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16座祠堂、8座寺庙、1300多米的古石街……大涌镇安塘村被称为“祖村”,因其深厚的文化底蕴而入选“中国传统村落”。祠堂和众多传统建筑。
今年,安塘村活化了一座旧米仓,建成了“安塘村历史博物馆”,系统梳理了村庄的历史。 10月11日,记者在安塘村历史博物馆观看了三维《安塘村沿革史》,内容包括展品、图片、文字、视频。许多老村民多年来珍藏的家谱、图画、古籍等都被收入其中,成为重要的史料。针对此,新制作的安塘村手绘导览图和电子导览图,将游客从过去带回了现在。从村史馆前的长堤街出发,即可进入传统村落风情文化旅游圈。
”
老人的“宝藏”走进村史馆
林氏家族居住的安塘古村,被誉为龙都的“祠堂村”。村内有祠堂16座,是中山市现存祠堂数量最多的村子。安塘祠堂主要集中在双桂街、子午巷、长堤街。都是林家不同支系的祠堂。漫步安塘村,时不时就会遇见其中的一位,在高高的门梁和殷殷的字句中感受着这里子孙繁衍、人口繁盛的氛围。
安塘村林氏宗祠。
如今,这样一段承载着宗族传承文化的村史,已被搬进安塘村史馆,并在祠堂的“竣工”中记述:明朝洪武年间(公元1368年),宣兴林家三祖,与南文蔡、萧族同居一山,立寨。明永乐二十年(公元1422年),新会大学士陈白沙来此讲学。放学后,他游览山山水水,并应村民要求给村子起了名字。陈白沙看到村边有“明堂浩光”,便将村名改为“安堂”,寓意村民生活安定。
安塘村历史博物馆高大宽阔,生动地展示了祠堂、寺庙、民俗风情和村貌的历史沿革。文波 摄
由米仓改建的安塘村历史博物馆,高大宽阔,生动地展示了祠堂、寺庙、民俗风情、村容村貌的历史沿革。 “仁、智、义、礼、乐、忠、信、天、地、德”的“十德图”高悬,描绘着老人们流传的林氏“九子十成”的故事。安塘,展现了当地文化重视文学和教育。
安塘村历史馆展示的当地标志性建筑介绍。文波 摄
林淑媛是安塘村林氏后裔,现在在安塘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工作。至于建村先祖的历史,她小时候就从家里的长辈那里听说过,但并不清楚。 “这几年,我们越来越意识到,生活在一个传承着祖先历史的地方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所以我们想对这个历史进行系统的回顾。村里的人,给所有的祖先和村民一个解释的感觉。”
整理历史并不容易。 2009年,安塘村花了很大力气重建家谱。如今,新版家谱被作为“镇镇之宝”放在村史馆的重要位置。基本上每个登记的村民都可以在上面找到自己的名字和祖先。从哪里来。除了家谱之外,村史馆还陈列着许多珍贵的史料。有记载安塘村故事的1990年1月号《中山文史》、黄纸标有安塘村信息的《中山市政府志》(1989年版)、林书豪的《平原》福祥,安堂著名人物,记载抗英军事方略。 《海新潮》的抄本包括后人编撰的《抗战老兵林维谦生平年谱》,以及向贤的字画集和各种泛黄的剪报。
安塘村历史博物馆内陈列着当地书籍。
安塘村历史博物馆展出的旧农具。
除了丰富的文史资料外,村史馆的墙上还贴着几十幅林氏先祖的小画像。每个人都穿着色彩鲜艳的官服,看上去精神抖擞。 “大部分资料和肖像都是村里老人捐献的,你能感受到每个人作为安塘人的自豪感。”林书媛叹了口气。
收集、研究和整理工作十分复杂,历时半年时间。今年6月,安塘村历史博物馆落成。林淑媛和她的队员们充满了成就感——全村人终于找到了共同的精神归宿。
”
打开手机,访问安堂
“蟋蟀擅长泡茶,客人来请茶,没有茶吃,我们就吃茶渣。没有凳子坐,我们就坐在树上。”站在安塘村历史博物馆门口,游客杨女士看着一本线装书《陇都山歌民谚集》饶有兴致地读着,连连拍手称赞。展架上还有《安塘楹联精选》、《安塘名人诗词精选》和《安塘手绘指南》,林淑媛提醒游客,这些资料都可以带走。会很快分发出去。”
安塘手绘导游图。文波 摄
手绘旅游地图上,小程序二维码还可以为游客提供电子导游。登录后你会发现,安塘村旅游电子导游不仅标注了祠堂、寺庙、牌坊、古树、景点的介绍和导航,还提供了餐饮、住宿指南。其中,安塘村利用村里的老房子资源,打造了新中式民宿,现已对外开放。
安塘村利用村里的老房子资源,打造了新中式民宿,现已对外开放。文波 摄
古石街也是安塘旅游地图上的重要景点。安塘村有三排花岗岩铺成的石板街,从迎龙里门到南文牌坊,全长1000多米。
安塘村石板街。文波 摄
作为一个游客,走在蜿蜒的石板街上,我似乎在这条安静的街道上默默地回溯着往日的时光。无意中邂逅了庭院深处的安堂香山书房和红楼安堂美术馆。
安堂香山书房。文波 摄
“目前,我们正在建设长堤美食街,我们已经租了很多沿街的房子,即将开始装修。”林淑媛表示,在市级项目资金的帮助下,安塘村正在“挖潜”传统村落文化资源,打造属于自己的文化旅游版图。 ,同时丰富各类配套业态,形成可持续的文化旅游生态。