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堆出土文物让人联想到《山海经》,二者有何联系?
早些时候,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公布了新的考古发现,在广汉市三星堆遗址东北方向大约8公里的联合村,发掘出大量历史遗迹,这些遗迹记录了该区域近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三星堆出土的文物向来以造型奇特著称,这些器物的形态背后究竟体现了怎样的文化特质?
1929年,广汉县中兴乡真武村的一位农夫燕道诚和他的儿子在自家院外的水沟里挖到了一个埋藏有玉器和石器的坑洞。燕家地界外靠近山脚的地方有个弧形凹地,形状像弯月,当地人叫它月亮湾。月亮湾往南不远处还有一座小山,山上分布着三个圆形土丘,当地人称之为三星堆,寓意着三颗星辉映着月亮。新中国成立以来,考古人员着手对三星堆、月亮湾区域展开大规模挖掘,揭示三星堆实为人工堆筑的土台,其周边散布着面积达12平方公里的同期遗迹,这些遗迹被周长约1.8公里至2公里的推土城墙所环绕。
这些遗址称作“三星堆遗址”,首期属于新石器时代末期,被划入“宝墩文化”;后续的二期和三期由此演变,年代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前1200年之间,与中原地区的夏商王朝同期,也是整个三星堆遗址最为鼎盛辉煌的时期。三星堆文化在考古学上以遗址第二期和第三期最为典型,那个时期,三星堆城池已经迈入青铜文明阶段,并且发展成了川西平原上的核心城市;第四期则处在商朝末期和周朝初期,被划归为“十二桥文化”范畴。
三星堆古城的缔造者究竟是谁?根据汉人扬雄所著《蜀王本纪》,今四川省域曾存在古蜀王国。该古国历经蚕丛、柏灌、鱼凫、杜宇、开明五个朝代,直至开明氏第五位君主尚时,被秦惠文王所覆灭。其后,在晋人常璩编写的《华阳国志》里,进一步指出古蜀国是由黄帝的庶出子孙所创建。三星堆遗址的发现,虽然没有文字出土,无法证实《蜀王本纪》《华阳国志》等后世著作所载内容完全属实,不过可以确认蜀地确实存在一个早期文明,称之为“古蜀国”是恰当的。
当然,三星堆古国的根基源于本土,不过其发展确实受到中原文明很大程度上的影响。三星堆遗址在第一期时还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地域特征,而到了第二期,文化上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这实际上就是受到了商周文明的推动和启发。这一时期的青铜尊和罍,其形制与花纹,显然是效仿商文化青铜器的铸造方式;玉石器里的牙璋、戈、琮、瑗等,或是本地仿制,或是中原传入;陶器中的盉,源自二里头文化,陶器纹饰里的重菱形纹、云雷纹等,也均来自商文化。
三星堆文化最为全球称道的,是三星堆祭祀坑的出土。1986年7月到8月期间,三星堆遗址先后发掘了一号和二号大型祭祀坑,出土了众多青铜、黄金、玉石、琥珀、石器、陶器、骨器碎片以及海贝等文物。那些神秘而奇特的青铜面具、头像、人形以及神树,均出自这两个祭祀坑。
三星堆出土文物中包含二十多件青铜造像,其中最大的一尊高度达到72厘米,宽度为132厘米,而最小的仅有掌心那么大,在耳际和前额位置设有方形镂空,但这些造像并非用于佩戴,而是计划镶嵌在宏伟的柱状结构上,或者安放在泥塑神祇的面部。所有这些造像的样式大体一致,普遍具备高鼻梁、锐利眉毛、宽厚嘴唇、竖直眼睛以及方形下颌等特征,整体呈现出威严雄健的气度,令人印象深刻。古代中国以及世界部分早期文明中,面具文化普遍流行,古人认为面具是神灵与灵魂的栖息之地,也可能是神灵与权势的标志,充当了人类与神明沟通的桥梁。
最引人注目的还有一件青铜制戴冠纵目头像,这个头像宽77.4厘米,高82.5厘米,它与其他头像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它的双目非常突出,仿佛从眼眶中竖起一般,双耳也向两边极大程度地伸展开来,而且它的额头上还安装了一个高68厘米的夔龙形状的装饰。眼睛和耳朵被如此显著地改造,这与古人对于感知世界的视觉和听觉的崇敬有关;三星堆遗址也出土了多种青铜制眼状器物,这些器物原本用于安装在祭祀用的场所中。夔龙图案的装饰增强了青铜面具的神圣感,其余的面具或许也有这种装饰,只是可能已经脱落或损坏了。
这种面容造型,让人想到《华阳国志》提及蜀侯蚕丛“眼睛是竖着的”,还有《山海经》里“长着人脸蛇身”并且“眼睛笔直向前”的烛龙神,以前人们常不明白“目纵”“直目”的意思,如今借助这个青铜竖眼面具,大家就能立刻明白了。出土的青铜人头像共有57件,从面部特征看,它们和青铜面具大体相同,但尺寸接近真人头部,大概都是描绘戴着面具的形象,其中还有4件佩戴着黄金面具,这不禁让人联想到《周礼》里提到的“黄金四目”的逐疫驱鬼的职官方相氏。
最令人叹为观止的是那尊高达2.62米的青铜巨像,它堪称同代全球最大的青铜人物造像。这尊造像整体分为上下的两个部分,上半部分的人像高度为1.72米,下半部分的底座高度则是0.9米。人像的头顶戴着带有太阳纹饰的帽子,身上穿着三层上衣,体表还佩戴着各种装饰物,其中双手被塑造成特别大的尺寸,呈现出抱握的姿态,双脚则赤裸地站立在梯形的底座之上。这或许描绘的是祭坛上的君主或主祭者,手中紧抱的可能是某种环状圣物,也可能仅仅是一种祭拜的姿势。特别留意他衣领的穿着方式,是“左衽”,这与中原地区的“右衽”有着显著差异。
三星堆二号坑还出土了8株形态相似、尺寸不同的青铜神树,其中最高的那株达到了3.95米,是那个时代全球最大的单个青铜造物。这棵神树由基座和树身两部分构成。基座呈现圆形拱顶状,仿佛一座神圣的山峦;树干上安装了一条朝下盘绕的龙,同时点缀着枝叶与果实,果实之间栖息着飞鸟。古籍《山海经》中也记载了位于天地中央的建木,众神借助建木实现穿越天地的旅程。古人觉得神明栖居天界,因此借助高山与巨木作为媒介,连接天与地,青铜神树跟建木相似,都是古人想象中的登天之阶。
三星堆文化通过借鉴中原夏商文化的元素,同时积极展现自身的地域特征,最终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文化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