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内涵极为丰富,不仅涵盖了与农耕生活相关的习俗,还紧密关联着人们一生的重大事件。以农村举办丧事为例,墓碑是其核心元素。这块看似普通的石头,其上所刻内容,尤其是中间那一排醒目的大字,蕴含着深厚的学问。过去,此类事宜多由村里年纪较大、经验老道的长者负责,他们对其中的规矩了如指掌。可如今,老人越来越少,懂这些老规矩的人也跟着越来越稀缺。
墓碑上常能看到的“讳”、“先”、“考”、“妣”等字眼看似简单,但其用法实则颇为考究,若使用不当,便可能成为他人取笑的对象。
谈及“讳”,我们耳熟能详的“避讳”一词,其含义便是回避某些文字。在农村地区,流传着“为尊长避讳,为亲人避讳”的习俗,无论是家族中有杰出成就者,抑或是自己的长辈,都需避免使用他们的名字中的字。在墓碑上镌刻“讳”字,则是晚辈向长辈表达敬意的一种形式,因此,在碑文中常常能够发现它的身影。
“先”与“讳”在称呼上各有其含义,前者多体现在对名字的敬重,后者则从内心深处流露出对已故亲人的缅怀与尊敬。不少乡村地区,“先”与“显”常被混用,但二者使用时机与区别实则显著。若逝者是家族中的最长者,且同辈与长辈均已离世,则应选用“显”;若长辈尚在,则宜用“先”。在表示尊敬的程度上,“显”字比“先”字更为庄重,通常只有那些在家族中作出显著贡献的人,其墓碑上才会刻有“显”字,而其他人则使用“先”字。此外,还有一点,即家主的墓碑上会使用“显”,而一般的家族成员则用“先”。
谈及“考妣”,人们常用成语“如丧考妣”来形容悲痛欲绝,仿佛父母双亡。由此可见,“考妣”即指父母。了解了这些字词的含义,那么在墓碑中间应如何书写呢?不同地区可能有不同的写法。以张二蛋为例,若他离世,其子为其立碑,一种书写方式可以是:先考张公,讳二蛋大人之墓。此处尚有一细节需留意,即墓碑上文字的总数亦蕴含着某种寓意,依照乡村俗语“生老病死苦”这五个字依次循环计算,务必确保最后一个字不落在“病”“死”“苦”这三个字上。因此,我们常见墓碑上的文字数量多为6个、11个或12个。
这几个墓碑上的字虽然简单,却蕴含着众多繁复的规矩和丰富的文化意蕴。在我国农村文化这个庞大的宝藏中,这仅仅是一颗微不足道的珍珠。这些由祖先传承下来的传统,构成了我们的根基,也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纽带。我们不应为了追求时尚而割舍这份根源。让我们共同拾起那些被岁月遗忘的文化遗珠,倾注心血予以珍视,让它们在新的时代重新绽放光彩,世世代代传承不息,切莫让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在我们手中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