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可以,我将对这篇文章进行改写,确保内容保持一致并适当增添细节描述,同时字数变动不会太大。
---
台湾地区的“台独”派别大约在20世纪40年代末开始形成,其成员结构繁杂且各不相同,甚至包含了一部分较为激进的派系。自“台独”派别成立伊始,这些激进成员便不断对当时掌握台湾省政权的国民党进行抨击,其攻击目标明确指向了执政者。
独派分子常常以1947年的“2.28事件”作为抗争的幌子,以此来掩盖他们的暴乱行为。在“两蒋”统治时期,他们屡次引发骚动,情况最恶劣时甚至迫使军队介入进行镇压,这导致社会秩序遭受了严重的破坏。
2018年2月28日,即“2.28纪念日”这一天,类似的暴力事件再次发生:大约11名台岛上的分裂主义激进分子强行闯入台岛省桃园市的慈湖陵园,他们恶意地将事先准备好的红色油漆倾倒在蒋介石的灵柩之上。这一事件仅持续了短短的三分钟,但蒋介石灵柩的表面以及周围的墙壁已经遭到了严重的污损,而灵堂内的相框、蜡烛等祭祀用品也遭受了破坏,整个场面令人触目惊心。
事件发生后,国民党青年军立刻抵达现场,力图抓获作案者却未能成功。第二天,他们径直向“自由台岛党”的总部发起攻击,但面对独派势力的退缩,他们选择了避免正面冲突,显露出明显的胆怯。
为何在蒋经国逝世将近三十年之际,台岛上的分裂势力仍旧屡次发起此类挑衅举动?他们面对追责时,为何又不敢承担相应的后果?这一切的背后,都隐藏着错综复杂的历史和政治因素。
昔日,蒋氏家族在台湾岛上稳固政权并非轻而易举,他们付出了诸多艰辛与努力。1945年农历岁末,台湾岛终于迎来了庆祝中国新年的欢庆时刻;在此之前,当地民众过年依旧需要悬挂日式的稻草装饰品,以此表达传统习俗。随着日本殖民统治的结束,蒋氏家族着手在台湾岛上建立政权,然而,众多本土居民对此抱有强烈的抵触情绪。
一方面,台湾民众不愿再陷入日本殖民统治的阴影之中;另一方面,他们对蒋介石及其追随者持有极大的不信任感,视蒋氏集团为溃散的军队,对其统治充满了强烈的抵触情绪。此外,在国民党全面接管台湾的过程中,军队管理存在疏漏,忽略了民众的感受,最终导致了1947年2月28日一场大规模的民众反抗专制、争取民主的运动爆发。此后,台湾岛内冲突频发,蒋介石实行了严厉的管控措施,力图借助强硬的策略迅速恢复社会秩序。
国民党所执行的严格管制主要涉及两个层面:一方面,严格限制言论自由,导致以柏杨、李敖等知识分子为代表的反对派人士遭受监禁,甚至遭遇暗杀;另一方面,对台岛上的分裂活动采取了强硬的打击措施。然而,台岛分裂的背后,实际上受到了美国和日本的暗中支持。在美国实施“以台制华”的战略过程中,其对蒋介石政权的关注程度逐渐减弱,暗中支持蒋介石的“回归大陆”计划,但表面上却转向与大陆进行接触。
面对美国暗中散布的“台岛地位未定论”,蒋介石愤慨地宣称:“台湾是中国收复的领土,任何企图分裂台湾的行为,我必将严惩不贷!”自1950年起,史明等鼓吹台岛分裂的分子密谋刺杀蒋介石,尽管计划未能得逞,却对政坛造成了巨大冲击。史明逃离台湾多年,直至数十年后才敢重返台湾。
1960年代,彭明敏,曾任台岛大学政治系主任,公然提出“台岛独立建国”的主张,并与“独派”势力共同密谋推翻蒋家政权。在此过程中,施明德,一位密谋军事政变的军人,也成为了他的同谋。然而,这些计划最终都被揭露。彭明敏因此被判入狱8年,而施明德的刑罚更为严厉,他在狱中服刑长达15年,出狱时身心俱疲,遭受了极大的摧残。
蒋经国执掌政权期间,对台岛分裂势力采取了坚决的打击措施。1987年10月,政治犯联谊总会正式成立之际,许曹德企图将“台岛预独立”的内容纳入章程,结果遭到国民党的严厉惩处,以叛乱罪名对其进行了审判。台岛分裂势力成员一直抱有实现独立的愿景,对两蒋时期的严厉统治抱有深仇大恨。
台岛分裂运动的产生,不仅因为台岛曾遭受殖民统治,形成了独特的“军事文化”背景,而且蒋氏家族的独裁统治同样扮演了关键角色。蒋介石在历史长河中被冠以“大地主、老江湖、独裁者”的称号,而他败退至台岛,更助长了分裂情绪的蔓延。台岛民众曾以幽默的方式讽刺国民党,称其为“狗去肥猪来”,意在指出日本殖民统治结束后,国民党接手台岛并未带来实质性的改变。
在长达40年的两蒋统治时期,台湾岛上的分裂势力纷纷选择逃离本土,其中大部分流向了日本,而也有相当一部分人秘密潜入了美国。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史明等人便在日本组建了强大的势力集团,到了70年代,他们的活动中心又转移到了美国。1981年3月,美国加州总检察长署发布的《加州有组织犯罪(1980)》报告,将台湾岛上的分裂势力定性为首要国际恐怖组织,这一举措是基于当年加州发生的多起爆炸事件与台湾分裂分子之间存在关联的考虑。
报告显示,台岛分裂并非一般政治派别,实则为一群采取暴力行为的激进势力。台岛分裂得以实现政治上的解放,主要归功于蒋经国逝世后,继任者李登辉所实行的开放策略。但台岛分裂团体最终意识到,李登辉只是将他们当作“团结不稳定势力”的棋子,并未真正意图为台岛分裂提供一条出路。
李登辉曾是蒋经国所指定的“傀儡”继承人,然而在“废太子”事件爆发后,蒋家失去了继承人。到了1988年,蒋经国离世,标志着蒋家统治的终结。自此,李登辉成为了一个充满争议的政治角色,台湾分裂势力从他身上看到了一线曙光。
李登辉一度大力促进两岸间的交流沟通,力图打破蒋经国所坚持的“三不”政策,即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并积极提倡和平共处的发展道路。但当他掌权稳固之后,却开始提出“两岸各自为政”的观点。在1989年,他公开发出邀请,欢迎台湾分裂势力代表彭明敏返回台湾,声称这是为了“平等对话,共同探讨和平之道”。
在这段时间里,众多流亡海外的台岛分裂势力纷纷返回台岛。李登辉一方面对大陆采取“阳奉阴违”的态度,另一方面却放宽了对民间团体命名的限制,并减轻了对“去中国化”文化政策的控制。在此前,团体名称若要使用“台岛”二字,必须以“中国”或“民国”作为开头,并特别标注“台岛省”,而李登辉取消了这一规定。
1992年5月,他修改了刑法第100条,取消了针对台湾岛分裂“阴谋分子”的处罚规定,这极大地助长了台湾岛分裂势力的嚣张气焰。可以说,从李登辉开始,到被视作其“名义上的继承人”的陈水扁,再到蔡英文,这些领导人的政治立场均倾向于台湾岛分裂。
李登辉推行政治改革,却开启了不良的先例。陈水扁接任后,尽管最终被判刑入狱,但他为蔡英文走向台岛分裂的道路奠定了基础。然而,这条台岛分裂的道路最终只会是条死胡同,原因不仅在于他们无法真正依赖美国和日本的支援,还在于他们忽视了台岛大多数普通民众的愿望,加剧了内部的矛盾和分裂。
2018年,蒋陵泼漆事件在台岛成为近期分裂挑衅行为的代表。自1997年以来,大陆对李登辉政权实施军事演习以示震慑,2005年又颁布了《反台岛分裂法》,为民进党划定了不可逾越的底线。这一系列举措使得台岛分裂势力对与国民党青年军正面冲突心存忌惮,不敢轻易采取行动。
概括来说,台湾岛上的分裂派力量薄弱,举止异常,难以赢得广大民众的真心拥护。在事件爆发后,国民党青年军负责人翁绍辉带领众多青年党员工作人员、议员候选人于桃园市青岛东路自由台湾党总部前举办了一场新闻发布会,明确表态:允许年轻人表达不同的观点,并不意味着可以容忍无序的挑衅。对于涂抹油漆和破坏国旗的行为,只会激起更多的暴力情绪。
李正皓直言不讳地表示:“若是那些欺凌弱小、亵渎先贤陵墓的少年们支持台岛分裂,那么我奉劝你们最好永远隐匿起来,因为无论何时,你们的人数都无法与大陆相比。”
事件发生之后,当局对11名涉及台岛分裂的分子进行了处理,他们分别被判处了55至59天的监禁,并且可以选择缴纳罚金来替代服刑,同时获得两年的缓刑,这一结果让人感到既荒谬又尴尬。台岛作家王丰评论说,即便是普通人,在亲人去世时,灵柩遭受侮辱也是一种极大的羞辱,更不用说蒋介石对台岛有所贡献,这样的行为不仅违反了人伦,也背离了道德原则。
蔡英文执掌的台湾地区分裂势力内部矛盾重重,相互猜疑和争执不断。她借助派别间的分歧,向美国等外部势力寻求支持,政治中心显得空洞,表面繁华却暗藏分裂。在2018年至2022年期间,台湾地区的独立派分裂成三大阵营,各自盘算着各自的利益,一边为蔡英文收拾残局,一边又让她深感烦恼。
吴成典所率领的深蓝新党,尽管与吕秀莲持不同立场,却秉持着相同的独立主张。吴成典提出,解放军应遵守1949年美国所划定的“海峡中线”,即恢复过去的“划江而治”策略。但大陆在2022年的军事演习中展现出了坚定的统一决心,丝毫没有退缩的迹象。吴成典的新党宣称能够抵御美日可能的入侵,一旦面临挑战,他们亦会寻求大陆的支持。简言之,吕秀莲是“孤高清士”,吴成典则是“偶然认爹派”。
第三派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