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注: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1周年之际,首届北大红楼暨伟大建党精神学术研讨会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在北大红楼举行。与会人员围绕北大红楼和伟大建党精神、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交流了富有创新性、值得学习的学术观点从。本次学术研讨会受到学术界、理论界、文化界的高度关注,半年内共收到学术论文130余篇。现将部分专家学者的学术论文选集出版,以飨读者。
2.通过沉浸式的展览体验引发观众的思想共鸣
北京乃至全国有很多地方纪念李大钊同志,介绍他的事迹。故居如何体现自身特色和价值,是作为对外开放的博物馆首先要考虑的问题。虽然近年来故居被授予各类学习教育基地称号,但作为对外开放的教育基地和学生的校外教室,由于空间有限,没有地方可以挂黑板、放置黑板。讲台上,桌椅堆放整齐。按照传统的制度安排教室一样的教学环境。但李大钊故居是故居最大的特色,也是最好的课堂。展出的精心挑选的实物展品是最好的教具。通过这种独特的教学形式,带领观众参观李大钊故居的各个房间,通过“家”这个特殊的场景,向观众展示李大钊生动的一面,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目的。
故居原貌陈列严格按照时代特点和子女、朋友、学生的回忆录进行修复和陈列。通过营造沉浸式的观看体验,呈现了李大钊立足家乡开展革命活动的场景,反映了李大钊在故居的生活状况。展示了李大钊的家庭成员、家庭生活、家风、家教等内容。参观过程中,李大钊丈夫、父亲、老师的不同身份通过场景切换,还原了有血有肉的伟人形象,引发观众思想共鸣。
在教学方法上,加深学生学习记忆的最好办法就是通过眼看、耳听、口读、写,将“听、听、读、写”四种感官刺激结合起来。用手。由于故居没有标准教室,我们创造了观众可以听讲师讲解、观看展览展品、重温入党誓词的教学方式,让前来学习的观众加深了解。在听、读、说三种感官的刺激下对参观的记忆。既实现了文物复兴的实用性,又提高了故居全年龄段现场教学方式的覆盖率。
原陈列陈列由3个主室、2个东西厢房、3个东西厢房共13栋文物建筑组成。故居三间正房中,西侧两间是李大钊一家的正房。陈设按照民国时期的居住生活场景布置。一进门,映入眼帘的是中厅的一幅画,这是根据李大钊大女儿李兴华的回忆画的:“我记得我们正厅的北墙上,有一幅著名的一幅镶在玻璃框里的画,描绘了一个年轻男子坐在高高的山脊上,怀里抱着一个乐器,周围有各种飞禽走兽。”这幅画展示了一个非常和谐的意境。李大钊曾指着这幅画对孩子们说:“音乐不仅能起到帮助作用,还能令人陶醉、振奋人心。”李大钊也曾多次到昌黎五峰山居住、避难,他还曾在五峰山上写过《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或许画中的山势与五峰山很相似,很容易引起先生的共鸣。因此,他的家人特地挂了这幅画。
中殿画两侧悬挂着李大钊手书最著名的对联:“铁肩担道义,妙手写文章”。李大钊工作繁忙,闲暇时喜欢写大字、练书法。李大钊的长子李保华曾回忆父亲:“有一段时间,他的书法非常好,几乎每天都写字,写了很多幅作品。他写的书法多是山水诗,也‘写对联’。”大钊很高兴,很佩服明代忠臣杨继盛的气节,也很欣赏杨继盛的“铁肩担道义,无情无义”的诗句。手负责文章。”根据这句话,我结合了陆游的《文章》诗“文章天然造就,良手无意得来”,是根据《妙》字改写的。 “之”。
1916年李大钊到达北京后,出任《晨钟报》编辑部主任,该报于当年8月15日创刊。李大钊创新设计每期都会发布“每日警告”。相比之下,只有第六期的《铁肩担道德》才只有半句话。并于9月亲笔题为“铁肩担道德,妙手笔”对联,赠送给姐夫杨子慧。可见,李大钊改这个词是有目的的。他认为,一个人必须具备写作技巧和对问题的深刻理解,才能与道德责任相辅相成。李大钊非常喜欢这副对联,多次写下这幅对联,以抒发自己的志向。 1924年,为了劝说章士钊不要倒向北洋军阀政府,李大钊受到章士钊妻子吴若男的邀请,请李大钊为她写一面锦旗作为纪念机会。他手书“铁肩担德,妙手”一副对联,赠送给吴若。男性。这副对联可以说是李大钊一生精神风貌的真实写照。
中殿画下方有一张八仙桌,两侧各有一张官帽椅,后面桌子两端各有一个掸子瓶,中间有一座老式钟表,寓意一生平安,这些都体现了民国时期住宅陈设的特点。
正房西墙下有一部老式电话机。西局2257是当时李大钊家人的电话号码。李大钊住在这里时,已经是北京大学教授、图书馆馆长。北大为教授家里配备了一部电话,不仅印证了李大钊当时崇高的社会地位,而且利用当时电话这种稀有之物和简单的院规,再次形成对比,进一步彰显李大钊朴素的生活作风。
为了坚持原汁原味的展示和改造的理念,与之前的展览布局相比,本次改造故居内的解说牌数量大幅减少。正厅里唯一保留的就是一张《少年中国》第2卷的图片和4期的介绍。 《青年中国》是青年中国学会的官方刊物。青年中国学会的使命是:“以科学精神,为社会活动创造青年中国”。虽然李大钊家里配备了电话,但当时主要的通讯方式仍然是书信。李大钊是青年中国学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为方便与读者联系,李大钊将家庭住址变更信息公开,及时告知读者。这也是李大钊曾在此居住的最有力的证据。
大厅东侧正房是李大钊夫妇的卧室。陈列主要反映了李大钊和赵仁兰之间的相互关系。李大钊非常珍惜夫妻感情,对妻子始终心存感激。因为虽然李大钊夫妇已经共同生活了27年,但婚后,李大钊先后前往永平府、天津和日本留学。到北大工作后,夫妻俩只能在学校寒暑假期间团聚,直到搬进了石虎马的第三栋房子。稳定的家庭生活从15号才真正开始,所以夫妻俩在这个院子、这个房间里度过了最长的时间。
为了让妻子在北京的生活更加舒适,李大钊特地为妻子做了一个炕。炕席、炕板是从他故居乐亭老乡家里收集的,反映了乐亭人的生活特点。闲暇之余,李大钊教妻子读书写字。后来赵仁兰在李大钊的帮助下才得以读懂《红楼梦》。
1916年冬,蔡元培来到北京大学任校长,随后发起成立进德社,基本戒律是不娼、不赌博、不纳妾。遵守这三戒而加入的人称为A类会员。李大钊一进入北大就加入了进德会,自认为是甲类会员。这也体现了李大钊作为道德模范的风范。
平顶建筑与正房并列,但高度稍低的是厢房。夫妻俩的卧室旁边是东厢房,里面住的是李大钊年幼的孩子们。 2006年故居修缮奠基仪式上,李大钊二儿子李光华一进屋就兴奋地说“我到家了,我到家了”。原来,他出生在这里,在这个小院里学会说话、走路,对这里产生了感情和印象。
与东厢房对称的是西厢房,是李大钊长女李兴华的住宅。西翼的展览不仅凸显了房屋主人的身份,还营造了李兴华在此居住时还是一名小学三年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场景。故居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是青少年学生思想教育的重中之重。通过与同龄人生活、学习状况的直观比较,凸显现代学生物质生活和学习条件的飞跃,唤起他们珍惜当下的生活。来之不易的知识。为青少年学生讲解的内容从小学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的内容开始,重点讲述了李兴华和父亲李大钊在故居的生活故事,通过李兴华和父亲李大钊在故居的文明游戏,大钊经常和孩子们一起玩——下军棋,用“手工画棋盘、手工折叠棋子”的细节,可以增强青少年学生的观展体验,增强学生对展览的理解和感受。文本的参与,拉近了青年学生与大钊先生的距离。李大钊虽然喜欢下棋,但他从来没有给孩子买过棋子。他曾对孩子们说:“用自己做的棋子下棋,非常有趣!”这进一步体现了李大钊对子女教育的重视。体现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
东翼由两部分组成。北边的小一间是李大钊长子李保华的卧室。虽然这个房间的空间很小,但却是讲解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连接点。在这里我们可以和观众聊聊老北京四合院的居住特点。例如,主房间通常由家庭中最年长的成员占据,因为它具有最好的照明和温度。东厢房是给儿子的,因为东方是太阳升起的方向。 、儿子代表家庭的希望等等,不仅为参观学习增添了一些知识,还可以介绍1920年到北京后,11岁的李保华就住在这个房间里。是他和父亲居住时间最长的地方。虽然参观者经历了从侧室到侧室的空间转变,但延续了李大钊父亲的主题,两个展览之间的联系使得展览非常灵活。
故居空间有限,为了体现“原”特色,不可能通过在客厅安装展板来扩展内容。而且,为了突出《故居》的主题,展现其自身特色,展览内容只能排除李大钊被捕牺牲的部分。不过,利用李保华性格在这个空间的“运气”,在讲解工作中加以弥补,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915年7月,在孙中山的倡议下,当时的北洋政府将每年的清明节定为植树节。 1927年4月6日,李大钊及其家人被捕的那天,恰逢当年的清明节,也是当时的植树节,又恰逢学校放假。李保华一早就骑着自行车出了西直门,前往小汤山。他和周作人、同学周凤仪一起去郊游。当晚,李保华回到清华大学李乐光住处,逃脱抓捕。
第二天,沈尹默找到了李保华,把他送到了哥哥沈世元家里躲起来。李宝华在城外躲了七八天后,沉尹默认为弟弟家离侦探队太近,不安全,就让周作人把李宝华带回家保护。李保华在周作人家里躲了一个多月。周作人的儿子周凤仪喜欢摄影,家里有相机,所以留下了两张残缺但极其珍贵的照片。李大钊去世后,李保华在周作人、沈尹默等北京大学教授的帮助下,化名杨振东赴日本留学,考入东京高等师范学校物理化学系。
李保华的“运气”不仅仅只是避免了被捕的不幸。李保华1925年加入青年团。1926年,17岁的李保华以共青团员的身份参加了3月18日事变。 1927年,18岁的李保华如果和父亲李大钊一起被捕,很可能会一起被杀。的。
然而,李保华“逃跑”的消息还是被泄露。据李兴华回忆,他在狱中唯一一次见到父亲是在法庭上。法官问李大钊的第一个问题是,李兴华是否是李大钊的长子。李兴华机智勇敢。迪先答应了,这样就掩护了她的哥哥。由此,我们可以再次回应西厢房主人李兴华的机智和勇敢,展现出宝华与兴华之间深厚的兄妹关系。
李保华1931年在日本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任中共东京特别支部书记。 9月18日事变后,中国17个省份的留日学生代表聚集在一起,决定回国参加抗日斗争。李保华也回到中国继续斗争。后来,李大钊举办的每一次纪念活动,李保华都被邀请参加,但他从未在纪念活动上发言或题词。通过讲解员对这些史料的口述,不仅扩大了故居的陈列,增加了故居的博物馆价值,而且反映了李大钊家族两代人的革命斗争历程和展现了李大钊家族革命火花的传承。
由于巡演路线上从阁楼到侧翼的空间转换,年轻学生观众的注意力往往会减弱。鲁迅的长孙周令飞曾给笔者讲过一个在学生中流传的笑话:“一怕文言文,二怕作文,三怕周树人。”这时,解说员可以通过文案《呐喊》的力量再次吸引年轻学生的注意力。李兴华记得,鲁迅先生的小说《呐喊》一出版,父亲就买了下来。李大钊非常珍惜这本书,还特别谈到了这本书对孩子们的价值,要求他们认真地读,因为李大钊非常重视对孩子的教育,希望他们成为“有志之人”。遇到山不愁,不怕水。”革命性的。通过《呐喊》的作者鲁迅先生,我们还可以把话题引到附近的鲁迅中学,介绍一下当时的女子高等师范大学。这些史料不仅加强了北京大学红楼与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活动所在地北京之间的联系。联系一下,好吧通过故居与女子师范大学、中国大学、教育部的地理位置较近,补充了李大钊选择在此租房的理由。也能导致他步行上下班的简单生活习惯,有利于工作安排的交代。输入下一个房间的主题。
东厢房的南间曾作为客房。通过原创展示和展览相结合,凸显了李大钊对青少年的关心和帮助,呈现了一个生动的教师形象。
李大钊担任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时,每月工资为120银元。后来,当他被任命为教授和图书馆馆长时,他的薪水也增加了。算上各个学校打工的收入和稿费,每月收入最高可达近300银元。 “20世纪前30年,银元作为当地货币的价值比较坚挺”,因此以此为基础的推算更为有力。北方人主要以白面为主食,猪肉也是常见的日常肉类。 1924年,100公斤白面卖8.27元,100公斤猪肉卖19元。 “20年代初期,北京的生活成本很便宜,一个小家庭每个月几十块银子就可以过活。比如每个月有100块银子,生活就已经很不错了,可以租个四合院了。”房子大约有20多套房子,租金每个月才20多银元,有的北大教授攒钱买房,几千块银子就住;有的甚至买了好几套房子出租。 ”
可见,李大钊以当时的收入,能够过上相对稳定富裕的生活。但据后来统计,李大钊每月收入近三分之二用于资助党的活动,其余的则经常资助贫困进步学生,有时让聪明的妻子赵仁兰难以维持生计。一位北大同事曾笑称,“李大钊没有离开北大,每个月都领工资,钱都散了。”校长蔡元培得知此事后,要求学校会计科的同事每月直接上缴李大钊的部分工资。赵仁兰,这样她就可以安排好自己的日常开支,避免家里打不着火。尽管如此,李大钊被捕后,白梅初、李石等300余名乐亭群众联名上书表达爱心。请愿书是这样描述的:“黄画卷,绿灯笼,吃硬食,吃清淡。冬天穿棉衣,夏天穿布衣。”衬衫,我所受的苦难是无法形容的,而且持续了好几年。”
李大钊去世后,中外记者前往李家租住的福佑街后坑朝阳巷3号进行采访。他们不禁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就连当时的反动报纸也撰文说:“李大钊什么也没救,死后郁郁寡欢”。 1927年4月15日,《世界日报》刊登了公民李公霞给张学良的信,列出了要求宽恕李大钊的10个理由。第八曰:“李氏私德醇厚,如无衣冬。”他常年不坐洋车,把所有收入都用来帮助贫困学生。”1927年4月30日的《晨报》也这样描述:“夫人。李回家时只带了一元生活费。房间里没有家具,即使有,也是破烂不堪。”解说员向观众强调,“只剩一钱”并不意味着李大钊家里只剩下一元银子了,而是其所有物品仅值一银元,这往往让观众更加心酸。在还原的接待场景中,李大钊对贫困学生的无私帮助通过资料和图片展现出来,再次升华了李大钊的主题。简单的生活。
东厢房对面是西厢房,是李大钊的书房和会议室。展览重点展示了李大钊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进行革命活动的场所。是故居的重要展示区域。在这个房间里,李大钊并没有按照四合院一般的生活习惯将女儿安排在这里。不仅再现了年轻时李兴华不敢独睡的时代背景,还安排李大钊将女儿安排在西厢房,靠近父母卧室,更容易照顾女儿的日常生活。生活细节向观众展现了一位坚强的革命者作为一个爱孩子的父亲温柔细腻的一面。
文学家余光中曾说过:“作家的学问就是他的文化底蕴”。李大钊的书房也是如此。这是一个由三个小房间组成的大房间,三面墙边有四个大书架,里面摆满了中外文的书籍,靠近窗户的一侧,有一张相当大的写字台。写字台对面有两张桌子,上面堆满了报纸杂志,还有书籍,有中外文。”李大钊多年来的生活模式一直是,“无论多忙,他都要这么做。”每天拿出两三本书当他回家时,他会花几个小时读书或写作。”
李大钊的表弟薛繁兰小时候经常哄孤独的李大钊。姑姑和侄子之间的感情很深厚。再加上薛凡凡和赵仁兰还有血缘关系,可以说是关系密切。李大钊去日本留学,表弟家也资助他学费。李大钊没有忘记表弟的恩情。 1920年,李大钊携家人来北京团聚后,与妻子邀请表弟薛凡凡来北京居住。无法放弃的他搬进了施妃的后宅三十五号。
薛凡曾回忆:“每个房间都没有像样的家具,只有书房有四个新做的一尺多高的大书架,里面装满了书。他对于生活开支总是有一个计划,没有做任何事。”他一生好学、爱书,不惜花钱,所以书房里有一张书桌,上面总是堆着厚厚一摞书稿。大钊一回家就这么做。进房间备课或者写稿子,他的生活很简单。”
通过在书房摆放李大钊丰富的藏书,观众可以体会到“李大钊对知识的追求是多么的执着”。李大钊住在石贵妃后院35号的四年,也是李大钊同志创作的黄金时期。他写的各种文字占五卷本《李大钊全集》收录文章总数的近三分之一。
为了体现西厢房在故居原有陈列中的特殊地位,无论是陈列主题还是布局都相对独立。但由于是学习和革命斗争的重要场所,为避免故居原陈列的“家”属性。另外,导游通常会为参观做一些准备。每当观众被带到李大钊夫妇的卧室时,尽管空间狭小,观众仍被刻意聚集停留一段时间进行讲解。讲解过程中,通过手势不经意地将观众的目光引向窗外的西厢房。特别是,在夫妻卧室讲解的最后,讲解员会专门介绍炕上竹篮里的针线活,强调站在炕边,可以看到故居的西厢房。一般来说,观众不会知道这个会议期间发生了什么。尽管疫情期间大家都戴着口罩,但解说员只能看到观众们看着窗外的表情困惑,然后用困惑的眼神看着自己。但这个时候解说员就会意识到自己的目的已经达到了,立刻就会带领观众前往东翼,用新的解说内容再次吸引大家的注意力。解说员带领观众进入西厢房时,首先带领大家透过窗户回头看看这对夫妇的卧室,并讲述一个历史故事:“陶然亭慈悲寺成为北京共产党组织固定聚会场所之前,党组织成立初期,所有会议都在这个房间里举行,家人一般不准进入这个房间,只有开会的时候,李老太太坐在卧室的炕上做针线活。 ,调查透过西厢房的窗户,根据会议进度进来给大家倒茶倒水,体现了李大钊和妻子之间的信任。”每每说起这一刻,观众都会由衷地感叹,这种情况不能不。更好的。解说员无需使用过多的描述性词语来介绍任何内容。观众会主动想象当年革命斗争的场景,仿佛回到了一百年前,亲身经历了那些热血沸腾的革命岁月。
西厢房里还有一个古老的黑色机关,可以说是当时李大钊秘密斗争的工具。在紧张工作之余,李大钊经常把孩子们叫到这个房间,教他们唱少先队歌和国际歌,教育孩子们。刮风下雨的时候,李大钊经常用雨声和钢琴声掩盖自己唱革命歌曲的声音,不让别人听到,并用雨声和钢琴声掩盖自己召开的重要会议的声音。以防止敌人窃听。通过营造这种沉浸式的展览体验,不仅能体现李大钊对音乐的热爱,还能告诉观众,李大钊住在这里时,还是一个会演奏风琴的中年男子。
在这个房间里,李大钊主持党的会议,明确发表意见;在这个房间里,李大钊接见了文化名人、友人、青年学生;在这个房间里,李大钊撰写的文章涉及历史学、法律、政治学、教育、伦理、民族问题、妇女问题、图书馆建设等,为中国近代文化领域做出了开创性贡献。这个房间也是北京共产党早期组织开展革命实践活动的重要场所。历史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