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图文刺激大赛#
新中国成立初期,乔冠华一直在外交部担任要职。他参加了几乎所有重要的外交活动。 1971年率中国代表团出席第26届联合国大会并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今年,中国在联合国获得合法地位。乔冠华此后六年担任中国代表团团长,成为中国外交领域的核心人物。他还协助周恩来总理发展中美关系,为中美建交做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1973年,乔冠华因受到误导而参与了对周总理的错误批评。这次经历让他深感遗憾。随后,乔冠华在会见外宾时,借机向周恩来总理诚挚道歉。周总理宽容地回应:“我怎么能怪你呢?我认识你这么久了,我知道很多事情不是你能控制的。”这澄清了乔冠华与周总理之间的误会。
1970年代末,乔冠华的身体状况逐渐恶化,于1983年不幸去世。章含之遵照丈夫的遗愿,将骨灰暂时存放在家里。
1984年底,章含之终于决定完成乔冠华的遗愿,让他在家乡安息。她向江苏省盐城市地委表达了这一愿望。然而地委在得到省委的批准后却遇到了麻烦。批准要求热烈欢迎,但强调标准不能太高,并规定骨灰事宜需要由当地政府处理。在如此模糊的指示下,地委很难做出决定,最终决定暂时不同意。
得到消息后,张含之失望地离开了。她决定向乔冠华生前最好的朋友李浩寻求帮助。李浩与乔冠华的革命友谊源于抗日战争时期。当时,李浩是一名普通外科医生,乔冠华突发疾病得到了他的帮助。在医院的相处中,李浩被乔冠华的革命热情和政治理想深深感染,最终选择投身革命。两人一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当章含之带着乔冠华的骨灰找到李浩时,立即表示愿意帮助她。了解情况后,李浩向苏州市吴县县委书记管正求助。了解事情经过后,管政表示支持,认为乔冠华对国家建设的贡献不容忽视。他决定帮助章含之将乔冠华的遗体安置在吴县东山镇墓地。
管正的决定虽然面临上级的压力,但他仍然坚持自己的判断,认为一个为国家建设做出重大贡献的人应该得到应有的尊重。最终,张含之和李浩选择了东山镇华侨公墓作为乔冠华的安息地。
1935年清明节,章含之带着乔冠华的骨灰来到东山镇华侨公墓。这次,接待她的是东山镇华侨墓园经理杨其林。杨其林见到章含之,真诚地说:“乔部长对国家的贡献我们都知道,欢迎来到我们东山。”这句话总算是安慰了章含之的心。
杨其林又问道:“不知道乔部长生前还有没有其他愿望?您还有什么要求吗?”章含之从口袋里掏出两千块钱,缓缓说道:“不用了,这是我的,前几天我给老乔收了最后一批稿费,他也没有别的积蓄了,所以我就用这是给他买一块墓碑。”
一位曾经在联合国光荣亮相的外交部长,死后只能用稿费埋葬。这让所有知道这件事的人都感到深深的敬意。东山公墓位于太湖之滨,环境幽静。虽然别人的墓碑都很豪华,但乔冠华的墓碑却显得简单朴素。当然,这并不重要。墓碑虽然简单,但他的贡献将永远铭记在人们心中。每到清明节,都有很多人来这里扫墓,缅怀这位为国家做出巨大贡献的外交官。
改革开放后,盐城地委主动联系苏州,希望将乔冠华的墓地迁回家乡。苏州经过考虑,同意了迁回的请求,但只保留了部分文物和墓地。乔冠华终于可以正式回到家乡,完成未竟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