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中国自古以来就崇尚孝道。 《孝经》中说:“夫之孝,天之法,地之法”。这意味着:孝道是自然规律。在封建社会时期,即使是高贵如皇帝,无论是真正的孝子还是想要做出榜样,大多数人都倾向于给自己冠上“孝子”的称号。
因此,在古代整个社会风气的推动下,人们把孝当成衡量君子的重要标准之一,并衍生出很多愚孝故事,令后人惊叹不已。尽管标榜孝道已成古风,但民间却存在着违背孝道的风俗。这种习俗多出现在野史中,正史中没有记载。它有很多名称,如土罐墓、六十岁墓等。
▲陶罐墓照片
01
瓦罐就是指这种坟墓的形状,不过这种坟墓本来并不是用来埋葬死人的,而是用来埋葬年老但未死的老人的。据说,这种习俗最早出现在秦代。 60岁以上的老人去世前都会被送到这个坟墓里。六十年为一个时期,故又称“花甲墓”、“六十年墓”。退回仓库”等。
唐代韩鹗在《岁化吉礼》中提到土罐坟的习俗,说这种埋葬方式起源于云南。墓室用青砖砌成坛子形,留有出入口。老人到了六十岁之后就会被送到这里。从此,他的子孙每天都会来送饭,每次送饭,都会在出入口加一块砖。
▲被囚禁在坛坟里的老人
当墓口完全被封住,而里面的老人还没有死的时候,就不会再有人来送食物了,老人只能在里面等死。在云南的一些地区,这不是一种选择性的习俗,而是一种必然的行为。如果有的孩子不愿意送年迈的父母去土罐坟,他们就会接受全村人的指责和压力。
02
产生这种习俗的原因显然是贫困和生产力低下使人们无法生存。这时候,在家庭中不能产生任何价值的老人就会被抛弃。而这种习俗其实并不少见。民间还有很多类似的传说,证明它曾经存在过。
▲古代老人肖像
清朝《月事编》中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宋仁宗当皇帝的时候,民间出现了一个怪物,不断骚扰百姓,但没有人认识这个怪物,也没有办法对付他。为此,宋仁宗向全国颁布了一道圣旨,称谁能除掉这个怪物,将重重赏赐。一位官员告诉宋仁宗一个办法,怪物终于被赶走了。
宋仁宗很好奇,询问这位官员是如何得知这个方法的。大臣无奈,只好告诉宋仁宗,母亲按照习俗将其送到了瓦罐坟上。当他给母亲送食物时,他和母亲谈论了这个怪物。但我母亲认识这个怪物,也知道如何对付它,所以她告诉了部长。宋仁宗意识到此事,下令全国禁止土罐坟习俗。
▲宋仁宗剧照
03
同样,还有《老鼠打架》、《老鼠》、《八斤猫》、《六十多岁的男人》等故事。大致内容是,当人们遇到无法对付的妖兽或猛兽时,土瓮坟里的老人提出解决办法。这些故事更像是寓言,主要意义是告诉大家,老人并不是老了没用,他们的经验和智慧才是最宝贵的财富。
由于这种习俗在正史中从未见过,但民间却流传着不少故事,因此有学者对此提出质疑,认为这一习俗的真实性仍有待商榷。首先,这个习俗很难考证,因为古代人的平均寿命很短,大多在四十、五十岁就去世了。其次,古代统治者尊崇儒家思想,同时也提倡孝道,佛教在我国也由来已久。两者都教育人们不可乱杀、要孝顺,所以在古代尊崇礼法的环境下,这种习俗很难大规模出现。
▲陶罐墓照片
也有学者认为,很多民间传说都是这种习俗存在的证据,而很多正史之所以没有记载,也正是因为这种习俗违背了儒家思想。因此,这种习俗并不存在,而是分散在一些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边远山区。
结论
圣经旧约里有一句话:“日光之下并无新事”。无论土罐坟习俗是否存在,遗弃老人的行为一直存在。不管远古,就在前段时间,有消息称,一名男子将自己的母亲活埋在坟墓里,在网络上引起了极其强烈的反响。这起案件所反映的农村养老问题,难道不是与几千年前“瓦罐坟”的成因是一样的吗?
参考:
《孝经》
《圣经·旧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