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市琼山区云龙镇南部的长台村,背靠群山,面朝绿地。冯白驹故居就位于长台村最高处。4月7日,记者团走进冯白驹故居,瞻仰革命烈士纪念碑,聆听革命历史故事。
当时,冯白驹高举武装斗争旗帜,带领琼崖人民奋战在孤岛上,创造了中国革命史上“红旗二十三年不倒”的奇迹。前辈们以生命和鲜血奉献的艰苦奋斗激励着后辈们英勇奋进、奋勇向前。
院内矗立着冯白驹将军塑像。《海口日报》记者吴竹豪摄
红色故居唱响革命故事
冯白驹故居内有塑像、数间房屋、三棵野芭蕉树,前院花草茂盛,后院绿树成荫。1942年日军“扫荡”期间,冯白驹祖屋被烧毁,直到1984年才重建。后经多次修缮,仍保持原有海南农家乐风貌。多个展室展示了冯白驹将军的生平事迹和主要革命事迹。
冯白驹故居大门古朴质朴,具有海南民居风格。《海口日报》记者吴竹浩摄
1939年2月10日,日军登陆田尾港,占领海口,继而进攻清澜、嘉积。冯白驹当机立断,命令独立队第一中队在南渡江潭口渡口阻击日军,打响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琼崖抗日武装抗击日寇的第一枪。
1946年6月,国民党反动派挑起全面内战,冯白驹率领琼崖纵队进行自卫反击战,粉碎了敌人的疯狂进攻。其间,他正确对待和处理了“北撤”和“南撤”问题,使琼崖斗争得到坚持和发展。1947年5月,冯白驹主持召开中共琼崖特委第五次代表大会。根据中央指示,琼崖特委改为中共琼崖区委。同年10月,中央军委命令琼崖独立纵队改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琼崖纵队,冯白驹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1948年9月至1949年2月,集中部队进行了秋、春、夏三大攻势,取得重大胜利。1950年,冯白驹率领琼崖党、政、军、民全力以赴,支援、配合野战军渡海,解放了海南岛。
艰苦卓绝,革命意志坚强如钢铁
谈起自己的舅父冯白驹,已年过六旬的冯二东深情地说:“冯白驹为了革命,生死与共。作为他的侄子,我愿意永远讲述他的故事。”在冯二东看来,在琼崖极其艰苦的斗争中,冯白驹的革命意志从未动摇,心态始终乐观向上。
走进冯白驹故居,“红旗23年不倒”等字眼映入眼帘。海口日报记者吴竹豪摄
1932年,国民党反动派进攻木瑞山革命根据地,企图对我军全部围剿。于是冯白驹等人率领队伍,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衣服烂了,就剥树皮做“战衣”;没有被子,就用芭蕉叶盖身。当时,冯白驹还风趣地把白居易的《古原草》改成《木瑞山野火》,鼓舞战士们的斗志。直到1933年4月,冯白驹才终于率领战士们成功突围。
冯二东指着故居的厨房说,经过八个月的艰苦训练,战士们过上了原始人一样的生活。突围后的一天晚上,他们回到家,看到厨房里有喂猪的野菜。由于饿了太久,我叔叔和其他战友们直接享用了这顿“大餐”。
冯白驹故居展览室展示冯白驹将军革命事迹。《海口日报》记者吴竹浩摄
第二天天刚亮,村民们得知战士们突破的好消息,家家户户宰杀鸡鸭羊等牲畜送给战士们,战士们感动得热泪盈眶,受到了极大的鼓舞。随后,冯白驹又发动北九村、那塔村、黑心山村等五个周边村的村民,想方设法继续与各地同志联系。不到三五天,就吸引了数百人前来接近突破的同志,大家很快树立了革命信心。
“情报树”讲述革命历史
树木沉默,但历史留下了痕迹。冯白驹故居后面,一道篱笆围着几株绿植。看着篱笆上留下的土坑,依稀可以看见树木的踪迹。
“这里曾有一棵嘎布树,有几百年的历史,需要好几个人手拉手才能围起来。这棵树见证了琼崖革命的艰苦岁月。只是前几年树倒了,但我会把这棵树的故事讲下去。”冯二东说。
原来,这棵嘎布树的树干上有一个大洞。革命时期,村口经常有信差送情报、送消息,村里的孩子帮忙把情报、送消息放到树洞里,再传给冯白驹。久而久之,这棵树就成了“情报树”。“当年,我也是个小小情报员,把交通员、信差给我的情报送到树洞里,用行动支援革命。”说起这事,冯二东感慨万千。
加布树的汁液,又名马钱子,是世界上最毒的植物之一,如果进入人类或牲畜的血液,会危及生命。革命时期,士兵们把加布树的汁液涂抹在武器上,以杀死敌人。
红色革命精神激励人们前进
冯白驹故居厨房右后方,有三棵枝叶繁茂的野芭蕉树。“这三棵野芭蕉树是重建故居时,为纪念革命艰苦岁月而栽种的。”冯二东说,在那个艰苦的年代,野芭蕉树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当时,战士们在行军和战斗中物资匮乏,饥饿的时候,就摘野芭蕉树的果实充饥;下雨的时候,就摘一片野芭蕉叶放在头上,成为战士们的“雨伞”。晚上没有地方住,战士们有时睡在山洞里,有时睡在密林里。这时,他们就摘几片野芭蕉叶,一片铺在地上当席子,一片盖在身上当被子。即便如此,琼崖红军仍然坚持革命斗争。
“听完野芭蕉的故事,很多游客都忍不住摘下果实放进嘴里尝一尝,但几分钟后就放弃了。其实,野芭蕉的果实又苦又涩,现在人们生活好了,当然不会再吃这些东西了。”冯二东说。
每当我给游客讲起这些故事,就会想起艰苦的革命生活。后来,这些野芭蕉树被移植到这里,就是希望游客能够更深切地感受到革命战斗时期先烈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从而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周恩来总理等为冯白驹将军题词。海口日报记者吴竹豪摄
英雄
刘益奇(1905—1928),琼东县岩田村人,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琼东县党的组织、革命武装、革命根据地的创建者和领导人之一。
1921年秋,以优异成绩考入琼崖东路中学,广泛接触具有进步思想的师生,阅读革命书刊,树立了改造社会、为贫苦人民谋求解放的志向。1925年秋,刘益奇任长坡中学校长、琼崖《民族日报》记者。在此期间,他积极宣传国共合作和工农群众运动的革命形势,1926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为反对背叛革命的国民党琼崖当局,刘益奇等组织武装小队,枪杀了李玉光等当地反动头目和反革命纵火犯。1927年7月,中共琼东县委组成琼崖平叛革命军第九路军,刘益奇为党代表。 8月,九路军在农民武装的密切配合下,先后进攻长坡、燕塘、富田、草塘、大路等地的民兵据点。9月下旬,在琼州全境举行总武装起义,成功地占领了琼东县城,宣传了党的政策,扩大了政治影响。
1928年3月,刘益奇等人在旺洋村一户农民家中遭敌保安大队包围袭击,刘益奇不幸中枪,英勇牺牲,年仅2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