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为自己两选墓址
蒋介石接受了传统的教育,即便他曾在日本留学,接触了新颖的思想观念,并在宋美龄的影响下信仰了基督教,然而他的本质仍旧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
他为自己精心挑选了两处安息之地,预备在百年之后得以安葬其中。
他选的第一个墓地是老家浙江奉化溪口。
蒋介石的母亲离世后,其灵柩被安放在距离溪口镇大约1500米的上白岩山鱼鳞岙中垄,随之,他还建造了一座规模宏大的墓地,同时构筑了新式洋房慈庵,蒋介石亲自撰写了《慈庵记》。他计划将自己的骨灰安置在母亲身边,以便在离世之后也能继续尽孝道。
蒋母墓
然而,不久之后他察觉到,奉化城北的响岭岗地势开阔,风光旖旎,被认为风水极佳,于是他改变了初衷,将岗上的“仁湖”选作自己的安息之地,并派遣人员在该地修建了一条道路。如今,那条道路依旧存在,但“仁湖”却已变作了稻田。
蒋介石第二个选定的墓地在南京紫金山。
1946年,蒋介石自诩为抗日“英雄”,重返南京,此后便着手挑选新的安息之地。
他暗中邀请了浙江奉化雪窦寺的太虚法师,在向法师阐明自己的目的之后,法师便在金陵周边为他寻觅龙脉之地。经过一番搜寻,最终在中山陵与明孝陵之间选定了那片“风水宝地”。
太虚法师向蒋介石透露了选定的地点,他言道:“今日我已揭示天机,龙穴已有所变动。建议在中山陵与明孝陵之间建造一座亭子,以此镇守龙脉。待您百年之后,在此地安葬,将确保蒋家江山永固,亦能令蒋家福禄长久。”
蒋介石听闻此事后心情大悦,数日之后,他以参拜中山陵、游览钟山名胜为名,拄着拐杖攀登高峰。他从紫霞洞西侧攀登至层岗之巅,远望天阙,目睹太虚所指之处,山川壮丽,林壑秀美,其他地方难以匹敌。
此处地势介于明孝陵之上与中山陵之下,东侧是紫霞洞,西侧则是独龙岗的宝球峰,下方便是“忠烈塔”——亦即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的纪念塔。四周环境清幽宜人,令人心旷神怡。蒋介石认为,将遗体安葬于此,既彰显其地位高于明代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又能“侍奉”总理孙中山,这无疑极大地提升了“蒋委员长”的身份与地位,远胜于母亲墓旁的“仁湖”之地。
为了夺得这块“风水宝地”,蒋介石派遣人员在此先行搭建了一座亭子,以此作为纪念。鉴于当时抗战才刚刚落幕,国家经济状况堪忧,不宜将公款私用,因此后来得益于旅美华侨的捐款支持,才得以实现“委员长”的愿望。
正气亭
亭子于1947年春开始动工,历经秋天才告完成。其建筑呈方形,拥有重檐和翘起的飞角,基座采用苏州产的花岗石,顶部覆盖着蓝色的琉璃瓦。亭内外的梁柱色彩斑斓,装饰华丽,显得庄重而威严。蒋介石为其赐名“正气亭”,并亲自题写了匾额和楹联,内容为“浩气远连忠烈塔,紫霞环绕宝珠峰”。
1975年,蒋介石在台湾岛上离世,其遗体至今尚未得到安葬。这主要是因为蒋介石在生前留下了这样的遗愿:自己的棺木不要入土,将来希望被安葬回大陆。尽管他已离世,但无论是他渴望“重返大陆”的愿望,还是体现“叶落归根”的孝道,他对大陆的深厚情感始终未曾减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