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唐代,诗人卢龟蒙就曾用“捕捉千峰翠色”来概括秘彩瓷的美。然而,宋代以后,秘彩瓷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甚至后人在唐宋文献中看到“秘彩瓷”的记载,也不知道它是什么。直到1987年法门寺地宫开放,“秘彩瓷”千年之谜才被解开。
到底什么是“秘瓷”?所谓的“秘密颜色”到底是什么?还有哪些鲜为人知的生产技术?
唐至五朝秘彩瓷杯及杯托
秘彩瓷质地细腻纯净,毛孔细小,几乎没有普通瓷器上常见的锈斑等杂质。釉色以天蓝色为基调。施釉均匀,很少有流釉或积釉的现象。秘彩瓷器因其品质优良、存世量少而受到广泛关注。
秘彩瓷的“千年之谜”
“九秋风露花满窑,夺万峰青色。半夜相聚真好,我们将余杯撒在半夜。”夜晚。”唐代诗人吕龟蒙在其《秘色月绮》诗中对秘色瓷有这样的描述。
“如今的秘彩瓷器,相传是钱氏国的秘彩,烧于越州,用作祭品,大臣们不准使用,所以说是秘彩。”北宋赵灵矩在《侯则录》中解释了“秘色”。瓷”。
五朝 越窑秘彩莲瓣纹瓷碗
江苏省苏州市出土虎丘塔
苏州博物馆现存藏品是苏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此外,《吴越史》、《春秋十国》、《宋史》等都有关于秘彩瓷的记载。唐宋时期,人们就有了秘彩瓷的概念。宋代以后,秘彩瓷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后来人们看到唐宋文献时,已经不知道其中提到的秘彩瓷是什么了。就这样,秘色瓷就成了一个谜,没有人确切知道秘色瓷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瓷器。
秘彩瓷的神秘一直延续到现代,1987年出现了转折。
1987年,对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随着地宫中的文物一一浮出水面,人们发现了一块碑,名为“真身交付时,道具、金银、宝物、衣物、帐篷都与真身相伴”。顾名思义,这是一个记录地宫埋藏物品的帐本,秘彩瓷器就在这个帐本中。
碑拓“监送真身时,附有道具、金银、宝物、衣物”
铭文明确记载了与地宫出土器物相对应的越窑青瓷,包括花口碗、花口盘、葵花口碗等13件。此外还出土了一件八棱瓶,一般认为是秘彩瓷器。
法门寺的考古发掘,让身份成谜的秘彩瓷在数百年后遇到转机。现代人终于知道什么样的瓷器叫秘彩瓷,而秘彩瓷又不同于普通的越窑瓷器。
既然考古已经让我们鉴定了部分秘彩瓷器,那么我们在考古发现中就可以找到一堆秘彩瓷器。
法门寺出土秘彩瓷越窑釉瓷八面净瓶
本次展览不同产地、不同时期的秘彩瓷八面纯瓶对比
法门寺出土越窑秘彩瓷葵花盘
法门寺的考古发掘,确立了秘彩瓷的判断标准,也暗示了秘彩瓷与皇帝的特殊关系。随后,我国在吴越国钱氏墓地、北宋太宗元德李侯墓、赵氏墓等一系列墓葬中发现了可能是秘彩瓷的器物。北宋周王幽,辽圣宗贵妃墓。就这样,大批秘彩瓷器“复活”了。
北宋太宗李侯墓出土越窑秘彩海水龙纹瓷盘(局部)
其他文物:越窑秘彩瓷刻云鹤纹盒等。
越窑青瓷刻蝴蝶纹盘
“翠绿融成翠绿吉祥色,道成首先向您致敬。”
陵墓和墓葬中的发现清楚地表达了秘彩瓷的特殊地位。结合文献记载可以看出,秘彩瓷确实是进贡皇帝的瓷器。
唐五朝时期,中央实行地方贡制,各州向皇帝进贡土产。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进贡瓷器的有三个州府:邢州、越州、河南。文学家柳宗元写了一篇《代人瓷器》的文章,讲的是他代表好友饶州刺史向皇帝进贡瓷器的事。唐代诗人徐渭《贡品遗秘彩茶杯》诗云:“翠绿融翠吉祥色,新色新色。陶成之时,须贡品”。我先。”亦泛指进贡越窑青瓷。徐渭《贡玉秘色茶杯》明确指出,秘色瓷为贡瓷。
唐五朝的贡制下,是否有生产贡瓷的窑场?浙江慈溪上林湖吴家溪唐代灵提墓出土的一件墓志铭罐记载:“葬于光启三年(887年)丁未二月五日,葬于当宝宫窑北山。”志文证实了唐代贡窑的存在。与民窑不同,贡窑是专门生产贡瓷的,其产品的一部分必须用于贡品。贡窑与宋代专门生产宫廷瓷器的官窑并无联系。他们在生产上仍保留一定的自主权,可以烧制普通瓷器。
秘彩瓷的制作时间为唐末至宋初。为唐、辽、宋皇室所用。五朝时期,除吴、越外,文献记载蜀国在五朝末期之前就已向中央进贡。考古发现,广州、长沙出土了秘彩瓷。该时期的暗彩瓷表明,前蜀、楚、南汉时期均获得并使用了当时的暗彩瓷。毫不夸张地说,秘彩瓷器是九至十一世纪的“国际”优质瓷器。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唐代越窑秘彩瓷八棱纯瓶
法门寺地宫出土 凹底深腹五瓣向日葵 秘彩瓷盘
唐代法门寺博物馆藏秘彩瓷葵花碗
有趣的一点是,秘色瓷以天青色为主,夹杂着一些颜色偏黄的秘色瓷。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沉月明表示:烧制瓷器时,匣钵内部本应是密封的,但由于各种情况,有时会漏入空气,一旦空气进入,釉面就会氧化变黄。 。 。
刻花密彩瓷
后寺岙窑址发现了秘彩瓷器,窑址堆积物中还发现有“大中”、“咸通”等唐代窑具地层。从地层来看,后四坳窑大约在唐代火中时期开始生产秘彩瓷器,一直延续到五朝中期左右。五朝后期质量下降。
至于秘城瓷器产量的下限,文献中是有踪迹的。宋代吴越国在开宝二年(969年)和开宝六年(973年)负责“秘彩瓷(窑)”。但太平兴国元年(976年)以后,贡瓷出现较多。对于越窑或瓷器来说,不使用秘色瓷(窑)器的概念。熙宁元年(1068年),越州进贡的有“秘彩瓷”。这为理解分泌物产生的年龄下限提供了方向。
越窑瓷器有官字:定窑、耀州窑、越窑等唐代至北宋时期的瓷器上都刻有“官”字或“新官”字样,表示该瓷器的使用者是墓葬大多为王室成员、贵族等上层阶级以及少数平民的墓葬。
对“官”字的主要理解是:带有“官”字的瓷器,是政府征收实物税的标准对象; “官”是光禄寺下属台官署的简称,带有“官”字的瓷器是台官署定制烧制的产品。一个器皿;官就是所谓的“官风”,象征着贵族品味和宫廷风范。
越窑刻“关”字青釉双系罐
越窑刻“关”字瓷匣钵
窑具也是“正统主人”
秘色瓷器是用瓷匣烧制的,匣钵上有泥点支撑。一碗一器一体烧制。有的采用瓷饼垫烧制,匣钵内施釉封口。
科学技术检测表明,后四岙窑址烧制的秘彩瓷器的胎体、釉料、匣钵的化学元素成分与普通越窑青瓷相似。由此可见,秘彩瓷器与普通越窑青瓷的胎釉原料不同。没有本质区别。与普通越窑青瓷相比,秘彩瓷器表面更加透明,釉中杂质较少,说明原料的选择和加工更加严格。
后四坳窑址出土的匣钵有陶器、瓷器、粗瓷三种。瓷匣钵盛行于唐末至五朝初期。瓷匣钵与瓷胎基本相同,烧制时匣钵之间用釉封住。后四坳窑址中瓷匣钵和秘彩瓷器的数量同时增加和减少。由此推测,秘彩瓷的烧制与瓷匣钵有关。
越窑匣钵装标本
碗体
安装烧录示意图
秘彩瓷的釉色相当淡雅。
与唐三彩相比,
秘彩瓷不华丽、不招摇;
与白瓷相比,
多了几分趣味和醇厚;
与黑瓷相比,
更是酣畅淋漓、热闹非凡。
青色不仅内敛、冷静,
自然、简单、质朴的美,
并表现出坚韧、宽容的性格。
这正是传统儒家思想在瓷器上的体现。
并受到文人墨客的推崇
“中庸之道”的学说与此不谋而合。
最高310万,最低47万:秘彩瓷器拍卖价格前30名
什么是“秘彩”瓷器
被南宋誉为“天下第一”的物品中,就有“高丽秘彩”!让宋慈很尴尬的存在
秘彩瓷器及标本收藏,难得的古瓷器资料
“秘彩瓷”究竟隐藏着多少秘密?直到1987年法门寺地宫被发掘的那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