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公墓官网-浦东华南公墓-华南陵园官网-华南墓地

墓园地址:航头镇海桥村航都南路668号

官方热线: 400-616-7959

24小时热线:150-2115-4828

自驾车线路:

看墓请提前预约,以便安排工作人员接待。自驾车提前预约可报销500元油费。详情请拨打400-616-7959, 150-2115-4828(微信同号)咨询

公交车线路:

华南公墓墓园班车:购墓免费接送。

冬至、清明期间全市设有多处祭扫专线班车,请提前一月购票。票价若有浮动,恕不另行通知。

小河墓地改写历史:1500年前东西方文化的融合

发布时间:2024-07-03 18 浏览: 126

推理研究

“楼兰美人”也是混血

“楼兰美人”比“小河公主”要出名得多,但在朱宏看来,这个美人的名字应该打上双引号。

1980年,中国新疆考古队在孔雀河下游的铁板河一带,出土了一具女性木乃伊,被称为“楼兰美人”,其服饰、容貌与“小河公主”一模一样。

小河墓地与楼兰均位于罗布泊地区,两地相距不到200公里。小河文明为史前文明,距今约4000至3500年,相当于中原地区的夏商时期。楼兰文明的出现则是张骞出使西域之后。两地文明相隔1000多年,并无直接联系。

直到今天,一些学者仍在努力寻找河群的下落。有人推测,是突然爆发的瘟疫,或是环境突然恶化,导致他们突然死亡或迁徙到其他地方。因为考古学家发现,罗布泊在随后的一千年里,似乎已经失去了与生命的联系。

但一千多年后,罗布泊出现了一个神奇的王国。

公元前176年,占据此地的北方匈奴帝国给西汉文帝上书说:“吾等以天佑,吏兵良马,灭月氏,降者尽杀,又使楼兰、乌孙、呼节及周围二十六个国家为匈奴,凡能拉弓之人,皆为一家。”

正是这封信,让西汉王朝知道了在西域沙漠中的盐湖(罗布泊)旁,有一个叫楼兰的小国。

然而,楼兰王国的命运似乎与罗布泊地区的史前居民小河人有着相似之处,尽管自有记载以来在罗布泊存在了600多年,但还是没能逃脱环境的困扰,最终消亡了。

而根据朱宏的说法,距今3800年的“楼兰美人”显然不是楼兰人,而是“小河公主”同一时期的邻居。如果周晖和李春香的调查结果正确的话,那么“楼兰美人”无疑是混血儿。

探索“河流”

瑞典探险家首先到达那里

“沙河恶鬼多,热风大,凡遇者必死,无一幸存。上无飞鸟,下无走兽,放眼望去,不见得有得救之处,唯有死尸白骨为征兆。”这是东晋高僧法显所著《佛国志》对罗布泊的描述。小河墓地位于罗布泊沙漠中,距罗布泊地区孔雀河下游河谷南约60公里,东距楼兰古城遗址175公里,距今已有3500至4000年历史。

“河流的命名,与瑞典探险家伯格曼息息相关。”周晖说,1934年,伯格曼率领探险队以罗布泊人奥尔德克为向导,深入罗布泊沙漠,发现了奥尔德克早年见过的墓地,里面有1000口棺材,潜伏着恶魔。探险队几经周折,在一条无名河流旁的小沙丘上,发现了一群密密麻麻、树木耸立的坟墓。因此,墓地以河流命名,伯格曼称之为“亡者之厅”。

可惜的是,随着1946年伯格曼去世,小河墓地的一切在乱世中消失了。“直到2000年,新疆考古队才借助卫星定位发现了小河墓地。”周晖说。

DNA 检测

“小河人”71%是亚裔

一段时间后,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主任朱宏出现在小河墓地。“小河公主”出土后,这位沉睡了3800多年的绝色女子的面部特征引起了考古学家和体质人类学家的关注。关于她的族裔,众说纷纭。其中一种观点认为,女尸颧骨高、眼窝深、鼻梁尖而高、嘴唇薄而修长、头发呈褐色……这些都是典型的白种人人种特征。

北京大学考古系教授林梅村认为,这是印欧语系中的一支古代吐火罗民族,其文化源于印欧语系的发祥地,即里海和黑海北岸的雅纳文化。

今年3月,关于她的血统,又出现了新的观点,认为她是一个混血儿。

自2003年起,周慧和她所在实验室的部分工作人员参与了发掘和采样工作,按照古DNA采样标准,将所需的样品带回实验室,也会将一部分送往边疆考古研究中心进行体质人类学研究。

“学术界普遍认为欧洲人在4000年前青铜时代就到了那里,东方人在汉代以后才到那里。但我们的基因研究发现,这些人有明显的东方血统,平均占小河墓地早期古尸的71%左右。”周晖说,“遗传学家和考古学家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考古学家看的是骨骼,我们看的是DNA和父系、母系。”

“我们带回了大约80个适合进行DNA鉴定的样本,其中成功提取了58个,这些基因大部分是从骨骼和牙齿中提取出来的。”周晖的学生李春香说,“确切地说,这个东方谱系的起源范围很广,从中国北方一直到贝加尔湖,这与以前的观点有很大不同。而且,研究结果还显示,亚洲也占了很大比例。”

改写历史

东西方文化的融合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

“从目前的结果看,父系血统一般以西方式为主,母系血统混杂,虽然东方式血统的比例很高,但是多样性较低,说明还是有家族特征的。所以,这种东西方混杂的格局不是源于战争,而是源于通婚。在葬式规格上,来自东方的女性地位相对较高。”李春香说。

有文字记载、为人们广泛了解的“通婚”大约始于公元前200年左右,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昭君下塞”,比小河文明的通婚晚了一千五百多年。

小河墓地共分五层,在对小河晚期古尸的研究中,发现了更多的北方汉族谱系。

与此同时,南亚血统逐渐被发现,而这一变化的周期大致为三四百年。“后来,随着通婚的人越来越多,人群越来越复杂,原住民的基因逐渐被‘稀释’,亚洲血统的比例逐渐下降。”李春香说,“从这个角度看,这个地区在当时非常有吸引力,是一个非常开放和流动的区域。这项研究的意义在于,证实了东西方融合的时间比之前认为的至少早了1500年。”

“历史记载表明,东西方早期的融合始于张骞出使西域和后来的丝绸之路,但这次研究结果证明,在距今4000至3500年前,东西方的民族和文化就已经在罗布泊地区融合了。”朱宏说,“这只是初步研究,从科学的角度看,小河墓地中古人类DNA基因的比例还不能说是绝对的,哪一个人种最先到达小河,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其他发现

中国已知最早的小麦产于“小河”

小河墓地出土的古尸几乎都附带一个草篮,这也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

“看到草篓里装的都是粒粒分明的小麦、小米。”李春香指着电脑屏幕上的照片介绍,根据年代推算,这也是我国目前所知最早的小麦。

根据目前的考古发现,世界上最早的小麦来自西亚。那么这种小麦是从西亚引进的吗?小河人的祖先在迁徙过程中,是否把小麦从西亚带到了小河,并成为他们在沙漠绿洲生存的重要食物来源?同时,也不排除4000年前的小麦是当地的作物,是小河人自己种植的。

另一项发现是,早在4000年前,罗布泊沙漠绿洲的小河族畜牧业就相当发达。与畜牧业相关的羊毛编织已成为他们熟练的手艺。另外,他们妇女所穿的羊毛斗篷和毡帽,经仪器分析,羊毛品质极高,说明小河族饲养的牛羊均为上等品种。

棕色长发,卷翘的睫毛,薄唇,微露的牙齿,身穿坎肩,脚蹬皮靴,羊毛毡帽上斜插着一根羽毛,脸上挂着来自3800多年前的神秘微笑……

有人称她为“小河公主”,也有人叫她“微笑公主”。2003年初,小河墓地之谜被揭开后,她代表什么民族,是本地土著,还是外地迁徙而来,考古界众说纷纭。

近日,吉林大学、复旦大学和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DNA分析发现,“小河公主”并非如此前不少专家宣称的单一高加索人种,而是在基因上更倾向于东亚人种。

吉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周晖认为,研究成果意味着东西方文化的融合比丝绸之路早存在1500多年。

本报记者窦忠、实习记者朱晔

墓区声明
看墓请提前预约,以便安排工作人员接待。自驾车提前预约可报销500元油费。
墓区销售热线:400-616-7959
24小时咨询热线:150-2115-4828(微信同号)
免费专车接送 专业顾问全程陪同 购墓优惠多赠品丰富

400-616-7959

150-2115-4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