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热点头条说#
孙中山先生,作为我国民主革命的开创者,三民主义的积极宣扬者,以及民国与国民党的创立者,凭借其“开启共和制,终结了两千年的封建帝制”这一卓越贡献,被尊称为“国父”。
孙中山先生离世之后,后人却为他建造了一座气势磅礴的陵墓,其规模宏大,几乎可与帝王之陵相媲美。这一行为是否与中山先生“天下为公”的宗旨相悖?抑或其中隐藏着其他深意?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清朝末期,风气日益败坏,官场腐败无力,民众生活困苦。正当全国人民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以孙中山为首的一批有识之士挺身而出。他们,包括黄兴等人,领导了辛亥革命,共同推翻了封建帝制,推动了共和制度的建立,引领中华民族踏上了新的历史征程。
即便步入晚年,身处无兵无权之境,孙中山先生仍旧坚持不懈地笔耕,创作了《建国方略》等一系列著作,用以详细阐述未来中国建设的宏伟蓝图。
孙中山先生的一生堪称辉煌,他心怀大爱,无私奉献。他不懈追求革命事业,全心全意,竭尽全力,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这样的精神使他当之无愧地被誉为“国父”。
到了1925年,孙中山先生已无力继续引领革命,由于他病情严重,病入膏肓。在交代了众多身后事宜后,他安卧病榻之上,平静地等待着生命的终结。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在道出“革命事业尚未圆满、同仁还需继续奋斗”的感慨之后,便永远地告别了这个世界。
孙中山的身后事
此后,孙中山先生的丧葬事宜,立刻成为了国民政府高层的首要任务。正如孙中山先生生前所表达的心愿,他希冀能够效法苏联的列宁同志,在离世后保留遗体,以便民众得以瞻仰,从而传承革命的精神。
为了实现孙中山先生的遗志,筹备小组特地从苏联引进了一具水晶棺。这种棺木不仅透明度较高,而且具备防腐功能,因此用它来安放孙中山先生的遗体是最为适宜的选择。
然而,这具棺木在运送过程中屡遭颠簸,待送达工作人员时,棺木已遭损毁。面对此状况,显然无法再用来安放孙中山先生的遗体,因此筹备委员会不得不向苏联订购了第二具棺木。
然而,鉴于当时缺乏先进的防腐手段,待到第二具棺木送达时,孙中山先生的遗体已显现出腐烂迹象。由此可见,唯有将孙中山先生安葬,才能确保其圣贤形象得以保全。
孙中山先生决定采用土葬方式安息后,其夫人宋庆龄便有了在南京紫金山挑选墓地的心愿。这源于孙中山先生在生前游览南京紫金山时,曾明确表示过自己离世后希望安葬于此。
宋庆龄为了实现孙中山的最后一个心愿,那段时间几乎每日都频繁前往紫金山。她实地考察了多个地点,最终将墓地选定在了半山腰的茅山坡处。
此地风光秀丽,山川交错,恰似风水宝地。若将孙中山先生安葬于此,必能庇佑我中华儿女,绵延千秋,世代昌盛。
在选定了墓地之后,便进入了陵墓的建造阶段。筹备委员会为了寻觅一位杰出设计师,特地提供了高达一万两白银的丰厚报酬,以此作为吸引天下英才的手段。
不久,筹备委员会的目光聚焦于一位名叫吕彦直的陵墓设计专家。他的设计技艺独树一帜,建筑经验亦颇为丰富,因此顺利地被任命为中山陵的总工程师。
依照吕彦直的设计方案,中山陵的面积达到了八万平方米,其建筑风格融合了中西方元素,用以建造各类纪念性亭阁。
为了中山陵不显得过于“帝化”,工程师特地移除了与帝陵相连的神道石刻。随后,他们让祭堂与墓室相连通,使得祭拜者能够直接步入墓室进行瞻仰,此举无疑极大地体现了“亲民”的理念。
此外,工程师舍弃了与帝陵相关的朱红墙壁及金色琉璃瓦,转而采用代表民主的蓝白两色,对屋顶与墙壁进行装饰。这样的设计手法旨在凸显中山陵所具有的强烈革命精神。
此处最为引人注目的建筑设施,非通往陵墓的石阶莫属。这些石阶共有392级,其数字寓意着那个时代的3.92亿国民,彰显了孙中山先生对家国人民的深切关怀与牵挂。
操阶段困难重重
尽管中山陵的设计理念堪称完美,然而在施工期间,北伐战争爆发了。中华大地再次陷入了动荡之中。由于全国范围内战事连绵,南方战罢北方又起,北方战罢双方再战,最终使得中华大地遭受了严重的破坏。
在这种背景下,中山陵的施工过程呈现出时断时续的特点。一旦有人手和材料齐备,工程便会得以持续推进。然而,若遇到资源短缺的情况,施工便不得不暂停。
自1926年起,直至1929年工程告竣,中山陵的建造过程因种种施工进度的困扰,历时整整三年方得以完工。在这漫长的岁月里,总工程师吕彦直因过度劳累而身患重疾,甚至不幸在工作岗位上离世,终年仅有36岁。
在中山陵的建设过程中,众多仁人志士如同早年追随孙中山先生投身革命那样,勇往直前,不惜牺牲自我,以义为重。
姚锡舟,这位近代的水泥巨头,在为中山陵挑选优质石材的过程中,不惜投入资金,坚持将工程进行到底。然而,中山陵工程竣工后,姚锡舟并未从中获得任何收益,反而耗去了十几万两白银。
由此可见,孙中山先生那无私且崇高的形象已深植人心,否则这些人断不会为他付出如此之多。
下葬
1929年5月底,中山陵竣工后,随即步入后续程序,即安葬仪式。6月1日,108名轿夫肩负着重量达半吨的青铜棺椁,启程离开城池,攀登山岭。当时,南京城内挂满了白色的布幔,数十万民众纷纷前来,为孙中山先生举行告别仪式。
上午十点钟,正值举行葬礼之际,中山陵外围响起101声枪鸣。广播声起,全国上下集体沉寂,共度三分钟的哀悼。最终,在最后一抔黄土缓缓落下之际,孙中山先生在这座帝陵中长眠不醒。
中山陵是帝陵
有人或许认为,孙中山先生作为抗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杰出领导者,不应选择如此宏大的陵墓规模。究其原因,孙中山先生早年便已提出“天下为公”的崇高理念。
既然情况如此,那么他理应如同常人般,选择一个朴素简单的葬礼仪式。然而,为何随后又要修建如此豪华的陵墓呢?
针对这一议题,存在两种主要的观点。一方面,蒋介石、汪精卫等人物,出于对孙中山先生法统的继承目的,纷纷争相为他举行盛大的仪式,借此机会自然而然地成为国民政府的继承人。
至于中山陵之所以如此气派,第二个原因在于民众的普遍认同。毕竟,孙中山先生一生勤勉,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倾注了心血,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因此他理应享有这样的陵墓。
这是孙中山先生本人的意愿吗
当然,对于此类情形,实则并非孙中山先生的本意所在。自始至终,孙中山先生未曾提及过建造陵墓之事。
即便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仍旧坚持一切从简。因此,陵墓的奢华与孙中山先生的信仰并无矛盾之处。
再者,先前已有提及,孙中山先生在游览紫金山之际,曾表示自己未来希望安葬于此,话音刚落,他又补充道:“我愿向国民请求这片土地”。
由此可见,孙中山先生始终秉持着奉献者和付出者的精神,对待世事。他未曾像其他帝王那般,竭尽天下财富,只为给自己营造一个安宁的居所。
他心中所思,唯有在生命之火即将熄灭之时,让世界体会到他尚存的一缕热情。这正是孙中山先生最初的愿望,亦是他毕生追求的真实写照。
在这个浩瀚的世间,若有人堪称“大公无私”的楷模,孙中山先生便认为他便是其中的一员。
天安门广场在重大日子会摆放孙中山先生巨幅画像
结语
自晚清时期始,历经民国岁月,直至新中国诞生,人们普遍对孙中山先生怀有崇敬之情。倘若没有他,我国人民或许还需在黑暗中徘徊许久。正是由于他的出现,我国命运得以实现一次重大转折。他犹如黎明前的曙光,璀璨夺目,照亮万物。然而,遗憾的是,中山先生无法目睹今日的繁荣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