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墓地风水如何看
潮汕墓地风水如何看
潮汕墓葬风水技法
三僚曾氏的书中提到:“若甲向行至寅位,将遭遇重重灾祸,丁位受损,财路受阻。若行至卯位,人口将泛滥,疾病缠身,女丁将承受忧虑。若寅卯两位同时行进,大难必在其中。”书中还言:“贪图高峰而失去方向,贪恋朝局而错失大局”,“庸医误一人,庸师误一族”,先贤的话确实不无道理。潮汕之地,背靠山脉,面临大海,境内少有高山,多为丘陵和平原,河流纵横交错,这片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为风水学的运用提供了绝佳的场所。江西与福建相邻,这一地理位置为两地学者带来了诸多便利。自两宋时期起,众多从江西和福建迁至潮汕的移民,为两大风水流派——形势派与理气派——的交流与融合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案例。潮汕地区成熟的风水术,即峦头理气会合为一的技艺,在清中后期澄海东湖人蔡本江所著的《地理辨正求真》一书中有所体现。蔡本江早年学习风水,却未能得到真传。后来,他在客游奉天时,偶遇一位金姓钦天监院人,跟随其学习三年,方才领悟真谛,明白过去与现在的区别。他所掌握的真诀和诸多方法包括:运用二气河洛之理,洞察造化运行之机;审视来山以确定雌雄;观察金龙以辨明向背,审视血脉以探究源流;识别二爻以确定踪卦;运用翻倒诀来量度山势;观察十二方星峦的吉祥之处,运用仙人径来步水;收集二十四路来水之神,水管水而山管山,五行各自专司生旺之气,龙与向相配而向与水相合,山水不遭遇死煞之害。此乃天心正运,龙宫交会之际,玄空真谛得以显现,都天大卦之中,水火得以收敛,正龙冈稳固,天机得以安宁,阳神得以聚集,五星依次排列,月将加以监察,仪禽奇遁,吊泊飞宫;四课三传七百二局,真禄马、真贵人、太阳、太阴等元素,皆按山向分金之位而分布。
潮汕墓地风水纷争
因政治挫折和科举失利等因素,潮汕地区诸多仕途失意的士人开始转向研究风水之术。例如,清末丰顺人丁日昌的次子丁乃潜(字讷庵),在民国时期毅然决然地放弃了官场生涯,选择隐居不出,专注于医学和诗歌创作,其研究更加专精,对风水地理、星象占卜等技艺也颇有涉猎。徐展绥,晚清时期揭阳的知名人士姚秋园的妹婿,自姚家营建了数座墓地后,短短四五年间,姚家便迎来了众多子孙的诞生(包括男女孙媳共25人,外甥10人),子嗣们也学业有成,名声因此在潮汕地区广为传扬。由于该地区人口众多而土地稀少,加之对丧葬的迷信,诸如遵循人伦孝道,让逝者入土为安,以保其灵魂安宁,以及拥有优良墓地能庇佑后代富贵腾达的观念,因此,为争夺一块风水宝地,各宗族间不时爆发官司纠纷或械斗。一旦祖坟被他人挖掘(或侵占),便意味着切断了家族富贵和子孙繁荣昌盛的希望。豪强大家族对于风水宝地的墓地,常常采取强取豪夺的手段。即便命运多舛,他们仍寄希望于将祖先安葬于此,企图扭转家族运势。然而,侵占他人优质的墓地,无疑是对他人权益的侵犯。更严重的是,挖掘他人祖先的坟墓,更是结下了深仇大恨。潮阳峡山籍的明隆庆五年进士周光镐的兄长周竹岩,为了选择一个合适的地点安葬父亲,多次更改选址。最终确定一块地方后,正准备着手进行,却遭遇了豪族争抢。周竹岩毅然决然地挥袖起身,大声说道:“我安葬我父亲,即使身死枕戈也在所不惜,为何要愤怒地与那些挑起纷争的家族为敌?”他语气坚定,表示即使头可断,血可流,争夺葬地之事绝无妥协的可能。
潮汕阴宅风水
地理风水涉及自然界的地形地貌、水域河流以及气流等元素与人的命运好坏之间的联系。在我国,这一理念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便已为官府和民间所重视,并逐渐演变成一门独特的学问。无论是建立村落、庙宇、祠堂、住宅,还是安葬先人,都需关注其所在地的地形走势、水流走向以及风向气流,挑选风水佳地以避开不良因素,以期达到安宁和吉祥。在潮汕地区,这一传统习俗同样代代相传,延续至今。在战争时期,普通民众为了生计而疲于奔命,无暇他顾;解放之后,人们开始摒弃迷信,使得这种传统习俗一度被忽视,不再被广泛追求。然而,时至今日,这种习俗依然存在,并演变成了一种较为普遍的技艺。
潮汕地区村民对风水学颇为重视,尤其在建造住宅和安葬先人时,对“阳宅”与“阴宅”的选址尤为讲究。这需要具备相关知识及洞察力的专家提供建议,或者邀请风水大师进行实地勘察。特别是家境富裕的家庭,在长辈健在时便会提前请来风水师挑选墓地,打造“生基”,以便将来安葬之用。风水大师出行时往往携带着一位助手,助手为其撑伞并携带“罗庚”,他们穿梭于山野之间,寻觅风水宝地。他们观察山势、丘陵、高地的走势,称之为“龙”,而随龙流淌的水则被称为“脉”,这便是“龙之血脉”。此外,他们还需了解该地的气流,即穴位所在地的风向。由于选择墓地主要考虑风和水,因此称之为“风水”。风水大师挑选了几处适宜作为墓地的优质地块作为资本,当富裕人家请他挑选墓地时,他便能施展多张牌面。优质的墓地,报酬丰厚,甚至有人愿意用几十石谷子作为酬劳。对于普通家庭来说,亲人去世已经足够凄凉,而穷人的丧葬费用更是难以承担,因此无法请到风水大师,只能依靠亲朋好友为其挑选合适的墓地。族中通常会有一些略懂风水知识的人,于是便草率地给出建议,完成安葬事宜。通常情况下,我们会观察穴地是否略高,抬头远眺,发现前方开阔明亮,这就形成了所谓的“明堂”。同时,有水流从后方一侧蜿蜒绕过,前方稍作汇聚,然后缓缓流向一侧。若前方有横塘汇聚水流则更为理想。小沟渠和水田中的水流,均可视为“龙的血脉”。此外,前方的道路和田间小路不宜直接冲向穴位,最好横穿而过;至于墓地,应避开风口,不宜正对风头,墓的后方不应有道路经过,应保持一定的距离。墓地四周地形的选择颇为讲究。墓穴的方位与龙脉紧密相连,影响着后代子孙的运势。多子家庭中的每个儿子都需了解并发表意见。总体而言,相关规定众多。此外,还需借助罗庚术来确定坟墓的具体方位和角度,以及选择合适的吉日良时进行安葬。
《榕东郭氏族谱》中记载,南明时期兵部尚书郭之奇的祖坟位于普宁黄坑都山步乡的五龙尖。那座山势独特,分支高耸,五屏山屹立西北,屏角处光芒四射,乱石林立。中间有数十丈的嫩龙腾空,平关处无一块石头,然而却喷吐火焰,形成顺局。左右两侧的坑道中,风势强劲,直射而出。这样的地方,一般风水师难以看透。实际上,这处穴位中麒麟吐火,据传郭之奇的父亲正是看中了这个穴位。葬入此穴后不久,郭书奇便应运而生。
经书记载,人逝去后,其气息仍能产生感应,并对生者产生影响。这种感应并非空穴来风。比如,当西边产铜的山峰发生坍塌时,与之相隔的东边由铜铸造的钟便会不敲自响,这便是感应的实证。又如,春天来临,树木开始抽芽绽放,此时,家中的麦种也会自发萌发。地下之气,运行时顺应地势,聚集时亦随地形而止。山丘上的石骨,平原上凸起的土脊,都是地下气运行留下的痕迹。经书记载:若气流遇风则消散,若遇界水则停滞。古人善于聚集气流,防止其消散,并以界水为界,遏制其流动,因此称之为风水。风水之道,以得水为上,其次则是藏风。
如此言说,乃因即便是在气势磅礴的气运行过程中,也存在其余气逐渐平息的现象,尽管零星,但深层之气仍有汇聚之处。古籍中记载:“水流溢出土壤之外,称之为外气。”这外气四处蔓延,形成界水,而土壤内部的生气则自然而然地停止聚集,所阐述的正是此意。古籍还云:“深浅得当,风水自然形成。”土地是生气之源,有土方有气。气是水之母,有气方能生水。所以藏在干涸燥热的地方的气要浅,藏在平坦地带的气要深。
潮汕墓地风水宝地
陈泰初,宋哲宗绍圣年间被任命为潮州通判,其墓位于揭阳黄岐山油麻埔。墓穴源自黄岐山中峰,后依傍着雄伟秀丽的山峰,前方紧邻着双溪绿水。与桑浦山、月潭山、梅岗峰等遥相呼应,形成了一种对峙与呼应的景象。墓穴的朝向为辛山乙向兼酉卯,中针为丁酉,丁卯分金。《泰初陈公陵图重修记》记载了这一切。
袁英祐,曾任广西思明路教授的元由进士,其墓位于揭阳霖田都三十岭潭头妈山,此地形似“美女梳妆”。墓前有玉枕,墓后有双金,左侧是粉匣,右侧则是牙梳,环绕着青龙山。此处享有“日观千灯、夜受百拜”的美誉。墓座朝向为辰向戍。记载于清光绪年间的《袁氏族谱》中。
魏吉安,即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任太常寺博士、潮州通判魏廷壁的父亲,其墓位于澄海盐灶西北,地处莲花山脉,沿三十六峰蜿蜒至一穴,形似“双飞蝴蝶”。墓前直至海边是一片广阔的万亩平原,盐灶上万家灯火闪烁,宛如无数明亮的烛光;前方牛溪河(内水)汇聚了东陇、磷溪和盐鸿三条江河的水流,蜿蜒曲折流入内湖,而韩江(外水)则从东陇流过墓前,最终汇入内海,此外,还有长达六公里的五屿山作为屏障。在辛乙兼酉卯之时,水流从巽方流出。《澄海文物志》和《粤东魏氏族谱》中均有记载。
陈振东,即渔湖西寨陈氏的始祖,其墓位于月谭山南麓,亥龙入首,结穴形态宛如“蜈蚣戏水”。墓前水流蜿蜒,至出水口处,有雌雄二狗山形成门户,前方有龟蛇二丘与天马双峰遥相呼应,形成正案。正案之外,更有峰峦似文笔直插云霄,贵人挂榜,各种吉祥之物一应俱全。墓向为亥向巳兼壬丙,采用中针丁亥丁巳正针,辛亥巳分金,收左边卯水上堂,向上巽巳水上堂,最终归西丁方入库。 《西寨村志》江经略《溪南陈宅振东公柯氏妈佳城吉穴管见》
揭阳谢氏的先祖墓地位于潮阳隆开都林沟,其墓穴形状犹如白马翻肚。周围层峦叠翠,山势险峻,山峰耸立,数十里外可见其巅,沙尘随风飘渺;左侧是坑,右侧是海,逆水而行,海水涌入,清泉喷涌,环绕墓前,形成约八九个曲折的交汇点,海门附近的岛屿排列整齐,环绕在墓前;远处可见大湖,海水时隐时现,此地确是灵秀之地。墓地朝向申位,面向寅位。《揭阳市区谢氏族谱》中有所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