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石鼓山西周墓地的主人是姜太公的女儿
中国文化报·艺术文化周刊2016.07.1410:39
“石鼓山墓地是商周时期重要的聚落遗址,其氏族可能是古代蒋姓群体。”近日,陕西省文物鉴定研究中心主任尹夏庆表示,经过专家考证,石鼓山墓园主人身份已基本确定,属于著名姜太公之女易绛。历史。
M4墓主人是女性
石鼓山喜洲墓地位于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石嘴头村。 2012年,当地村民在挖掘房屋地基时发现青铜器,立即向文物部门举报。随后的抢救性考古发掘,发现了一批商末周初贵族墓葬,出土了大量珍贵的青铜器。出土的289件青铜器,其中包括稀有的青铜器“晋”和“高领包足骊”,被认为是我国商周考古的重要发现。 2013年8月开始,为了进一步研究宝鸡地区乃至关中地区的商周考古文化,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宝鸡市考古研究所和渭滨区博物馆联合成立了石鼓山考古队,开展宝鸡石鼓山西周墓地考古发掘工作。
通过发掘,考古专家在石鼓山西周墓地发现了最大的墓葬。墓室呈长方形,深8米,宽约4米。为竖穴土墓,口小底大,约16.26平方米。棺室周围有熟土或生土的二层平台。属单葬,头朝地势较高的方向,包括东、南、西北。陪葬家具全部为木质,陪葬品一般放置在二层平台或靠近头部的龛位上。
“M4墓出土的刻龙纹青铜四角蒸笼,除紫禁城传世作品外,在西周早期墓葬中首次出土,十分罕见。不仅如此, 2012年在该墓中发现M3墓出土的高领袋足龟,可以推断该墓主人的身份是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占奎,他负责该墓的研究工作。考古发掘称,出土器物主要有鼎、罐、簋、罍、粽等,有的酒器较少,食器较多,未发现任何武器,推测是当时的器物。该墓的主人很可能是一位女性。
M3墓与M4墓相似,墓主为蒋氏。
M4墓的发掘,很容易让人想起2012年在石鼓山发现的西周早期高级贵族胡氏墓M3。经专家验证,M4、M3两座墓的形制和结构与非常相似。属于同一墓群,墓主可能有密切的血缘关系。
商周时期,氏族徽记和日本名字(日本名字是古代活着的人对死者的称呼,通常在前面加“天干”字加上亲戚的名字,这在商代最为流行)是殷商青铜器的主要标志之一。首先,对于有氏族徽记、日名或两者兼有的青铜器,其氏族一般属于殷商系。 M3墓出土的31件青铜礼器中,发现16件有铭文,涉及万、胡、然等氏族徽记。据《史记·夏本纪》记载,夏禹之后的司姓是“有胡”。有专家据此推测,“户”应为“胡”,“有胡”的后裔濮姓就出自斯姓。西羌世袭酋长,因此,“幽扈氏”应该与羌(姜)氏有着密切的联系。
M3墓出土了一件稍有破损的“中辰鼎”。根据鼎上所刻的铭文,著名考古学家李学勤在其《石鼓山三号墓碑刻选》中指出:铭文的内容应为“臣尊鼎,君尊尊”。女王”。李学勤说,1976年陕西省扶风县出土的庚纪尊、埙中曾见到过“皇帝”二字。按照商周礼仪,已故的国王被称为“皇帝”,被尊称为“皇后”。 “是已故国王的配偶,是女性。铭文中的“中臣”二字是指《周礼记》中的“内臣”,负责管理皇后的祭祀等活动。由此可以判断,“中辰鼎”的年代大约是周成王时期。从M3墓出土的青铜器来看,“皇帝”应该是她的父亲周武后姜太公的女儿夷姜。对此,尹夏晴也表示同意。种种迹象表明,墓主人与周朝关系密切,或者属于姜太公家族。这里的“皇”就相当于家徽,说明“中臣”这个人是“皇”一江家族的成员。另外,M3、M4墓葬中共同发现的“高领袋足龟”是姜戎文化的代表器物,足以证明其氏族属于姜氏部落无疑。
姜夷——“姜太公”之女
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仪姜,又名望姜,是周武王姬发公主姜子牙的女儿,历史上著名的“姜太公”。她为周武王生下晋国开国君主成王。唐书宇.
众所周知,姜太公(公元前1128年—公元前1015年),本名吕尚,字尚父。相传姜子牙胯上骑着瑞兽,白发童颜,文武双全。他是辅佐周武王灭商的功臣。然而,关于姜子牙的身世,历来有很多说法,包括他的出身、出身、身世等。不过,关于姜子牙的祖先,《史记·齐太公世家》中有明确的记载:“太公养吕尚,东海人。其祖出四山,立下大业。”对玉屏水土的贡献。”陕西历史博物馆原副馆长、馆长、研究员尹升平表示,这说明姜太公的祖先是“四岳”。据考证,“四月”不仅是蒋氏的始祖,也是古代蒋氏居住的部落及其首领的名称。这充分证明姜太公吕尚是“姜氏戎”部落的成员。
据史料记载,易绛自幼聪明伶俐。虽然是女孩出身,但他却特别喜欢家里的青龙剑,经常模仿父亲的手势。姜子牙见状,趁此机会,一有时间就指导女儿学习知识、练习剑术。可以说,易姜的才华与姜子牙的培养有很大关系。夷姜成为武王的妻子后,经常与武王讨论天下大事,为武王出谋划策,也经常代表纣王行事。武王称她为治国十大能臣之一。作为周朝的开国之母,仪姜不仅孕育了周朝的两位王,还用她的智慧为周朝八百年的强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