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余项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村子是怎么做到的?
半月谈记者吴焕清尚懿英吴帅帅张晓杰
清晨的鸟鸣声,唤醒了这座位于浙江中部、拥有7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75岁的诸葛后人诸葛懿站在城墙上,200多座青砖灰瓦的古建筑屋顶洒满阳光,隐约可以听到学堂里孩子们读书的声音,一如他多年前记忆中的那样。
行走在我国最大的诸葛亮后裔聚居地浙江省金华市兰溪市诸葛村,厅堂巷道勾勒出肌理与骨气,家风祖训作为文化脉络传承。安居乐业、享风土人情,诸葛后裔数百年来在此繁衍生息,建设、保护、传承。
二十年来,诸葛村以“人人都是文化遗产保护者、人人都是受益者”的保护理念,让这个拥有悠久文化传承的江南古村落,在“活着”的保护与发展中留住了“根与魂”,在有形与无形的乡愁方式中,演绎出当代乡村中国的美好画卷。
古村落保护:“人人都是文化遗产保护者”
诸葛村面积2.3平方公里,由诸葛亮第27世孙诸葛大石于元代建村。村子以钟池为中心,八条巷道四通八达,平面形似八卦图,巷道间多条窄巷横向相连,古民居星罗棋布于巷道间。全村诸葛姓居民3000余人。
据说诸葛村因为地理位置和布局独特,藏于深山之中,历史上躲过了多次战乱。其实,一个古村落能够保存得如此完好,绝对不只是因为地理位置隐蔽。
诸葛村党支部书记诸葛坤恒介绍,共建共荣、宗族共居一直是诸葛村的传统。
总理祠堂、礼堂、议事厅……诸葛昆恒已年逾70,他亲眼见证过村里不少自发集资修建古建筑的案例。“外地人出钱,家里人出力,虽然过去资金经常紧张,但村里古建筑的修缮更新从未间断。”诸葛昆恒说,“发展旅游后,村里有了一定的集体收入,群众的积极性也很高。但我们不谋求短期效益,继续把全部利润投入保护。秉承人人都是文化遗产保护者、人人都是受益者的理念,效益不只是财富,也不能只是昙花一现。”
2003年起,诸葛村实行“一户一策”政策,部分村民仍住在老宅内,部分村民享受到搬迁政策后,旧宅由村集体收回,由党员队伍修缮,融入诸葛亮后裔祭祖、中医体验等传统活动,适度引入民宿旅游、研学体验等新业态。
游客参观诸葛村。 翁新阳 摄
为了更大程度地恢复传统,同时降低成本,依靠村里老工匠的“教与帮”,原来的党员修缮队如今已经发展成为拥有古建筑修复一级资质的企业。
兰溪市诸葛古建筑修缮有限公司土生土长在村里,以老手艺承担着村里古建筑的日常修缮维护工作。公司负责人冯水根说,村民对古建筑有感情,也懂技术。这种自我管理模式,不仅促进了古村常态化修缮队伍规模的扩大和技术水平的提高,还让古建筑建造技艺得以传承,文物保护也步入了良性循环。
诸葛昆恒说,20年来,保护优先、开发反哺保护的“红线”没有变,“任何开发资本进来,都要先符合我们的文物保护规定,宁可不开发,也不能毁掉文物。”
20年来,诸葛村的愿景逐步变成现实:投入3亿多元,整体修复1万多米道路、6万多平方米古建筑,保护成果今年以来接待游客60多万人次,门票收入2000多万元;带动近500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村里60岁以上老人每月平均发放300元补贴……
文化传承:留住传统文化的“魂”
暑假时,村民诸葛品玉会在家里打开扇子,抄写诸葛亮的《子训》和《出都奏疏》。路过的孩子不时会往里看,有的甚至会走进屋里跟着背诵。一把折扇纪念品,承载着传统村落浓郁的文化气息。
如果说九宫八卦布局构成了村落的“身”,那么风俗礼仪、家风祖训、非遗技艺则保存了诸葛村传统文化的“魂”。
诸葛毅是诸葛亮第五十代孙,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诸葛亮祭祖习俗的传承人。按照族规,诸葛村每年春秋两季举行两次祭祖,全村村民聚集参加,经过18道祭祖仪式程序后,400人的祭祖队伍分成9支队伍上街游行,围观群众达数万人。
2014年11月,祖先崇拜习俗(诸葛后裔祖先崇拜)经批准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扩展名录。
“祭祀是包含人文礼仪、传统文化、音乐舞蹈、场景布置等内容的综合性仪式,对民族来说是一种向内向心力,对游客来说是一种向外吸引。”诸葛毅说。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高级工程师李秋香长期致力于中国传统村落保护,是诸葛村保护的策划者和推动者之一。她表示,传统村落作为重要的文化遗产,既要保护好乡土建筑,也要保护好与建筑相融合的文化特色。两者缺一不可,否则建筑遗产保护就是一具空壳,缺乏灵魂和生命。
诸葛村除拥有祭祀、传统村落建设两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外,还保存有孔明锁制作、诸葛中药等10余项被列入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技艺。
诸葛坤恒说,传统村落的吸引力不仅在于自然风光、历史建筑,更在于丰富深厚的优秀传统文化,这是村落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外在吸引力。“诸葛古村现在还有不少村民生活在这里,他们都是传统文化的受益者、见证者和传播者,让我们的古村落真正地以活生生的形式传承下来。”
两名年轻游客在村民家中观看村民在扇子上写字。 翁新阳 摄
根植“乡村中国”,绽放“时代之花”
审视今日诸葛村的乡村纪律、乡村治理、价值规范,展现出的是中华优秀传统农耕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合,是乡村“二次结合”的生动实践。
传统文化中救世救人的理念不断传承,诸葛村集体收入大多用来做什么?诸葛坤衡的回答在意料之中:“一是文物保护,二是群众福祉。”
为村里60岁以上的老人发放生活补助,对符合条件的学生发放奖学金,为村民办理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发动党员大调查,了解群众诉求,解决消防通道不畅、电线老化等民生问题。
诸葛村还组建党员“跑腿”队伍,建立党员“跑腿”平台,构建党员“跑腿”网络体系,形成“党员多跑腿、群众少操心”的党员志愿服务格局,让群众足不出村就能办好事。
和谐相处的追求一代代传承下来。2014年起,诸葛村在村办公楼设立“村民事务室”,村委会成员、党员轮流坐办公室接待来访、入户走访,进行重点回访,化解矛盾纠纷,群众的获得感、满意度不断提升。
对和谐的追求由来已久。走在村子里,不难发现,窄巷两边,并没有一扇门相向而立。旧时人们认为,这样的格局设计,有利于处理邻里关系,避免矛盾的产生。据村里老人描述,过去村里有“喝茶说事”的习俗,即一家人若是闹矛盾,大家就坐在一起喝茶聊天,把事情说开,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修身立志、自强不息的古老家训,历久弥新。钟池北侧大殿正墙上悬挂着《子谏》全文。这是诸葛亮对子孙的教诲,也是诸葛村人世世代代修身立世的道德准则之一。其中“不淡泊无以明志,不静心无以致远志”更是深刻而脍炙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