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都报道,前日,瓯海区在娄桥街道召开了节地生态葬法推广活动,会上展示了骨灰堂葬、骨灰墙葬以及节地合葬等多种生态葬法。经过记者调查了解,目前采用这种生态骨灰堂葬法的市民数量相对较少。
在黄金山生态陵园中,除了设有骨灰安置楼,还特别规划了长廊式的家庭节地合葬墓地。这一信息由温都记者黄攀所拍摄记录。
不少陵园建有骨灰楼、骨灰墙
市民们对骨灰堂可能并不感到陌生,在TVB的电视剧里,我们时常能看到一间房间里排列着众多格子,电视中的角色会在这些格子中的一个前进行祭奠。相较于传统的墓地,骨灰堂中每个格子所占据的空间要小得多。在台湾和香港地区,这种节约土地的葬法相当流行。如今,我市的许多陵园都建起了骨灰楼和骨灰墙。在瓯海区举办的节地生态安葬推进会的骨灰堂葬主题馆内,工作人员向与会者展示了位于黄金山生态陵园的“黄金福位楼”。
实际上,在2014年年末,我们已经完成了这座骨灰楼的建造,其占地面积达到200平方米。该楼二至四层能够容纳超过4000个墓位,目前已有1400个墓位完工。据温州市殡葬协会副会长、黄金福位楼股东之一的潘克荣介绍,尽管如此,自该骨灰楼建成以来,尚未有任何一例骨灰被安置其中。
为了激励居民选择骨灰安置所,黄金福位楼对辖区内的低收入家庭和无保障家庭提供终身免费登记服务,且对在2016年年底之前完成登记报名的居民,同样实施免费措施。然而,尽管如此,这几年来,依然面临着有人咨询却无人选择使用的尴尬局面。
温州市民在考虑问题时,价格并非首要因素。他们更看重的是安葬的质量,只要能够妥善安置逝者,他们愿意为此投入资金。然而,目前节约土地的安葬观念尚未深入人心,仍需加强引导。潘克荣如是说。
最大纳骨量是寻常公墓的33倍
市民政局殡管部门的相关负责人指出,骨灰堂、骨灰楼、骨灰塔以及采用地宫设计的殡葬纳骨设施,其每亩土地可容纳的骨灰数量介于五千至一万个穴位之间,这一容量是传统公墓容纳量的33倍之多。
市民政局殡管部门的负责人指出,未来殡葬的发展方向将是节地生态型安葬,这种安葬方式能有效降低对环境的破坏,并保护山林资源。此外,节地生态型安葬还配备了祭拜区,满足了市民对清明祭拜传统的需求。与传统的公墓相比,节地生态型公墓在成本上有了显著降低,同时也能减轻市民的经济压力。
今年,我市计划在各个县(市、区)推行建立一座节地生态型骨灰堂(塔、楼)的试点项目,同时,也打算将这一举措作为2016年市对县殡葬改革考核的核心指标之一。观察政策走向,预计在“十三五”规划结束后,对于占用土地的公墓审批和建设将会受到限制或暂停,政府将更倾向于引导市民选择节地生态的安葬方式。民政局殡葬管理部门的相关领导表示,今后本市将对那些选择节地生态葬法的人士提供奖励和补贴。温都记者刘君眉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