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面具、大口尊
青铜神树、丝绸遗痕
……
时隔35年
被誉为“20世纪人类最重大考古发现之一”的
三星堆遗址又“上新”!
连拆6个“盲盒”
出土的500余件文物再惊天下
实证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
引发我们对独特古蜀文明的
无限遐想
[]
3月23日午后,央视《天下之谜三星堆》栏目,现场连线了三星堆8号祭祀坑的挖掘过程。这个祭祀坑,是三星堆遗址所有已发现的祭祀坑中,规模最为宏大的一处。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完整参与了8号祭祀坑的挖掘工作。
大众因非凡故事而倾心,为无与伦比的黄金面容、古铜器图案所吸引。从已发现的器物中,我们能领悟到哪些文明内涵?此次三星堆的探寻,又蕴含着怎样特别的价值?让我们伴随北京大学的考古团队,一同开启三星堆的探索之旅!
正在解析用户资料……
正在加载用户配置……
欢迎进入沉浸式剧情游戏“三星堆”探秘之旅
01
8号坑闯关大挑战
探秘三星堆“上新”现场
关卡1:关键位置传送,请识别!
线索:“祭祀”、“最大”
三星堆遗址的“1、2号祭祀坑”已被发掘之后,2020年考古人员重新启动了对该遗址的细致考察、探测和挖掘工作,并且又发现了六个新的“祭祀坑”。在这项工作中,由北京大学的研究团队承担了8号“祭祀坑”的主要挖掘任务。
8号祭祀坑地处三星堆祭祀遗址的最南端,为该遗址所有已发现的祭祀坑中规模最为宏大者,其坑口长度为5.1米,宽度为3.8米,坑口面积大约为19平方米。探测结果显示,8号坑底部或许藏有众多金属制品,由此引发的期待也相当浓厚。
在八号坑的西北方位、挨着坑沿的地方,已经显现出堆积的文物层,离坑口大概1.4米远。这里发现了一些中小型青铜器和玉器,堆积得比较集中,推测应该是人为特意倒在那个角落的。
关卡2:神秘道具掉落,请收集!
线索:“玉石戈”、“有领铜璧”、“铜铃”
道具+1
玉石戈
8号坑现已出土数件玉质戈,其中一件尺寸颇巨,长度约35厘米,宽度近10厘米,属极为难得的仪仗类大型兵器,此类器物遗迹的清理,将是近期北京大学主导,联合其他研究机构的工作重心。
道具+2
有领铜璧
道具+3
铜铃
关卡3:重要特征显露,请推理!
线索:“红烧土块”、“炭化木料”、“石板碎块”
在8号坑内,除了器物之外,还存在一种比较独特的堆积现象,那就是出土了相当一部分可能跟建筑结构或人工设施有关的遗迹。
第一类主要由体积较大的红烧土块构成。在8号坑中,可见红烧土块散布其间,尤其以东半侧为甚,数量相对集中。部分红烧土块体量可观,长度大约在三十至四十厘米之间,宽度则介于二十至三十厘米之间。根据土块的形状大小推测,这些深褐色陶块很可能源自古代建筑物的墙壁构造,后来在富含氧气的环境中经历了高温炙烤,使得构成它们的铁质物质发生了氧化反应呈现红色,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风化,最终形成了目前考古发现的形态。
第二类为烧焦的木材,在8号坑中央区域,现已发现一段经火焚后碳化的木材,其横断面轮廓接近圆形,现存木材的直径大约为12厘米,部分暴露于外的木料长度为40厘米,另一端仍深埋于土里,因此木材的整体长度尚无定论。
这个圆形木料很笔直,应该用作建筑中的柱子或者梁木,也许还是三星堆出土的那些青铜人头像的躯干。
最后一类物品为石质碎片,这些碎片于8号探方西北方位新近出土,部分碎片表面可见人工打磨痕迹,显得十分规整,尺寸较大的长度达到三十厘米,宽度约二十五厘米,厚度为一点五厘米,但它们或许并非完整形态,可能如同祭祀坑内其他物件般,人为刻意将其击碎,或许在坑内更下方的地层中,还能找到更多的石质碎块。
根据现有出土资料,8号墓穴表层覆盖着黄色和黑褐色的夯土层,其厚度从50厘米到80厘米之间不等,分布不均。在这层土之下,堆积着富含大量木炭碎粒、烧焦的骨头残骸以及红褐色的陶土碎块,并且混杂着少量金箔细屑和铜矿渣。
该处沉积物呈现显著偏斜状态,其倾斜方向从祭坑南部、东部朝向坑底延伸,说明倾倒操作时操作人员主要位于祭坑的南面和东面。这一沉积层的发现以及后续研究工作,对于探究三星堆遗址当时进行的祭祀仪式及其后续的清理活动具有关键价值。
朱广权是央视新闻直播节目的主持人,他为8号坑取名为“一望无涯”,原因是8号坑目前尚未出土象牙,也表达了他对于8号坑将来能够发现珍贵文物数量众多的美好愿望。
关卡4:时光轮盘转动,请判定!
线索:“碳14”、“商代晚期”
央视新闻报道,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与北京大学合作,检测了六个坑出土的七十三份炭样,采用碳十四测定法,初步确定了年代范围,推测四号坑形成时间大约在公元前1199年到公元前1017年之间,相当于距今三千二百年至三千年期间。这一发现表明,三星堆新出土的4号遗址洞穴中碳14测定的年代范围,确实处在商朝末期。
02
解锁通关攻略,查收大神锦囊
北大考古团队给你加buff!
从施工地点到研究机构,从主要研究力量到知识支持,北京大学的考古队伍全面且深入地投入到这次新的勘探工作中。整个勘探工作的负责人是北京大学的考古毕业生,许多研究指导由北京大学的各学科权威人士担任,一支实力雄厚且干练的北京师生队伍正在实地进行作业。
三星堆遗址最新一轮的挖掘工作,由四川省考古研究院的研究员雷雨负责领导,他同时担任三星堆工作站的站长,并且是北京大学考古系1980年的毕业生,雷雨还负责三星堆祭祀坑的发掘工作,这次挖掘的执行负责人是冉宏林,他也是北京大学考古系的校友,冉宏林担任三星堆工作站副站长,他在2006年进入北京大学考古系,完成了本科和硕士阶段的学习,目前仍在北大考古系攻读博士学位
这次三星堆遗址展开的新一轮挖掘,是因为该遗址在2019年被纳入了考古中国和四川省古蜀文明与传承项目,由雷雨担当站长的三星堆工作站,也为此配套拟定了一个关于三星堆遗址的三年执行方案。此前长期在此地工作的他,持续专注于对已出土文物的研究分析以及吸收,遵循着文物保护政策中“保护优先、抢救为先”的指导方针。
2019年12月,发掘现场的冉宏林校友向开会的雷雨校友通报情况,他提到,在一号和二号祭祀坑的展示平台下方,参与挖掘探沟的考古人员发现三号坑的一个角落……
雷雨抵达发掘地点时,见到一个大口尊,不禁感叹道:“当时觉得运气真的极佳,许多考古工作者毕生,重要的发现或许都难以遇到。”面对如此“难得一遇”的考古良机,雷雨强调要“在确保保护的前提下,尽可能科学地进行发掘”。至去年三月份之前,三星堆又陆续发现了六处新的祭祀坑,并加以确认,新一轮的主动挖掘工作自去年十月份开始进行。此次三星堆遗址再度进行挖掘,雷雨校友担当领导角色,负责指挥整个发掘过程。新祭祀坑的发现者冉宏林校友,则作为此次挖掘的实际负责人,在挖掘地点处理诸多事务。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积极投入到三星堆的挖掘工作中,全面介入了发掘计划的拟定,同时派遣精干力量参与各个研究环节。
考古文博学院学术委员会负责人孙华教授,以及前院长雷兴山教授等人,承担学术指导职责,这两位资深学者同时也是此次三星堆祭祀坑发掘的技术把关人,并且担任了中央电视台的现场直播评论专家。
考古专家雷兴山谈此次三星堆发掘的意义
考古文博学院党委书记陈建立教授是研究古代金属的学者,负责对出土的金属文物进行检测和探讨,同时负责统筹安排北京大学三星堆考古发掘团队的行动;吴小红教授的团队负责对三星堆遗址进行全面的碳14年代测定,旨在消除长期以来围绕该遗址时间归属的争论。
考古文博学院此次委派的考古团队,由专攻商周时期考古的曹大志副教授担任北京大学考古队的负责人。科技考古领域的崔剑锋副教授受长期聘用,负责出土文物的科技考古解析与研究工作;新石器时代考古及田野考古数字化领域的张海副教授承担现场发掘的技术保障任务;冶金考古与科技考古方向的研究人员张吉博士,商周考古方向的研究人员蔡宁博士,以及参与资料记录与样本采集的本硕博阶段学生何晓歌、马仁杰、钟静益、李瞳岳、张梦婷、朱文羽、刘惠昀、杜欣怡、田陈馨等人,共同组建了具备专业分工的现场作业小组,该团队长期驻扎在广汉地区执行前沿的田野调查工作。
学院其他学科领域的教师和工作人员,包括田野考古、科技考古、文物保护以及文化遗产方面的专家,也深度介入其中,为学术研究和后勤保障提供支持。
03
感知游戏世界观
三星堆考古发现的重大意义
一件器物,一件物品,一点痕迹,都展开的是想象,都唤醒的是民族精神。考古如今变得广受欢迎,比金光闪闪的面具更为宝贵的,是它对后人不断探索、持续创新的推动作用。
三月二十日,《人民日报》发表了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孙庆伟教授所写的文章《中国考古学的特色与风格》。孙教授在该文中强调,准确把握中国考古学所具有的独特内涵,是中国考古学得以持续进步的关键所在。中国考古学的特点,能够从4个层面来认识,分别是建立中国理论的根基,发掘中国方法的效用,总结中国问题的核心,展现中国文明的韵味。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师孙华应中央电视台采访表示,三星堆“祭祀区”的近期发掘成果有助于破解长期未能决断的学术疑惑,诸如最核心的年份归属及本质属性等议题。先前仅发掘出两处洞穴,此次新增洞穴数量增至八个,并且对周边区域实施了周密考察,有助于重建当时“神庙”或“祭祀区”的内部布局,对于全面了解当时的仪式场所,宗教观念,乃至体现的宇宙观,都提供了极为珍贵的依据。
这次考古工作也展现了成都平原和邻近区域之间的文化互动。显示出古蜀文化和中原地带往来密切,长江流域跟黄河流域一样都是中华文明发源的一部分,揭示了中华文明形成的多种途径,是中华文明多元融合演进模式的有力证明。
前方仍在持续“挖土”中
闯关挑战记得存档
更多新鲜宝藏将于4月底解锁
随时返回读取最新进展!
重磅福利:你问我答!
北大考古团队权威专家来解答!
三星堆文化算不算特殊文明?是否存在外来影响?他们属于蒙古族人类还是其他族人类?你心里是否有很多问题,渴望找到答案?
在评论区发表看法,说出你所有的困惑与好奇。到2021年3月24日晚上23点59分,我们会选出点赞数最多的三个问题,然后联系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的资深学者,通过留言区的方式,专门为你作出解答!
快来一问究竟吧!
欢迎进入“考古第一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