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鸟鸣声,唤醒了这座有着700多年历史的浙江中部古村落。75岁的诸葛后人、祭祖司铎诸葛懿站在墙边。200多座青砖灰瓦的古建筑屋顶被阳光照耀着,学堂里依稀能听到孩子们晨读的声音,一如他多年前记忆中的那样。
行走在我国最大的诸葛亮后裔聚居地浙江省金华市兰溪市诸葛村,厅堂巷道勾勒出肌理与骨气,家风祖训传承融入文化脉络。数百年来,诸葛后裔在此宗族聚居,建设、守护、传承,乐享家园、风土人情。
近年来,诸葛村以“人人都是文化遗产保护者、人人都是受益者”的保护理念,让这个拥有悠久文化传承的江南古村落,在动态的保护与发展中留住了“根与魂”,在有形与无形的乡愁中,创作出一幅当代乡村中国的美好画卷。
古村落保护:“人人都是文化遗产保护者”
诸葛村面积2.3平方公里,相传元代诸葛亮第27世孙诸葛大石开始修建。村子以钟池为中心,八条巷道四通八达,平面形似八卦图,巷道间多条窄巷横向相连,古民居散布于巷道之间。村内诸葛姓居民3000余人。
诸葛村鸟瞰图(无人机照片,2023年8月1日拍摄)。新华社记者翁新阳摄
据说诸葛村因地理位置和布局独特,隐于深山之中,历史上躲过了多次战乱。其实,一个古村落之所以能保存得如此完好,绝对不只是因为“隐”。
诸葛村党支部书记诸葛坤恒介绍,共建共荣、宗族共居一直是诸葛村的传统。
宰相祠、大会堂、议事堂……诸葛昆恒已年过70,他多次亲眼目睹村民自发集资修建古建筑。“外人出钱,内人出力,虽然过去资金经常捉襟见肘,但村里对古建筑的修缮更新从未停止。”
游客参观诸葛村宰相庙(2023年8月1日摄)。新华社记者翁新阳摄
进入新世纪,古村落的保护和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
“当时村里已经有了一定的集体收入,群众的积极性也很高,但我们不谋求短期效益,而是把利润全部持续投入到保护中。”诸葛坤恒说,“在‘人人都是文化遗产保护者,人人都是受益者’的理念下,效益不仅仅是财富,也不能局限于短时间。”
2003年起,诸葛村实行“一户一策”政策,部分村民仍住在老房子里,部分村民享受到搬迁政策后,老房子由村集体收回,由党员队伍修缮,融入诸葛后人祭祖、中医体验等传统活动,适度引入民宿旅游、研学体验等新业态。随着游客热度不断上升,村民收入也逐渐增加。
游客参观诸葛村(2023年8月1日摄)。新华社记者翁新阳摄
为了更大程度地恢复传统,同时降低成本,依靠村里老工匠的“教与帮”,村里还成立了兰溪市诸葛古建筑修复有限公司,目前该公司拥有文物保护工程施工一级资质证书。
兰溪市诸葛古建筑修缮有限公司土生土长在村里,以老手艺承担着村里古建筑的日常修缮维护工作。公司负责人冯水根说,村民对古建筑有感情,也懂技术。这种自我管理模式,不仅促进了古村常态化修缮队伍规模的扩大和技术水平的提高,还让古建筑建造技艺得以传承,文物保护也步入了良性循环。
诸葛坤恒说,20年来,保护优先于发展,用发展反哺保护的“红线”从未改变。“任何开发资本进来,都要先符合我们的文物保护规定。我们宁愿不开发,也不愿破坏文物。”
“人人都是文化遗产保护者,人人都是受益者。”20年来,诸葛村始终践行这一理念,在开展文物保护的同时推动民生改善:滚动投入3亿多元,整体修复道路1万多米,修复古建筑6万多平方米。保护成果今年以来共接待游客60多万人次,门票收入2000多万元;同时带动近500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平均每月给全村60岁以上老人发放300元生活补助……
诸葛村民宿工作人员正在整理房间(2023年8月1日摄)。新华社记者翁新阳摄
文化传承:留住传统文化的“魂”
暑假期间,村民诸葛品玉每天在街边小店里张扇,抄写诸葛亮的《子训》和《出都上疏》。路过的小朋友不时会往里看,有的干脆走进屋里跟着背。一把把折扇纪念品,承载着传统村落浓郁的文化气息。
诸葛村村民在家中扇面上写字(2023年8月1日摄)。新华社记者翁新阳摄
如果说按九宫八卦布局的村落构成了“体”,那么礼仪习俗、家风祖训、非遗技艺则保存了诸葛村传统文化的“魂”。
诸葛村一名木匠在清理自己工作的东西(2023年8月1日摄)。新华社记者翁新阳摄
诸葛毅是诸葛亮第五十代孙,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诸葛亮后裔祭祖代表性传承人。按照族规,诸葛村每年春秋两季举行两次祭祖,全村村民聚集参加,经过18道祭祖程序后,400多人的祭祖队伍分成9支队伍迎请游行,围观群众达数万人。
2014年11月,祖先崇拜习俗(诸葛后裔祖先崇拜)经批准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扩展名录。
“祭祀是包含人文礼仪、传统文化、音乐舞蹈、场景布置等内容的综合性仪式,对民族来说是一种向内向心力,对游客来说是一种向外吸引。”诸葛毅说。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高级工程师李秋香长期致力于中国传统村落保护,是诸葛村保护的策划者和推动者之一。她表示,传统村落作为重要的文化遗产,既要保护好乡土建筑,也要保护好与建筑相融合的文化特色。两者缺一不可,否则建筑遗产保护就是一具空壳,缺乏灵魂和生命。
诸葛村除拥有诸葛后裔祖先崇拜、梧州传统民居营造技艺两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外,还保存有孔明锁制作技艺、诸葛中医文化等10余项被列入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传统技艺。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诸葛村制作孔明锁(2023年8月1日摄)。新华社记者翁新阳摄
诸葛坤恒说,传统村落的吸引力不仅在于自然风光、历史建筑,更在于丰富深厚的优秀传统文化,这是村落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外在吸引力。“诸葛古村现在还生活着很多村民,他们都是传统文化的滋养者、见证者和传播者,让我们的古村落真正地以活生生的形式传承下来。”
怀旧延续:根植“乡村中国”,绽放“时代之花”
纵观诸葛村当前的乡村纪律、乡村治理、价值规范,体现出中国传统农耕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合度。
——传统文化救世思想不断传承。诸葛村集体收入大多用来做什么?诸葛昆恒说:“一是文物保护,二是群众福祉。”
为村里60岁以上的老人发放生活补助,对符合条件的学生发放奖学金,为村民办理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发动党员开展大调查,广泛收集群众意见,了解群众诉求,妥善处理消防通道、电线老化等民生问题。
诸葛村还组建党员“跑腿”队伍,建立党员“跑腿”平台,构建党员“跑腿”网络体系,形成“党员多跑腿、群众少操心”的党员志愿服务格局,让群众足不出村就能办好事。
游客在诸葛村游览(2023年8月1日摄)。新华社记者翁新阳摄
——和谐共生的追求代代相传,诸葛村对古村落保护的不懈追求,不仅代表着对历史的尊重、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也潜移默化地促进着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以法治引领发展,以自治化解矛盾。2014年起,诸葛村在村办公楼设立“村民事务室”,通过坐诊接访、入户走访、重点回访等方式,村委会成员、党员轮流坐诊化解矛盾纠纷,群众获得感、满意度不断提升。
对和谐的追求由来已久。走在村子里,不难发现,窄巷两边,并没有一扇门相向而立。旧时人们认为,这样的格局设计,有利于处理邻里关系,避免矛盾的产生。据村里老人描述,过去村里有“喝茶说事”的习俗,即一家人若是闹矛盾,大家就坐在一起喝茶聊天,把事情说开,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修身立志、锲而不舍的千古家训,经久不衰。钟池北侧大殿正墙上悬挂着《子谏》全文,这是诸葛亮对幼子弟的教诲,也是诸葛村人修身立世的道德准则之一。其中“不淡泊无以明志,不静心无以成远志”更是深刻而家喻户晓。
“只愿天下人无病无灾,何必在意药架上落满灰尘。”诸葛村中药铺天一堂已有100多年历史,诸葛村有14个四代以上中医世家,在国内外开设了300多家药铺。
游客在诸葛村中医诊所就诊(2023年8月1日摄)。新华社记者翁新阳摄
“比如我们从小就知道有一条家规,‘诗书可贵,务农经商,孝子爱孙。’这对我们今天的年轻人选择职业也是一个很好的启发和借鉴。”村民诸葛浩富说。
为加强道德教育,诸葛村开展了以《子孙箴言》、家规祖训等为主题的道德讲座、表彰优秀等形式多样的道德教育活动,并建立了家规家训馆、家族文化传承教育展厅,倡导道德治村,提升村民素质。
青砖灰瓦、马头墙,延续着诸葛村的乡愁。
诸葛村村民在池塘边晒莲子(2023年8月1日摄)。新华社记者翁新阳摄
活着的遗产,充满生机与活力,在古老的华夏大地上,无数个诸葛村落,唱着青春的歌,绽放着时代的花朵。
文字记者:吴焕清、尚懿英、吴帅帅、张晓杰
海报设计:孙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