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风水、风水是什么
在日常生活中,“风水”这个概念可以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种是比较宽泛的解释,它涵盖了周围的环境,包括空间、山脉、水流以及树木等自然景观。例如,人们常说“这里的风景很美,真是一块风水宝地”。另一种则是相对狭窄的定义,它主要指的是阴宅(即墓地)和阳宅(即住宅)。比如,人们会说“进行风水布局,你家拥有良好的风水”。
我国古时将风水称作堪舆,亦称之为地理,我们不妨将它们合并读作:堪舆风水地理。对此,我们还可以这样阐述:堪,指的是观测天空;舆,意指勘探土地;风,涉及空气与空间;水,涵盖水文与水质;地,包括地形与地质;理,则是指对这些因素的研究、分析和理论。
历经数千年的演变,风水学已日趋完善与壮大,尽管如此,仍有部分人将其视为迷信。在历史长河中,风水学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并蕴含了一定的科学原理。那些将风水视为迷信的人,往往对其缺乏深入的认识。本文旨在为你介绍风水的基本知识,帮助你探寻风水的真正内涵,进行深入的风水本质剖析。
关于风水的本质
历经数千年的演变,风水学已逐渐分化出众多流派,从宏观角度划分,主要分为形势派与理气派两大类,此外,还被称为江西派与福建派。形势派亦称峦头派,其核心在于对地理形势的细致观察,通过龙脉、穴位、砂石、水流等要素作为分析和研究的焦点,探讨其吉凶,强调山水相依、水流顺畅的格局,重视山脉的气势与走势,以及水流进退的缓急与清澈等自然景观特征;此后,该流派还发展出多个分支,包括形象三合、五行双山三合、过路阴阳等。理气派系繁复多样,门类众多,诸如三元玄空、八卦、命理、八宅、奇门等均隶属于此派。其中,三元玄空尤为盛行,以至于有人误以为不精通玄空飞星的风水师便是不称职的。此派以周易的河图洛书、阴阳五行作为理论支撑,并借助九星飞泊在时空中的计算方法来预测吉凶。
近年来,社会上涌现出众多以个人命名的风水流派,例如皇宫风水、宫廷秘传风水、太极门风水等。这些风水流派众多,各执一词,传承各异,各派纷纷自诩正宗,导致彼此之间出现了相互诋毁和排斥的现象。
实际上,无论何种流派,都不应忘却风水最初的真谛,即以阴阳之气为基础,以“生气”作为核心要素,以“藏风得水”作为优选标准,以寻求一个理想的居住(阴宅的墓穴)环境为宗旨。《葬书》为风水构建了一套清晰的思想体系,标志着风水理论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要想精通风水,务必掌握坚实的理论基础,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大众。
风水的历史缘由
史籍记载,郭璞是东晋时代一位卓越的文学家与训诂学家,他自幼聪慧异常,在中国古代文学领域内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他曾官至尚书郎。据《晋书·郭璞传》所述,郭璞对古文和生僻字体情有独钟,对阴阳五行和历法算术亦颇有造诣。有位名叫郭公的人,他客居河东,擅长占卜,郭璞便跟随他学习。公赠给他一个装满九卷秘籍的青囊,其中记载了五行、天文、占卜等技艺,能够化解灾祸,通达无际,即便是京房、管珞这样的高手也难以超越。璞的门徒赵载曾偷偷地拿到了青囊书,然而还没来得及阅读,就被火焚毁了。《辞源》中记载,郭璞,字景纯,是晋朝时期闻喜(位于山西境内)的才子。他博学多才,尤其擅长阴阳历算和五行卜筮之术,其占卜之术多奇效验,文学成就几乎被这些术数所掩盖。他所撰写的书籍包括《尔雅注》、《山海经注》、《穆天子传注》、《楚词注》、《子虞子林赋注》等,共计数十万字。遗憾的是,后来他被王敦所杀害。
郭璞在当时的声望极高,从皇宫贵族到普通百姓,朝廷内外都对风水深信不疑。《晋书·郭璞传》中提到:“郭璞因母亲去世而辞官,选择在暨阳安葬,距离水源大约百步。有人认为靠近水边为佳,但郭璞却说:这里将来会变成陆地,果然后来沙土淤积,原本的基址数十里外都变成了桑田。”
郭璞曾为人安葬,皇帝便身着便服前往探看,随后询问主人,为何选择以龙角为葬,此法恐将招致灭族之祸。主人回答道:“郭璞曾言,此乃葬龙之耳,不出三年,必能引来天子。”皇帝问道:“引来天子?”主人答:“能引来天子,陛下感到十分惊奇。”
由此可见,郭璞在风水领域的造诣颇深,深受世人赞誉。后人一致认为他是风水学的开山鼻祖,此言非虚。他所撰写的《葬书》更是被皇宫珍藏,被纳入“禁中御函秘书”之列,仅供朝廷使用。
在郭璞之前,风水被称作“堪舆”,这一术语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淮南子》一书,该书由汉代的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所编撰。在《淮南子》的第三卷《天文训》中,有这样的记载:“堪舆徐行,雄以音识雌。”东汉时期的学者许慎对其进行了阐释,他认为“堪”代表天道,“舆”则代表地道,从而表明堪舆是天地间运行规律的一种体现。故而,无论是称作“堪舆”还是“风水”,其内涵均为:研究山脉与方位的地理环境,涵盖自然生存条件、地质构造、气候变迁、水文条件以及环境景观等多个方面。随后,人们会选择其中吉祥的元素,用以建造城池、住宅以及陵墓等建筑,力求实现“天人合一”的极致和谐,这构成了古代一种实用的建筑技艺。
中国古人把风水称为堪舆,也叫地理,我们不妨连起来一起读做:堪舆风水地理。我们也不妨可以这样解释:堪(观察天)、舆(勘察地)、风(空气空间)、水(水文水质)、地(地形地质)理(的研究分析理论)。
在地球表面,体积最为庞大的物质包括了风、水以及土地。而对于人类而言,维持生命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同样包括风(即空气)、水以及土地(即土地本身)。在谈论风水之时,切不可忽视“地”这一要素。
地球上的物质,除却来自天体的部分,其余几乎均由风水地三者承载、包含和孕育,这其中自然也包括了人类。由此可见,古人所言的风水,实则是对地球间所有物质的统称。风水学则是一门研究人类生存与发展所依赖的微观物质(如空气、水和土壤)以及宏观环境(包括天地)的学科。
古人感知,大地之上,除去地面与水域,唯有空间存留。空间之内,唯有风之存在。古人坚信,风、空间与天三者紧密相连。风水学所述之风,既指空气,亦象征空间,更涵盖天空之意。
风水这一概念最早源于伏羲时代,太昊伏羲依据他独创的简易图,推断出地球曾经历了一个以风和水为主要特征的时期。《简易经》中有所记载:“研地说:一雾水,二风水,三山水,四丘水,五泽水,六地水,七少水,八缺水,九无水。”此处所谈的风水,正是风水最初的含义。
老子曾言:一化而为二,二衍化为三,三则孕育万物。其中,一象征着天,故有“天生水”的说法;二代表着地;至于三,则指的是水。将老子的这句话进行诠释,便是:天成地,地与天共同孕育水,天地水共同滋养万物。
晋代学者郭璞在其所传的古本《葬经》中提到:“风至则气散,遇水则停,古人为之聚气而不让其消散,引导其流动而有节制,因此称之为风水。在风水学中,以得水为首要,其次则是藏风。”有人认为这便是“风水”一词的由来,但实际上,郭璞在这里已经将风水概念进行了狭义化处理。
顾名思义,我们可以明显看出,我国古代的风水学是何等的务实、何等的广博、何等的紧要。将风水学视为封建迷信的观点,实在是过于狭隘、过于愚昧。
有人将风水学纳入道家五术之中,实为谬误。在中国古代,不仅儒、释、道三教对此抱有浓厚兴趣,即便是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都将风水地理视为必备且需精通的学问。他们追求的是天文地理无所不通,三教九流无所不晓的境界。然而,后来部分遗贤术士却将风水学导向了功利与神秘的道路。
在现代汉语词典里,“风水”这一概念被解释为:涉及住宅、墓地等场所的地理位置,包括地脉走向、山水方位等要素。迷信者坚信,风水的优劣与否能够对其家庭成员、子女的兴衰、吉凶产生作用。
现代汉语词典对于风水的解释,将其限定为“涉及住宅、墓地等场所的地理位置,包括地脉、山水走向等”,这种说法过于局限,未能全面展现风水的内涵。而将风水描述为“迷信者认为其好坏能决定家庭、子女的兴衰与祸福”,则是对风水的一种贬低和简化。
在日常生活中,风水一词可有两种解释,一种是比较广义的意义,泛指附近的空间、山、水,树木等自然环境。比如说这里风水真好,真是一块风水宝地等。一种是比较狭义的意义,专指阴宅(墓地)和阳宅(住房)。比如说做风水,你家有好风水等。
为了便于读者领会,本文提及的风水概念涵盖了一个广泛的范畴。在特定的语境中,我们直接提及阴阳宅来指代狭义的风水。
古时的住宅,无论是官府还是百姓居所,无论是贵族墓地还是平民墓地,大多都凝结了风水师的智慧。因此,今人应当认识到,风水学对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与国家发展贡献巨大,其价值不可抹灭,不容质疑。
风水学的精髓在于追求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它以天地为研究对象,将人作为核心,旨在服务于人的需求。这无疑是一门真正以人为本的学问。
个人觉得,真正的中国古代风水学应当是古代人类在繁衍后代、治理国家、安定民生等社会实践中积累的生存智慧。
它是一门探讨自然界对人类影响的深邃学科,代表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蕴含着趋吉避凶的智慧,历经千年传承的民间习俗,基于天人合一、阴阳平衡的哲学理念,是中国特有的、基于实践经验总结的居住环境优选技术,是由古代先贤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思想交融而成的广博学派,是一种将科学与玄学并论、精华与糟粕共存、虽落后于现代技术却超越现代科学的系统理论,也是一项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个人之见,中国风水学涵盖了以下十个方面。这些方面都需要我们进行全面考量,进行综合分析,并做到统筹兼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