《彰德府志》的旧文人公开认为曹操与甄公媳之间有暧昧的私情,所以在绘制县图时,把公媳的墓画在一起。这是一个很大胆的假设,假设曹操的墓就在这个女人附近。这个假设承认了曹操的私情,也承认了曹丕对父亲出轨的认可。
但该假说最终是站不住脚的,因为没有人能够提供证据证明曹操墓是否真的存在。
一切终将水落石出,但在那一天到来之前,只有猜测,而不管是哪种猜测,都是有道理的。蒲松龄的《曹操墓》一文也应该被列入这个名单。其实,自清朝以来,曹操“七十二疑墓”不断被发掘,“疑墓说”也屡遭驳斥。当时有人提出,曹操真正的陵墓并非建在地上,而是建在漳河的河床之下。其论据是,曹丕废汉称帝后,曾写下诏书,其中就有“欲祭先王于江上,观上下百姓,悲痛万分,深切哀痛”之句。
有考古学家说:“过去漳河常常从丘陵地带下面滚滚而来,流向冀南豫北的平原。据明代编撰的《邯郸县志》(我四十年前读到的),漳河在邯郸一分为二,冀南平原全是旧漳河(即古漳河道)。相传曹丕要祭祀祖先,“上下望人,悲愤深切”,似乎找不到曹操墓。会不会是漳河滚滚淹没了曹墓呢?!因为北齐时邺城规模很大,城内有大湖、仙岛、亭台楼阁供皇帝游玩,后来都被淹没了;铜雀楼也被漳河冲走了;巨鹿故城位于河北巨鹿县地下。因此,它曹操墓埋在河底也不是没有可能。”
那么,曹操墓之谜该如何破解?恐怕只有对漳河两岸进行挖掘才能解开。正如古人所说,“若将72座疑似墓全部挖掘出来,必有一座墓葬内埋葬的是帝王之尸。”
与蒲松龄《曹操墓》类似的故事,在清人沈松的《权鉴璧录》一书中也有记载,该书引用《鉴湖续记》,叙述了发生在漳河底的一件轶事:清朝顺治年间,有一渔民在河床下发现了曹操墓,墓中随葬的还有不少宫女。
不过,我们在曹丕黄初三年(公元222年)颁布的诏书中,可以看到另一种版本:先帝(指曹操)一生俭朴,他给天下留下遗言,要求以俭为原则。作为儿子,我应当恪守孝道,遵循父亲的教诲。他的陵墓上的宫殿全部拆毁,车马归还军库,衣物送交官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遵循和继承先帝俭朴的美德。
这道诏书告诉我们,曹操陵原本就有地面建筑,而且规模很大,除了祭祀殿和配殿外,还有车马房等。据《奇闻异事记》引述:“魏武帝陵下有两头铜骆驼和石狗。古诗云:‘石狗不能吠,铜骆驼无用。’民间还有一种说法,说魏武帝陵中有泉,名香水。”于是,曹操墓在河底的猜测再次被否定。
关于曹操陵墓形制,有人从《资治通鉴》中找到了线索。这条线索讲出了曹丕派于禁拜谒高陵的史实。义寿亭侯于禁是曹操手下的将领。建安二十四年(219),曹仁与蜀将关羽在樊城抵抗,于禁率军增援。当时汉水暴涨,所部七军全部被淹,于禁便投降了。孙权夺取荆州,于禁被送回魏国。途中,曹丕恨英雄气短,便带他到邺城拜谒高陵。高陵是曹操陵墓的名字。于禁看到陵墓壁画上画着自己被俘乞降的情景,便羞愧难当,头撞墙而死。
从史料上看,曹操墓前确有寝殿,但无论在江底,还是在“七十二疑冢”中,都没有出现这样的地方。
曹操用他的智慧和计谋,让他在生前对对手咬牙切齿,在他死后,对手也依然记得他。因为这个传奇人物,中国历史变得更加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