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每日电讯记者 孙正浩
公元234年秋,在“蜿蜒如长蛇”的陕西宝鸡岐山五丈原一带,“西风怎会来,大星忽然落下”——为恢复汉室而献出一生的蜀国宰相诸葛亮,在北伐曹魏的军帐中精疲力竭而死,终年54岁。
当时蜀魏两军犹如铁骑云鹰在渭水两岸对峙,志向未竟的诸葛亮留下遗嘱:“葬于汉中定军山,以山为墓。”
定军山。受访单位提供
“天指远方剑关,逢人必问定军山”。定军山位于陕西省汉中市勉县,属巴山支脉,是举世闻名的三国古战场所在地。公元219年,蜀国老将黄忠在这里剑杀夏侯渊;诸葛亮多次率军北伐曹魏,并在这里“教兵练武,推演八阵图”;宰相葬于此后,后主刘禅下诏“临墓建庙”,在山下修建了“天下第一武侯祠”……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贤士的代表人物,诸葛亮“立三国之功”,“以忠义强蜀边”,以其文才、军事才能深受后世推崇。定军山因名声显赫,画卷褪去,草木长青,忠魂诞生,成为无数后人祭拜英雄、仰慕大圣的地方。近日,记者探访定军山,在清香中感受孔明遗风,在浓密的绿柏中聆听三国之声。
墓高汉江边,草长君山
一根尖头朝上,其余三根撑在地面上,当尖头倒推时,下面的尖头又会翘起,形似荆棘,其实它是一种暗器。这种来自三国时代的“仿生兵器”叫铜蒺藜,现收藏于勉县博物馆。冷兵器时代,这种源于野生植物白蒺藜的防御性暗器,常被抛掷在战场、险路,用来刺杀战马和士兵,阻止敌人冲锋,民间又称之为“马钉”。
铜刺。除署名外,其余图片均由《新华每日电讯报》记者孙正浩拍摄
“史料记载,诸葛亮曾命蒲元等工匠在定军山铸造刀剑、弩、铜蒺藜等武器,所以今天在定军山一带经常能发现‘马钉’等三国遗物。”勉县博物馆副馆长肖永勤介绍,“公元234年秋,诸葛亮在五丈原病逝。蜀军退守汉中,司马懿率兵追击,布政使杨仪在撤退的路上‘种下许多蒺藜堵路’。”
“一页风云散,时空变换。”一颗颗小小的铜蒺藜,仿佛历史留下的足迹,映衬着汉江两岸“石破天惊、浪花拍岸”的三国故事。
定军山之战发生在公元219年,是“合乎时宜,以出其不意取胜”军事战略的一次生动实践。当时,刘备为争夺汉中,率领一万余兵攻打张郃,未果,便火烧曹营,张郃仓皇失措。刘备采取调虎离山之计,东攻西攻,在定军山下的走马岭设伏,夏侯渊率兵前来增援。战斗告一段落,占据高地的老将黄忠“鼓鼓相击”,飞身而下,一剑斩杀夏侯渊,刘军大获全胜。
定军山下黄忠剑砍夏侯渊雕像。
“鼓声震天,剑付汉室。”作为曹刘两家巅峰对峙,定军山之战为刘备占据汉中奠定了基础。此后,经过阳平关之战等数次拉锯战,曹操被迫放弃汉中。公元219年七月,刘备在勉县“设社坛,列兵,群臣各就各位”,自立为“汉中王”。从此,汉中与蜀国连为一体,魏、蜀、吴逐渐形成三方对峙局面。
“今南方已平,兵器甲胄充足,当赏赐率三军,北平中原……愿陛下将破敌复国之重任托付于我,若不成,罚我,报请先帝灵验。”公元227年,平定南中后,肩负辅佐少主、复兴汉室重任的诸葛亮,上交了千古流传的《出征奏疏》,北上蜀道咽喉汉中,以此地为战略桥头堡,“八阵蛇鸟风阵,万山粟云,马牛交织”。
定军山。
“公元227年至234年,诸葛亮在定军山上修筑‘监察坛’,为训练蜀军,还在定军山脚下‘教兵练武,推演八阵图’。”勉县三国历史文化研究院院长郭鹏飞介绍,定军山脚下的武侯坪一带至今还留有八阵图的遗迹。据清人李福信地图考证,阵法有方阵、营阵、骑兵滚阵等,可使军队“行则成阵,停则成营”。
在郭鹏飞的带领下,我们顺着蜿蜒曲折的黄陈古道,来到汉江边的定军山。当年大军出征的地方,云雾缭绕。这里山水古貌犹存,依稀能感受到卧龙先生“望三辅,如风吹沙”的气息。主峰南面的仰天洼,周长1.5公里,形如天然锅底,可容万兵。当年诸葛亮在这里屯兵,为解决饮水问题,开凿了“诸葛井”和饮马池。这里水源依然充足,常年不干涸。
定军山脚下的饮马池。
盾牌、诛将桥、监军坛……这些见证了三国兴衰的三国遗迹,无声地诉说着昔日的战火。风云变幻,海拔只有八百多米的定军山,仿佛有了千尺气势,磅礴磅礴。战争的硝烟渐渐消散,曹、刘二人曾在定军山脚下激战的走马岭一带,如今已是青山绿水,芳草芬芳,绿水青屋,良田绿瓦。霜害少,风力弱,耕地集中,灌溉方便,造就了汉中繁华的景象。
定军山脚下的走马岭。
汉中盆地作为鱼米之乡,也是诸葛亮北伐曹魏的粮草供应基地。第一次佯攻宝霞地道,第二次率兵出三关,围攻陈仓……北伐需要翻越秦岭,所经路线多为斜谷栈道。为克服山路崎岖、粮食运输不便的困难,诸葛亮在定军山下的黄沙镇休兵、鼓励耕种,大兴水利,发明了木牛流马等运粮工具,载粮量可达四百余斤,每天“单兵可行数十里,群兵可行三十里”。为了提高军队战斗力,他还改造了能“一发十箭”的“连环弩”。
“汉相忠魂何处寻?定军山北锁松梓。”定军山下的武侯墓高6米,周长64米,为汉代斗式墓室。墓上两株汉代桂树,树龄1700余年,冠幅20余米,枝叶繁茂,形似车盖,被誉为“双桂护墓”。“桂树植于武侯墓前,寓意武侯品德高尚、风骨高洁,其香火千秋。” 勉县武侯墓博物馆副馆长徐建文说,这正如于右任先生在《访武侯墓》诗中所写的:旧桂军山伴五香,千年古墓香飘四方。
定军山脚下的走马岭。
后世对诸葛亮的评价,多将其一生分为“早年隐居襄阳,中年入川治蜀,晚年北伐曹魏”三个阶段。成都是蜀汉都城,诸葛亮“安抚百姓,论礼法,置官职,循制行制,诚恳待人,宣扬正义”,使百姓“路不拾遗,强不侵弱,风气肃穆”。正因如此,他死后为何选择定军山作为自己的安葬之地,引起了后人诸多猜测。
“中原未平,此魂岂能归故土?将心怀仇恨,葬于君山,永世不得超生。”后人写在武侯墓上的这副对联,或许也是孔明先生临终前的感想。“定军山之战,成就三国;八年北伐,汉中作为军事基地,也是诸葛亮希望‘复汉还故都’的地方。”郭鹏飞说,对于诸葛亮来说,死在五丈原,意味着使命未成,功业未成,忠魂不得安息。他遗志葬于定军山,意在鼓励将士继续北伐,不忘统一大业。
绵山祖墓古柏参天
诸葛亮生前深受百姓爱戴,葬于定军山后,全国上下纷纷要求为其建庙,朝廷以不符合礼仪为由拒绝,导致民间在大街小巷祭祀近三十年。公元263年,文武百官联名上书,请求为诸葛亮建庙,“以止私祭,兴正礼”。后主刘禅于是下诏“在绵阳陵旁建庙”。绵县武侯祠由此成为全国最早也是唯一一座敕建的武侯祠。
勉县武侯祠。
“武侯祠遗迹在汉江南岸,高树聚拢,解开绿雾。”据史料记载,武侯祠之所以选在汉江南岸,定军山脚下,是因为“建于京师,近于宗庙”。明正德年间迁至现址。此地原为三国时期的阳平关,为武侯驻军营、宰相府邸所在地。东邻马超祠墓和刘备祭坛,西接诸葛亮读书台,南靠定军山,北靠天荡山。整体建筑规制宏伟,布局严谨。
“作为诸葛亮故居,勉县武侯祠整体建筑沿中轴线呈七进院落,三进院落大多平行相连。共有古建筑30余栋,房间150余间。”勉县武侯祠博物馆导游张嘉孝介绍,与全国很多地方的武侯祠不同,勉县武侯祠在修建时,为了体现诸葛亮北伐的遗愿,将传统的坐北朝南改为坐南朝北。大殿前的钟鼓楼位置也由东钟西鼓改为西钟东鼓,这在中国古建筑中十分罕见。
勉县武侯祠。
“参天柏树郁郁葱葱,臣相庙宇巍峨雄伟。”盘根错节、四季常青的古柏是全国各地武侯祠的重要标志,人们用树来代人,寄托哀思。勉县武侯祠也名树众多。《忠武侯祠墓志铭》记载:“武侯祠、墓内古柏众多,庙内有六十四株,墓内有五十四株,相传为蜀汉延兴元年所植。”54株象征诸葛亮享年五十四岁,64株代表“八八六十四卦”,纪念诸葛亮开创八阵图。
从山门进入勉县武侯祠后,乐楼广场东西门之间的石板路,就是有着2300多年历史的金牛古道。战国时期,秦军数千骑兵伐蜀时,就是沿着此路南下。之后经过牌坊、戟门、拜殿等,就进入武侯祠的主体建筑。这是一座五开间、四面八方的四合院建筑,檐口飞檐,斗拱交错。正中的神龛里供奉着诸葛亮端坐、双目沉思,神色沉稳,颇有超然物外之感。关兴、张苞分列神龛东西两侧,威风凛凛,威武雄壮。
勉县武侯祠东、西门之间的金牛古道。
武侯祠的最南端是关江楼,原位于汉江古渡口。拾级而上,可见汉江东流,定军屹立在远处。茫茫烟尘中,远望群山连绵,近处碧波荡漾。沿海诸葛古镇小桥流水,榆柳成荫,亭台楼阁,叠翠叠翠。游人在此徜徉,形成一幅画中风景。这里定期上演的民间表演《出师表》运用高科技光影技术,让观众仿佛驰骋在“天阴月暗,战鼓齐鸣,百万军兵马在烟云密布”的三国时代。
从关江楼远眺定军山、诸葛古镇。
“羽扇头巾多才多艺,文武双全,后人之师”、“一沔土存帝业,千里汉水照臣心”……武侯祠、武侯墓内,独具特色、内涵深厚的楹联、匾额多如繁星,游客可以在古风古画中,欣赏诸葛亮“忠心扶持汉室,千秋万世留名”的遗风,心生敬畏。
勉县武侯祠因始建时间最早,且系刘禅下令修建的官庙,又被誉为“天下第一武侯祠”。历代文人骚客墨客的众多书法作品都留存在这里,现存匾额达20余对,匾额达30余块。最珍贵的是嘉庆年间皇帝亲笔所书的“忠义贯天下”金匾;最引人注目的楹联当属于右任的“大名传天下,画像庄严高洁”和冯玉祥的“欲成大事,终生慎独,仰慕遗风”等。
武侯墓博物馆匾额上的铭文。
自魏晋以来,以诸葛亮、刘备、关羽、赵云为代表的蜀汉英雄,作为“忠义仁孝”的化身,逐渐被纳入国家祭祀体系。勉县武侯墓、武侯祠也成为官祭诸葛亮的起源和载体,承担着“尊德奖功”、伦理教育等重要教育功能。1700多年来,历代官员不断修缮、保护。2007年,勉县清明祭诸葛武侯大典被列为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勉县武侯墓。
勉县武侯祠内90余块碑刻记载了千百年来的修葺,其中唐贞元十一年的《蜀汉宰相诸葛武侯新庙碑序》是全国武侯祠中最早的庙碑,记载了“众工来添精筑……新庙精心修建,日日落成”的修葺过程。此外,修葺规模最大的是清雍正十三年,郭允礼奉命入川路过绵阳时重建武侯祠,嘉庆七年拨款修葺。
“果亲王以朱熹《紫阳纲目》中‘文人中之最清秀’四字赞诸葛亮,并为武侯祠题匾‘清秀’。”张嘉孝说,在主持修复工作时,果亲王还题诗一首:“南阳遇诸葛亮,才华横溢,善于弹琴。羽扇飘逸潇洒,草堂宽厚体贴。忠心耿耿心安,浩然之气使蜀国千秋万代强盛。庙宇临沔水,气势磅礴,人以庄严的帽袍入内顶礼膜拜。”
勉县武侯墓。受访单位提供
抗日战争爆发后,西北联大迁至汉中,学校师生对汉中的经济、水利、地方志、民俗、历史文物等进行了实地考察,不仅留下了珍贵的研究资料,也旨在鼓舞同胞的爱国热情和抗击外敌的决心。在勉县,师生对三国遗迹进行了调查、清理和保护。
从1938年起,联合国大学历史学会师生从定军山下、阳平关的武侯墓到勉县故城、马超墓,陆茂德教授经过实地考察,撰写了《访定军山武侯祠墓》、《访勉县》等著作,并辨清篇目来源流向,细致考证,撰写了《汉中各县诸葛武侯遗迹考证》一书,写下了“师出时日月高空,风云犹护定军山。今昔遗爱,相国庙千古传”等多首诗句。
武侯的崇高品德,至今还为后人所铭记。
公元263年秋,曹魏举国大军攻打蜀汉,钟会为总兵,率领斜谷、洛谷两地十余万大军,“至汉川,祭祀梁氏庙宇,并令士兵不得在梁氏墓周围放牧、放牧、砍柴、采草”。这项禁令后来一代代流传下来,定军山得以草木茂盛,形成“苍柏密绕庙宇,忠魂凛然照古碑”的景象。嘉庆年间,汉中太守赵勋受此启发,写下了“水中涛声,江中英雄泪;山中无伐采,十里定军草木香”的怀念之词。
“诸葛亮之于钟会,是他战场上的仇人。从敌将钟会的祭祀行为,可一窥诸葛亮的人格魅力和身后声誉。”勉县武侯祠博物馆教育部主任郭曼曼说,诸葛亮作为忠臣良臣的代表,修身齐家,一生耿直,治国平天下,文武双全,是儒家理想的化身,是士大夫精神的典范,因此深受后世尤其是众多文人墨客的推崇。
武侯祠内的诸葛亮塑像。
写下“为天地立心,为民立命,承圣人遗学,开万世太平”的北宋大文人张载,15岁时曾到勉县武侯祠游历。当时,张载因父亲去世,在抬灵柩归途中,他与家人拜见了诸葛亮。他在武侯遗训中感悟修身之道,写下了著名的“六有”,即“言以教,行以法,日行,夜得,息养,时有”。
“武侯驻兵之处,有读书台,遗迹千年,后人只时来此。”武侯读书台是古绵阳十景之一,遗迹分布在绵阳县外卧龙岗。“台高6米,周长约30米。”后世不少文人墨客来此赋诗,仰慕诸葛亮“羽扇蓝巾,心系山河流水”的雄心壮志。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他实现了从军汉中之志。
勉县武侯祠。
边患重重的南宋年间,陆游心系天山,志向是“战于秋风”。1175年,年近五十的陆游被四川使王衍聘为官,得以在汉中、南郑一线军营任职。他怀着深切的报国理想,在诸葛亮的书桌前追寻卧龙遗风,“隆中三分,山川八阵”。在《访诸葛亮书桌》诗中,他用“千载未见兵临城下,远胜关岳之乐”之句来赞美诸葛亮。
“《上疏》尘景,荆棘满地的定军山”“最怀念定军山下路,红叶满我军装”……在后来写的《剑南诗稿》中,陆游多次回忆定军山,表达了对诸葛亮的敬仰之情。同时,陆游的“定军山前寒食节路,至今尚有宰相墓”也是千百年来民间对诸葛亮香火不断的见证。
被后人誉为“汉以来无双之才,三代以来第一人”的诸葛亮,身居高位,但廉洁自律,淡泊名利,死后“墓大可容棺,葬时着当代之衣,无器物”,几乎赤身裸体,深得百姓爱戴。在勉县,每逢清明节、武侯忌日,周边百姓都要到武侯祠、墓前焚香叩拜。此外,每月初一、十五,也有人“到庙里祭祀,并随心所欲”,百姓甚至“饮食之时,也要祭祀,祈求水旱疫疫”。
清明节在武侯墓举行的诸葛武侯祭祀仪式。受访单位提供
“君山陡接云雾,人仰慕遗容,虔诚膜拜。”旧时,前来武侯墓的游人,都会带上香纸、贡品等,常带两斤清油。陵管会把油收起来,集中投放,定期浇灌园中的柏树,使它们久旱不枯。此外,为纪念诸葛亮,不少人家在武侯祠内栽种了桂花、紫薇、凌霄花、银杏等良树。其中勉县武侯祠内一株400多年古旱莲至今仍如期开花、枝繁叶茂,在国内实属罕见。
“三千年唐,八百年宋,三国无止境。”在中国戏曲中,三国戏剧广为流传。在勉县武侯祠、武侯墓,至今还保留着清代重建的音乐塔,供戏班演出。百余年来,每逢祭祀或庙会,从刘备、诸葛亮到五虎上将,魏蜀吴三国英雄们都曾在这里“轮番上演”——百姓以“唱大戏”的方式,了解兴衰成败,为三国英雄们唏嘘不已。
勉县武侯祠音乐塔。
“第一个鼓的跳动意味着战斗,第二个鼓意味着更紧密的制服,第三枚鼓声是没有遮盖的,第四个鼓是士兵的。明智的鼓励并最终成功地捕捉了丁朱山,这位60岁的谭表演了戏剧的场景,例如对士兵的要求,剑舞和对抗。
到目前为止,北京的歌剧“丁金山”已被广泛地移植到, Opera, Opera, 等的地方,并且已经进行了很长时间的表演。鉴于米安县和电影《丁格蒙山》之间的深厚联系,人们要记住英雄。
梅恩县的新外观。
绿色的山脉仍然存在,今天的日落又是红色的,丁格山和Zhuge Liang的北部探险队总部作为核心景观,当地地区正在建立一个全国性的Zhuge文化旅游目的地,并在未来的三个王国中遇到三个王国的经验。在历史的天空中暗示着“在新技术的相互反映中,并感到“在世界各地疾驰的英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