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回农村老家,送葬了一个亲戚。
亲戚因病医治无效去世,享年80岁。
按照当地的风俗,亲戚的骨灰安葬在本村公墓里。
在我所了解的情况中,农村的公墓通常就是一片大型的集体墓地,那里分布着形态各异的土堆,有的地方可能显得较为杂乱、肮脏,环境较差,缺乏有效的管理,杂草也随处可见。
事实上,我未曾料想,那个亲戚所在的村庄的墓地,竟然是依照现代的设计理念精心设计和建造而成的。
尽管最初那片土地满是盐碱,然而在村民们的努力下,通过建设、改造、绿化以及管理,如今它已颇具模样。
整洁、肃穆管理有序是给我的第一印象。
据传,这些设施均为村民自发筹集资金所建。至于管理人员,则是由各家各户轮流派出一位志愿者在墓地进行值班。
村规民约里也有:
来墓地上坟吊唁,一律不摆花圈;所有贡品吊唁完了统统带回;
想给故去的人烧棉衣、棉被的统一在一个大锅炉里烧。
村中的墓地虽然由村民自行负责管理,但众人都能自觉遵循墓地管理规定,确保了墓地环境的整洁与井然有序。
体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新农民的新思想。
这个村的公墓还规定:
凡持有本村户籍的居民一旦离世,仅需支付600元费用,便能够获得一个墓穴用于安放其骨灰。
本村村民若欲升学、参军或外出就业,日后若想落叶归根归葬故土,仅需支付6000元费用,即可为其预留墓穴。
虽然是多交了10倍的钱,也是合情合理,是很人性化的。
那些在外地工作的同村人,若能在百年之后,得以如同家中亲人一般,安息在本村公墓,那便是一个极佳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