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清明,人们纷纷返乡祭祖,各类祭祀活动日益增多,燃放烟花爆竹也进入高发高危阶段。需要提醒广大民众,清明节返乡祭祖,不要忘记“禁燃烟花爆竹”。
自2018年9月5日起,榆林市下发《榆林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榆林市禁止燃放烟花爆竹规定的通知》,各县(市、区)根据公共安全和公共利益需要,陆续公布相关规定,明确各地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区域和场所,全年全时段禁止在禁燃区域燃放烟花爆竹;明确提出重污染天气预警期间,榆林市行政区域内全面禁止燃放烟花爆竹。
榆林市全年全时段禁燃烟花爆竹区域包括:二环路与榆石公路、榆博大道之间区域;二环路东、文体路、教育路东、人民东路之间区域;榆林经济技术开发区二环路东、人民路东、二纵路、六横路之间区域。同时,全市所有禁燃场所全年全时段禁燃烟花爆竹。
▲榆林市殡仪馆在多处设置宣传栏,向市民宣传禁放烟花爆竹的政策和理念。
殡仪馆、仙鹤墓园内禁止燃放烟花爆竹
特别提醒:清明节祭拜骨灰需到新殡仪馆
榆林新闻网-榆林日报讯(记者 林胜元)记者特别提醒,榆林市殡仪馆已于2018年12月24日迁入新馆,地址位于兴业县道X371三山路段(原榆林市第四人民医院)。堂埠岭老馆也停止办理丧事和骨灰祭拜活动。清明节期间到榆林市殡仪馆祭拜骨灰的市民,需到新榆林市殡仪馆办理。百度地图已更新,在百度地图上导航“榆林市殡仪馆”即可找到位置。榆林市殡仪馆联系方式为:、、。
记者了解到,榆林市殡仪馆去年底迁入新楼后,为响应榆林市全面禁燃烟花爆竹的号召,倡导文明殡葬、绿色祭祀新风,殡仪馆新楼内已全面禁燃烟花爆竹。清明节期间到榆林市殡仪馆祭祀骨灰的公民,一律不得携带任何烟花爆竹入馆燃放。
新建成的玉林殡仪馆内,已不见燃放烟花爆竹的迹象。提前到殡仪馆举行葬礼、祭拜骨灰的市民,严格遵守殡仪馆禁燃烟花爆竹的规定,祭拜活动只在殡仪馆固定的露天场地,焚香点烛、摆放祭品,不再有最后燃放烟花爆竹的传统做法,有的市民以鲜花代替烟花爆竹,文明祭拜在玉林殡仪馆已成风尚。除了玉林市持续禁燃烟花爆竹、倡导环保祭拜,越来越多的市民将文明过节的理念付诸行动外,玉林殡仪馆在整个业务运营过程中的提醒、引导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榆林市殡仪馆门口、营业大厅、过道等显眼处,悬挂、粘贴着多张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宣传海报,内容包括《榆林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榆林市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管理规定的通知》以及“少一处烟花爆竹场所,多一片蓝天”等各类环保宣传;而榆林市殡仪馆工作人员则将宣传引导贯穿于整个业务流程,从门卫到殡葬、祭拜服务,工作人员会在工作前及时宣传引导绿色葬礼、文明祭拜,对被发现携带烟花爆竹进入殡仪馆的市民耐心劝阻,让市民在心理上逐渐适应,最终采取行动; 此外,榆林市殡仪馆还组建了专门的巡逻队,并在宣传画上公布了燃放烟花爆竹的举报电话,随时干预燃放烟花爆竹的行为。
榆林仙鹤陵园也在园内悬挂宣传横幅、组建巡护队、设立举报电话,全面禁止燃放烟花爆竹,清明节期间前往祭拜的市民,不得携带烟花爆竹进入陵园燃放。
鲜花使用量增加,市民选择绿色祭祀
榆林新闻网-榆林日报讯(记者 林胜元)“鲜花使用量同比增加了50%左右。”榆林殡仪馆一位副馆长告诉记者,自从迁址、殡仪馆全面禁止燃放烟花爆竹以来,葬礼、祭祀用鲜花普遍增多。榆林殡仪馆不仅在葬礼活动中免费提供大量鲜花,越来越多的市民也用鲜花代替鞭炮进行祭祀。
在榆林仙鹤陵园,一些清明节前早早前来祭拜的市民还带着鲜花作为祭品,摆放在先人墓碑前,表达怀念。榆林仙鹤陵园一位副总经理告诉记者,自去年榆林市发布“禁燃令”以来,前来陵园祭拜的市民都遵守禁令,陵园内很少燃放烟花爆竹。为了杜绝个别燃放烟花爆竹的情况,仙鹤陵园专门成立了巡护队,对燃放烟花爆竹的群众进行劝阻。
越来越多的市民愿意用鲜花代替烟花。“菊花、康乃馨的预订量比往年大概增加了2到3倍,而且大部分都是为清明节准备的。”在龙川市场附近卖鲜花的顾秀英告诉记者,清明节将至,很多市民趁着花价还没涨,提前到她家花店预订鲜花,以便用于清明祭拜。微信群“爱花儿”是玉林当地的一个鲜花群。微信群群主Sarah于3月18日在群里发起了清明祭拜鲜花团购活动,目前已经收到群员的100多张团购订单。“都是用于清明祭拜的,主要是各种颜色的菊花。”Sarah说:“等到清明节前四五天团购结束,再从昆明买温室菊花。”
绿色祭祀得到越来越多市民的认可。“绿色祭祀既不会污染环境,也不会造成山火隐患,应该大力推广。”市民张永成认为,绿色祭祀是一个社会进步必经的文明之路。清明节期间,可以只保留传统的食祭,不必燃放烟花爆竹。“清明节重在缅怀先祖、寄托哀思,食祭、鲜花作为载体就足够了。”张永成说。
户外用火易引发森林火灾,清明节“禁烧令”需重视
榆林新闻网-榆林日报(记者林胜元 通讯员方志)山林用火稍有不慎,就会引发大规模森林火灾。每年清明、重阳节期间,各地因祭祀用火而引发森林火灾的案例屡见不鲜,对森林保护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极大威胁。绿色祭祀势在必行,清明节禁烧需人人从自身做起。
据媒体报道,2017年清明节期间,榆林市各县(市、区)多地因祭祀活动发生多起山火。北流市新荣镇玉山因清明节期间燃放烟花爆竹引发山火,山上烟雾弥漫,远处山顶可见明火,山下为村民居住区。兴业县城隍镇大岭脚村烈士纪念碑发生山火,一度形成数百米长的火龙;陆川修篆寺、文龙电站、温泉镇大冲窝等多地发生小规模火灾。同年清明节期间,柳州、桂林、贺州、钦州等地也均被媒体报道过因祭祀活动引发的山火。
以祭祀之火引发森林火灾的,要负刑事责任。记者从榆林市森林公安局获悉,2017年11月1日14时30分左右,刘某某到容县杨梅镇四段村六先二队牛路岭山场祭拜儿子坟(祭祀),引发森林火灾,致使7.42公顷林地被烧毁。2017年11月2日,刘某某被刑事拘留,11月8日被逮捕,11月9日移送容县人民检察院审查起诉。
除了祭祀用火外,野外用火同样需要格外小心,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大面积森林火灾。2018年10月8日,北流市大坡围镇北荣村大塘一组冲坪山地因有人用火不慎而发生森林火灾;2018年11月25日,容县六旺镇六青村河顶二队陈超在容县六旺镇六青村水在花下塘冲自家旱地里烧杂草,因用火不慎,导致周边山地发生森林火灾。陈超被逮捕,目前已被移送审查起诉。 2017年10月31日中午,卢某然到北流市六马镇六马村李村组三岔塘冲山田地里焚烧田边杂草,引发山林火灾。卢某然于2018年2月2日被抓获归案,同日被刑事拘留,2月9日被逮捕,3月7日移送北流市人民检察院审查起诉。
森林火灾一旦发生,影响面广、持续时间长,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危害。清明节是森林火灾隐患集中发生的节点,公民需从自身做起,确保进山进林不留火种,努力践行环保、绿色祭祀,共同营造庄严祥和、环保平安的清明氛围。
文化名人:挂纸,榆林人独特的祭祀习俗
“准备贴纸吧……”临近清明,玉林百姓都准备祭拜祖先了。贴纸这个习俗从何而来?千百年来玉林人有哪些独特的习俗、既定的祭拜物品和程序?记者进行了深入采访,一探究竟。
“挂纸源于宋代的挂幡,也有缅怀祖先的意思。”榆林市文化时空研究会副会长黄继军给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传统祭祀的起源是什么?
清明节烤猪预订……近年来,很多商家在清明节推出这项业务,但殊不知,这可是旧时的重要祭祀之一。“牛、羊、猪”。榆林文化时空研究会副会长张树春说,这都是榆林人旧时祭祀的“三畜”,但普通百姓难以买到那么多祭祀品,所以多用熟鸡、猪肉代替。不过,对鸡也有要求,不能用母鸡、嫩鸡,还要带些内脏以示尊重。记者注意到,祭祀时,鸡嘴里缠着鸡肠,这到底是干什么用的呢?“意思是持环扎草。”张树春说,这是古人感恩报恩、至死不忘的象征,所以榆林人用此表达不忘祖宗、延续子孙的深意。
糯米、酒、茶、果……祭祀时,墓前总是摆满了各种食物。“希望先祖们能像在世时一样,在阴间享用美食和各种物品……”榆林文化时空研究会会长罗修星说。中国传统的祭祀文化就是对祖先的敬仰,所以大多数人祭祀时都会尽量准备更多、更丰盛的祭品。
崇拜过程庄严有序
“到了坟前,先点蜡烛、烧香……”罗修星说,这是民间的传统。民间传说,人死后,灵魂会离开肉体四处游荡,点蜡烛会给灵魂指明回家的方向和地方。张树春还补充说,古人认为人死后,只有肉体消失,灵魂不灭,所以点蜡烛,希望得到祖先的庇佑。据说鬼魂以香为食,所以点香给灵魂吃。“蜡烛代表光明,香代表虔诚”,黄继军认为。
拜祭仪式中有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压坟纸,类似于登门拜祭的礼仪。黄继军说,古代拜访身份高贵的人家,进门前要递上拜访帖,这既是身份的象征,也是对主人的尊重。罗修星告诉记者,压坟纸要用重物压在坟墓中央,表示后人来拜祭。压坟纸的纸张也有要求,必须是土黄色的纸。
供品摆好,坟上压好纸,祖先享用完毕后,祭祀程序就开始了。儒家文化的“长幼有序”在此时体现得淋漓尽致。从最年长的长辈到最小的孩子,依次叩头,大多是三次,但只限于奇数。然后把酒倒在地上,以示祖先享用。最后一步是烧纸,把纸钱、金锭、冥钱和各种纸制生活用品等供品烧成灰烬,送往阴间。
用录音代替鞭炮声
随着噼里啪啦的鞭炮声,祭拜仪式结束了。
“源于古代的庭院火祭。”黄继军曾考证,爆竹的起源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北方庭院火祭是用柴火烧的,南方竹子较丰富,便用爆竹代替。古人认为,无形世界里有妖魔鬼怪,而邪灵的弱点就是怕光、怕亮、怕红。在火药发明之前,竹子燃烧时会发出劈啪作响的声音,可以驱赶邪灵。“老龙现塘,爆竹吓跑山鬼。”张树春也认为,爆竹的作用就是驱赶邪灵鬼怪。由于大部分坟墓很少有人上门,祭祀结束时燃放爆竹,不仅使寂静的山林有了声响,还可以借机驱赶邪灵,保佑子孙平安。
“以后用录音就可以回放……”罗修星对禁燃烟花表示支持,并提出了新的解决方案。他表示,祭祖是自古以来中国的传统文化,祭祀不能废除,但随着时代变迁,也可以用新的形式传承下去。黄继军也笑着说,电子鞭炮等替代品也能起到类似的作用。(记者宣帆)
民俗专家:“禁烧”有利于新时代文明社会建设
今年的清明节即将到来,这是我市去年发布“禁烧令”后的第一个清明节。在现代社会文明需要下发布的“禁烧令”,是否违背了清明祭祖的节日传统,淡化了敬死怀念祖先的人文追求,与传统民俗传承相冲突?就此,记者采访了民俗学博士、玉林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副教授、广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民族地区文化建设与社会治理研究中心副主任梁家胜。
梁家胜认为,禁燃烟花爆竹有利于新时期社会文明建设。清明节不燃放烟花爆竹,是追根溯源之举,更有利于从源头上传承“清明”传统。“禁燃烟花爆竹”是现代社会走向文明社会的必然产物,有利于传统民俗与现代文明的融合发展。
梁家胜介绍,清明节是古代寒食节与上巳节相融合,逐渐形成以祭祖、扫墓为中心的民间传统节日,将寒食节的禁火、寒食习俗与上巳节的踏青习俗融为一体。清明节除了禁火、扫墓、扫墓之外,还有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栽柳等民俗活动。随着“清明”习俗的历史发展,焚香烧纸、燃放烟花,表达人们对祖先的怀念与怀念,逐渐成为民间传统。
梁家胜指出,燃放烟花爆竹违背了中华民族祖先清明节戒烟戒火、顺应自然规律、亲近自然的民间传统、人文情怀和价值追求。扫墓祭祖应庄严肃穆,不应喧哗吵闹。燃放烟花爆竹大大削弱了传统习俗的神圣性和仪式感。
梁家胜从民俗学家的角度指出,作为重大的传统春节,清明扫墓、纪念祖先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优良传统。禁燃烟花爆竹,有利于我们在传承文化遗产时采取正确的“开门法”;清明节融自然节气与人文习俗于一体,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协同作用。禁燃烟花爆竹,可以充分体现中华民族追求“天地人”和谐统一的理念,顺应天时、地利、顺应自然规律。清明节最重要的节日意义和文化价值,在于尊重祖先、缅怀逝者、亲近自然。移风易俗,禁燃烟花爆竹,将对生态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建设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记者 林胜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