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官通过直播销售商品,一旦取得成效便需加速整合线上线下资源,形成合力。在疫情对全民经济的阻隔之下,多地官员纷纷投身于“云端农产品直播经济”的竞争热潮中,这一现象使得原本严肃的官员形象变得可爱,他们带货和吸引粉丝的能力甚至能与网红李佳琦相媲美。
踏入当前数字经济的浪潮之中,“直播结束后,官员们线下应当从事何种活动?”这一问题或许更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探讨。
县官参与直播销售商品,这早已不再是什么新奇的现象。实际上,随着我国数字经济的不断壮大,它不仅催生了民众的互联网购物习惯,还使得众多原本默默无闻的农产品得以借助电商平台,走向了国内外消费者的餐桌。自2018年起,为了促进农村电商的兴盛,众多贫困县的县长们开始尝试借助网络直播和电商平台推广农特产品,他们以这种方式在网络世界中形成了一股清新之风,吸引了众多网民的瞩目。
县官们纷纷组成团队投身直播热潮,尤其在疫情肆虐的当下,这一现象愈发盛行。三月间,广东、湖南、陕西、甘肃、山东等省份的众多县市领导,纷纷踏入直播间,有的甚至深入田间地头,频繁亮相推销产品,力求寻找解决当地农产品滞销的新方法,为农民缓解愁眉不展的困境,成为助力多地农业在疫情中复苏的一股温馨力量。
不但如此,直播间中那位深受网友喜爱的县官以其“亲民”的形象赢得了广泛认可,他们摒弃了传统的“官架子”,用贴近百姓的方式助力农产品销售。在与网友的轻松互动中,他们巧妙运用网络流行语,如“买它买它买它”、“OMG,我的天啦”、“宝宝强力推荐”等,卖力地为产品做宣传,赢得了数以千万计的点赞和销售额的持续攀升,从而获得了中国网民的认可和慷慨的打赏。
在一片赞誉声中,中新网记者经过梳理发现,先前有“网络问政”,如今又有“直播带货”,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和新电商模式的迅猛推进,正迫使政府官员积极应对新局面,在网络经济领域主动出击,这不仅缩短了政府与市场的距离,也缩小了官员与农民之间的鸿沟,成为构建服务型政府的新途径。这种勇于迎接挑战并积极应对的探索精神,确实值得我们给予高度评价。
然而,官员进行直播并非每日都会发生,且难以形成常规任务,亦难以确保对农业支持的持续性。
在热烈的掌声中,县官离开直播间后,官员们应深思的焦点转变为“如何塑造本地农产品品牌并拓宽其销售渠道”,这关乎“直播效应”的后续发展。线下,他们需要思考如何构建服务型政府,以及如何扮演好“店小二”的角色,实现带货的常态化,这些都是中国县官需要修炼的内在能力。
正如兰州大学中国政府绩效管理研究中心的王学军教授指出,政府官员身兼数职,满足着多样化的价值需求,其中最为核心的职责是作为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者。在目睹政府官员直播销售商品所带来的正面影响之际,我们亦需深入探讨这一现象背后的长期发展策略。官员通过直播销售商品是一种有效的开端,尽管这或许只能暂时缓解问题,但从长远角度考量,根本还是要依赖农产品产业的坚实基础。
例如,官员们需深入探讨政府如何营造优良的市场氛围,如何确保市场竞争的公正性,如何培育及塑造新型的职业农民,如何推动农业向产业化、规模化、订单化方向发展,以及如何加快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等问题,这些都是他们在离开直播间后迫切需要研究和全面思考的。
台上短暂的一刻,背后却需付出十年的努力。此言对于现时的网络直播行业尤为贴切,毕竟像“李佳琦”这样的网络红人比比皆是。
中国县级官员渴望与众多百万级粉丝的“李佳琦”一较高下,旨在协助农民从“直播经济”中分一杯羹。他们不仅要降低姿态,扮演好“线下店小二”的角色,还需精心策划市场策略,深入农户家中实地考察。只有内功修为深厚,再借助互联网平台,实现“线上线下”的完美结合,才能使本地农产品远销四方,同时拉近政商关系,深入人心。(记者丁思)
疫下“代客祭扫”服务趋热,应急之需还是寄思潮流?
清明时节又至,与往昔不同,正值新冠疫情肆虐之际,此乃人们怀念逝者、追忆祖先、表达哀思、祭扫陵墓的时节。在甘肃地区,众多墓园推出了“代客祭扫”服务,订单量已达百余起,而“代客主祭人”这一角色亦逐渐走进了人们的视线。
他们与随行直播人员一同将鲜花、茶水、香烛以及心愿卡等祭品摆入篮筐,然后搬运到委托人家属的墓碑前。他们代为清洁墓碑、献上鲜花、挂上心愿卡并鞠躬行礼,整个过程通过云端直播呈现给委托者。这种创新的祭扫形式也因此受到了广泛关注。
有人主张,只有亲临现场进行祭奠,才能体现出真正的敬意,网络上的“虚拟祭祀”并不适宜。不少网友甚至直言,采用这种方式不如直接不祭,待疫情缓解后再进行补祭。
同时,这种新方法也得到了不少人的认可。他们觉得,在网络上展示一张相片、播放一首歌曲、留下一段对亲人的祝福,既环保又方便,实际上关键不在于形式,而是那份“故人常在心间”的情感。
在兰州,卧龙岗园林公墓的负责人郑勇向中新网记者透露,数年前,该墓园便着手尝试推行环保的祭祀方法。然而,所谓的“代客扫墓”以及“时空信箱”等服务并未受到广泛欢迎,每年的订单数量并不多。随着此次疫情的爆发,网络殡葬服务才开始逐渐增多。
并非仅此一例,我国众多地区的民政机构也相继推出策略,力推“互联网+”形式的祭扫服务。以广西为例,当地的殡葬服务单位设立了网络祭祀平台,让民众能够在家中通过该平台进行祭扫;同样,福州马尾区也推出了“代祭扫”项目,借助微信直播功能,协助身处海外的华侨华人得以实现缅怀亲人的愿望。
大约在2000年前后,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以及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多样化,一种名为“网络祭扫”的活动应运而生。然而,这一活动在之后的时间里时断时续,近期却再次受到了关注,热度得到了显著回升。
社会学家指出,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假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立目的在于维护社会伦理关系、增进家庭间的和谐、培养年轻一代的道德品质以及增强社会大众的共鸣。近年来,官方积极推广“厚养薄葬”和“文明祭扫”的理念,由此催生的网络殡葬服务在社会中的认可度逐渐提高,这种新型的追思方式或许将逐渐成为未来的新风尚。
历史上“厚养薄葬”的理念也曾被倡导,据记载,在魏晋时期,曹操便曾指示自己离世后应简化丧葬仪式,这一举动让众多人感到意外,毕竟这位野心勃勃的人物,竟然提出了简朴葬礼的主张。他的子孙后代也沿袭了这一做法,其中曹丕更是成为首倡薄葬风气之皇帝,他推崇的是让长辈在世时能够享受到美好的晚年,认为这比任何事物都更为重要。
中华民族文化之所以历久弥新,其根本原因在于孝道文化的代代相传。无论民众根据自身条件挑选何种祭奠形式,关键在于切实履行敬亲、赡养、护理疾病、立身处世、安度晚年等孝道要义。重视实质而非形式,应是当代人们深思的课题。
殡葬服务逐渐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这本身就是一种社会习俗的变革,这一转变是一个持续进行的过程,不可能迅速完成。无论是官方倡导的文明祭祀方式,还是大众青睐的“网络祭祀”,这些都不意味着对传统祭祀方式的简单取代,而是倡导一种便利的理念,为公众提供更多的选择。借助技术创新,我们既能表达哀思,又能实现环保,这才是我们应当深刻理解的清明节的真正含义。(记者 崔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