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档案 建国之初,需要做的工作很多。然而,周恩来总理在忙于许多事情的同时,一直在思索一件大事——革命公墓的选址:为战争年代牺牲的革命烈士,选择一个永久的安息之地;这里还可以作为教育后人的地方,让现任的高级领导人、知名人士即使去世,也有合适的安葬之地。为此,他郑重地把在京郊为革命公墓选址的任务交给了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的吴晗。周恩来提出了以下要求:第一,不要太远,交通要便利,便于举行纪念活动;第二,环境要优美;最后,尽量不要占用耕地。 八宝山革命公墓选址内幕 环境清幽 选址八宝山那天,在北京西郊一个叫三王坟的地方,几人站在一处高坡上四处张望。他们分别是北京市副市长吴晗、国务院礼仪局副局长于新清、北京市政府秘书长薛子政以及公墓筹建组的刘东郊、曹恩堂、王玉民一行。这几天,他们已经走访了京郊很多地方。于新清双手撑着花架向北望去,只见不远处的山脚下是一片树林,阴影中隐约可见一些高大的屋顶和屋檐,显得颇为热闹。他问身边的曹恩堂:“那是什么地方?” 曹恩堂四处张望:“哦,那座山就是八宝山,有房屋的地方就是宝中护国寺,那里还居住着很多太监,当地人就叫它太监庙。”吴晗便说道:“咱们去看看吧!”吉普车一直开到了护国寺门口,吴晗等人下了车。
他看见这座庙宇确实金碧辉煌,庙门上的匾额上写着五个大金字:“宝忠护国庙”。四周松树环绕,显得格外幽静。他们在庙旁的一口井边遇见一位老太监,便和他聊了起来。老太监介绍说:这座宝忠护国庙是明朝永乐初年皇帝为保护太监刚铁的坟墓而建的。刚铁本名刚兵,因在靖难之役中立下功劳,皇帝特地给他封号为刚铁。后来刚铁和北国女将萧玉梅在此战斗中牺牲,皇帝便下令将他葬于此。此处因富含红粘土、耐火粘土、青灰、黄浆、白粘土、马牙石、砂岩、板岩八种矿藏,故名为八宝山。这是一座宽敞的庙宇,院中有院。 大概有近百间房间,殿堂高大坚固,清静典雅。老太监领着一行人来到庙北院,指着一座巨大的圆形墓道说道:“这里是刚铁的墓,殿堂里的密道通向这里。”吴晗对历史感兴趣,便走到墓碑前查看碑文。正面刻着“洪武开国功臣刚公之墓”几个字。可惜的是,由于年代久远,背面的碑文已经模糊,只能大致看出上面介绍了刚铁的生平。“好了,我们走了,多谢老爷的劳烦。”吴晗怕给老太监添麻烦,便告辞了。回去的路上,吴晗一行人决定将太监们安葬在八宝山。排除干扰,将太监们安置好。 再说护国寺的方丈辛修明,他五十多岁,看上去又白又胖。
他结过婚,育有两个儿子。宣统年间,他19岁那年,就贪图宫中太监的舒适生活,不顾家人劝阻,偷偷阉割自己,进宫当了太监。辛亥革命后,他离开皇宫,进入保中护国寺。1930年,他出任方丈,成立了恩济慈善保寿会,专门无偿收养太监。经过多年努力,到解放时,寺里已有耕地52亩。太监们种菜、果树,自食其力。年景好的时候,菜果树的收入还挺高的。这里32报刊杂志集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